
文/安 雪
云劇場將推出重慶市川劇院創排、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領銜主演的革命題材川劇《江姐》,讓人非常期待,不僅僅是因為此劇剛剛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化大獎,更因為劇中真實再現了以江姐為代表的堅定革命理想、英勇無畏的革命者群像,在紅色經典表達上,川劇《江姐》實現了重慶紅色文化的出圈表達。
回歸川劇“寫意”特色
相比較影視作品所呈現的真實事件再建構的寫實空間,戲劇舞臺的表現空間無疑是充滿想象與寫意的,川劇《江姐》通過虛實結合的舞美設計保留傳統川劇舞臺的意境美感,采用變形光束和投影,再現重慶的特色建筑,使嘉陵江、朝天門、華鎣山、牢房等場景,使舞臺更具意象美。

在第二幕場景中,江姐目睹老彭犧牲,冷色調的舞臺燈光是她掉落萬丈深窟千里霜寒內心的意象寫照——作為妻子她失去了伴侶,作為革命者她失去了戰友?!把I畛鹩浶纳?,要學那雪里紅梅傲冰霜”,江姐瞥見老彭留下的“紅綢傘”,似乎感召到他的理想信念,“老彭的聲音響耳旁,我渾身添力量。怒火燒干眼中淚,革命到底志如鋼……”她驚覺從兀自悲痛中脫身,整理思緒重振信仰。江姐輕撫著“紅綢傘”,此時它已經成為老彭革命理想的抽象化身。
第五幕中,江姐周旋臥底蒲志高。一束聚攏的追光照射主要人物,形成抽象“心理界域”,外化江姐、老藍與蒲志高的內心斗爭,結合緊張的音樂氛圍與緊湊的鼓點,將蒲志高“要把網來收”、藍洪順“我要救江姐”、江姐“我要救隊友”三重目的重疊,在“沖、抓、走”達到戲劇沖突張力的最高峰。舞臺燈光的藝術化處理將環境、心境意象化。第六幕中,江姐被捕受訓。似“指板夾”、“竹簽釘手指”刑訊道具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式的巨大懸空幾何尖銳釘錘板,在陰冷主調舞臺燈光下呈現出陰森恐怖的敘事的氛圍。第七幕中,江姐英勇就義。高飽和度冉冉升起的橙紅色幕布極具視覺沖擊力,江姐緩緩走上象征“別離”與“勝利”的階梯,她英勇無畏直面死亡、她坦然開闊笑迎新中國。

相比2018年首演,時隔四年,盡管新編入了史料《獄中八條》,但川劇《江姐》的整體編排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并沒有顯著的改變。盡管川劇“寫意特色”的保留可圈可點,但由于2022年疫情實體經濟和線下排演的限制,“云端”表現上的不足可能導致藝術傳播效果的巨大壁壘。
9月21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顯然是網絡展演藝術效果新突破的鮮活范例:多層次空間的情節展開、心理活動的空間交互、實景空間的象征性隱喻等特點,結合電影蒙太奇手法實現了網絡觀演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相比之下,川劇《江姐》的舞臺呈現仍舊是比較單一的全景空間觀照,使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交往”受到約束,帶來審美效果的折損。
重慶紅色文化的出圈表達
如何講好革命英雄故事,將傳統紅色題材融入新的時代內涵,在現代化藝術手段融合中延續生命力、深化紅色內涵、傳承紅色基因,是川劇《江姐》下一階段思考的主要問題。
但無論如何,川劇展演形式下的《江姐》也是紅巖精神“重慶腳注”,地方戲劇的特色改編實現了《江姐》紅色革命精神不同地域的適應性扎根。例如2022年7月首演的江蘇靖江錫劇《江姐》,以藝術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實現紅色精神的地方表達與時代詮釋。

而以江姐為顯著標識的紅巖系列故事的跨媒介表達遠遠不止于此:紅巖主題展覽、展演、報告、出版物、旅游、網站和文化室九大社會文化品牌,形成了重慶紅色文化表達的核心競爭力。在紅色文化不同媒介不同形式表達的基礎上,重慶也在積極建設紅色文化產業,實現紅色文化、紅色教育、紅色旅游三位一體的文化產業鏈。從《紅巖》經典文本到戲劇影視改編、再到渣滓洞、白公館紅色革命紀念館的建設開發。重慶將紅色基因融入到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旅游娛樂等行業中,在政府、企業、社會的共同開發中實現重慶紅色文化的出圈表達。
川劇《江姐》作為重慶紅色歷史文化與地方戲劇藝術的融合名片、重慶紅色文化產業鏈條的“代表作”,在藝術表現上可守正傳統,相信此劇在“云端”藝術表達的新趨勢下,一定能為重慶紅巖文化注入時代活力。
安雪,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1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