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里求學,戰火中教書”,這是復旦大學重慶北碚辦學期間校園生活的真實寫照。
電影《望道》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以陳望道、楊逢林等為代表的復旦師生艱苦教學、救亡圖存之路。
《共產黨宣言》首譯陳望道既是教育家、也是中共早期的創始人之一。與重慶的交集凝聚在北碚夏壩:國立復旦大學;最精彩的瞬間定格在復旦大學新聞館。
近日,由復旦大學發起推動、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出品的《望道》在重慶舉行現場推介會,復旦大學組織了渝籍、在渝校友和莉莉周觀影團資深影迷200多人前往觀影。
本期特別推出莉莉周影評人、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趙勇、李華分享他們的觀影體會。

《望道》:讓溫暖的信仰貼地飛行
文/趙勇
近日,上海電影集團和復旦大學聯合制作的電影《望道》在重慶舉辦電影推介會。很多復旦校友和莉莉周資深影迷自發或組織前來觀影,想要重溫一段和老校長陳望道先生有關的“傳奇”建校史。影片精心擷取、再現了陳望道先生矢志“改名”,求索救國真理、應陳獨秀之邀閉門翻譯《共產黨宣言》、冒死阻攔軍警救助學生、在重慶北碚復建新聞館等豐富的歷史場景,將一個終生體悟、守護、傳播真理、愛國護校的“師者”形象成功鐫刻在運動的聲畫影像中。
影片一開始,在講臺上,面對著自己的學生,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下“望道”兩個字,這是對學生也是對自己公開許下的承諾。至此,陳望道將用一生來探索國家復興之路。信仰不是懸浮的口號,而是用身體“書寫”和傳播真理。
陳望道是翻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人,這一歷史事件不容錯過,但如何用生動的影像來表現“翻譯”過程,這是文人傳記片的難題。影片主創并沒有直敘陳望道在翻譯中復雜的內心活動,而是另辟蹊徑。如何讓《共產黨宣言》的語言更符合中國現實語境?每當陳望道翻譯受阻時,便一個人去山頂練拳,走出斗室,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獲得頓悟,問題迎刃而解。理論不是通過抽象邏輯來論證和表達,而是一種對真理的直覺把握。陳望道對中國革命前景的哲思,蘊含于山水之間,正應了陶淵明那句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此,當他在母親的催促下,將蘸有墨汁的粽子放入口中,才會說到“真理的味道,真甜”。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崇高和真摯也引燃了革命時代的愛情之火。當陳望道親眼目睹國民黨反動派軍警對工人和學生運動的鎮壓而心力交瘁癱倒在地時,是蔡慕暉獨自一人跑到危機四伏的城市街道,將其抱在懷中,這是革命戀人之間相互的鼓勵和安慰。這一擁抱既堅定了兩人愛情的結合,又是對革命信仰的堅持和守護。復旦大學遷至重慶北碚,陳望道與學生一起為復建新聞館四處募捐,結果身染重疾,亟需特供藥救治。妻子蔡慕暉被迫求助已經成為國民政府高官的戴季陶。為國民政府翻譯新聞密件,向外界傳遞虛假的革命信息,她做不到,自己的丈夫也會嚴詞拒絕,她要和陳望道一起守住一個新聞教育者以身立言的職業操守。
陳望道與戴季陶之間沒有個人仇恨,他們甚至也會時而感念過往一起為國家命運追光問道慷慨激昂的青春時光,但是革命道路的選擇讓他們收拾起這些溫暖的情感。戴季陶對陳望道的救助是不純粹的,因為他們知道各自為人的原則。影片曾經讓人在某一時刻寄希望于戴季陶能夠“念及舊情”,以至于當蔡慕暉回去發現病床上的陳望道竟然已經得到了藥物,這種情節“反轉”,確實讓我們首先推理是戴季陶所為。然而虛構的情節邏輯遠比不上歷史的真實邏輯更有力量。周公館送來的藥,確實沒有在故事前情中做鋪墊。但這也恰恰表明,黨組織對陳望道等愛國學者的愛護從來不是紙上談兵,也不需要刻意為之,而是關鍵時刻的肝膽相照。這種“意外”反轉將期待觀眾走出影像時空,做文本之外的闡釋,去接觸真正的黨史細節。
這種守護還體現在陳望道對工人和學生的關愛和交往當中。影片一開始,學生罷課遭到國民政府威脅,當軍警要抓造反學生,他第一個沖在前面,用身體護住背后的學生。他與楊阿龍的友誼,跨越階層,互相坦誠尊重。雖然印刷工人的罷工會干擾《共產黨宣言》印刷出版的進度,但陳望道依然站在工人立場上理解和支持工人的選擇。因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就必須知行合一,馬克思主義者要講原則,不能一方面宣揚工人罷工的合法性,又去做破壞革命運動的事情。正是這種對革命信仰的捍衛,打動了楊阿龍,獲取了工人階級的信任,工人們聯合起來,加班加點完成了印刷宣傳品的任務。這種相互信任還傳遞給他的孩子楊逢林身上。楊逢林在重慶大轟炸中冒死搶救教學用具,陳望道遍尋不到,四處呼喊。演員劉燁的嗓音低沉溫柔、略帶嘶啞,將一位老師對青年學生安危的緊張焦慮的心情渲染得非常到位。
信仰是一種求真精神。1929年,陳望道先生創辦了復旦大學新聞系。作為一個職業教師,他深知新聞重在真實。戴季陶回到上海,參與策劃屠殺共產黨和工人學生,陳望道將其堵在住所門口,大聲揭露他們抹黑共產黨人領導的工人運動,背叛革命混淆視聽的暴行,這種浩然正氣與此時躲在窗后羞愧難當的戴季陶構成鮮明對比。
為了將國民黨反動政府破壞革命的真實信息保存下來流傳后世,他四處籌款復建新聞館,結果受到軍警、特務的多次恐嚇,他不懼威脅,堅持開館。當學生冒死將較場口慘案真實照片送到新聞館,一干軍警要求陳望道交出手臂受傷的學生。陳望道與所有學生一起,伸出手臂,讓軍警無法辨別抓人。這是全體新聞學子對傳播新聞真實的一種最有力的捍衛。

陳望道扮演者劉燁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表示,“扮演這樣了不起的人物,對演員是一種反哺,因為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會努力向他靠近,會把他身上的閃光點試著表現出來,彌補自身沒有的東西。”電影《望道》將中國革命選擇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之道融入到豐富的歷史真實、共情性的人物關系和寫意化的浪漫影像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望道》的主創團隊和臺下的觀眾,共同完成了一場可信、生動、有效的電影“黨課”。

“追望大道”有深意
文/李華
《共產黨宣言》首譯陳望道既是教育家、也是中共早期的創始人之一。與重慶的交集凝聚在北碚夏壩:國立復旦大學;最精彩的瞬間定格在復旦大學新聞館。
“茅屋里求學,戰火中教書”,這是復旦大學重慶北碚辦學期間校園生活的真實寫照。電影《望道》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以陳望道、楊逢林等為代表的復旦師生艱苦教學、救亡圖存之路。
跟著莉莉周觀影團參加電影《望道》重慶推介會,這部紅色題材的電影作品以怎樣一種樸實的表達方式,去講述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同樣對于“美學修養”著書立說的學者,我也期望在電影中呈現關于它的美學價值。
客觀反映:對歷史的認知回歸
電影《望道》客觀反映歷史,對歷史的認知回歸,還原上個世紀初葉,迷茫的中國,清醒的青年們對真理的向往和探尋。在那個混沌的時代,青年們保持了理性的清醒和對光的渴求。電影通過重現歷史場景,歌頌了建黨初期革命中的歷史人物,肯定了革命的正確性。不管是陳獨秀、還是戴季陶,他們創辦的《新青年》還是主編的《星期評論》,在宣傳愛國思想、宣傳社會主義思潮,介紹共產主義方面,都是積極的、進步的和革命的。
電影《望道》客觀地反映了這段歷史。也正是戴季陶將自己租住的樓讓給了陳獨秀一家住,經常參加由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雜志社舉行的座談會,討論有關社會主義和中國社會改造等問題,才有陳獨秀急切需要翻譯《共產黨宣言》,戴季陶推薦大學講師陳望道擔綱的史實。
早期的戴季陶是革命的。受命于孫中山,主編《星期評論》,曾經嘗試用共產主義說明中國倫理問題,他稱贊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稱馬克思是“近代經濟學的大家”、“近代社會運動的先覺”。他認為翻譯、研究、批評馬克思著作是不可也不能禁止的。他參加了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起草《中國共產黨綱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成立時,戴季陶的住址即團址,對外掛“外國語學校”,團務由袁振英、施存統、俞秀松等主持,總務由楊明齋負責。戴季陶的家實際上也是共產黨小組所在地。戴季陶為中共的創建做了不少前期準備工作。他早期與陳獨秀、陳望道交往是真實的,也是真摯的。
可是,戴季陶終究是背離了革命,因為他選擇的道路不同。由于世界觀的不同,戴季陶終于漸漸與共產主義分道揚鑣了。
《望道》對早期共產主義運動中陳獨秀、戴季陶、施存統、俞秀松等人,還原客觀史實,真實地再現了上個世紀初的斗爭風云,真理探索和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更加凸顯出真正的革命黨人,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本色。對當今青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準確判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無疑是一場精神的熏陶和洗禮。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義、集體主義、愛國精神、犧牲精神?怎么把握理想、信仰與夢想的豐富內容?如何理解堅持、堅守、堅定的豐富內涵?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真理之甘:對歷史的美學評價
陳望道首先是一個學者,更是一個美學大師。除了翻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一名踏實的學者。他的一生盡管跨越了中國社會多個動蕩時期,但是,他始終是一個忠實的學者,平靜地堅守在他的學術研究和學術實踐中。一個安靜地專心地做學問的人,如何與澎湃的社會變革和激越的社會斗爭聯系起來?我不得不佩服編導創作團隊的匠心獨具:以真理之甘點亮陳望道一生的美學光環,還原一個美學大師的完美形象。
陳望道1920年翻譯《共產黨宣言》,1926年出版《美學概論》。生命、人格、感情,愛憎好善,貫穿著陳望道的美學思想。望道先生一生就是把他的學問付諸于美學實踐的生命長度、價值高度、歷史維度。
真理之甘:手沾墨水口來嘗,信仰味道終覺甜。四月天,杏花綻,新青年陳望道在浙江義烏老家,分水塘村一間久未修葺的柴房,不舍晝夜、不問時間,翻譯來自西方的思想典籍《共產黨宣言》。望道的母親悉心照料其一日三餐。望道先生不小心沾了墨汁吃了,還說“甜”。電影在這一段的畫面是非常美的,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之美、民風樸質之美、母親親切之美,望道先生專心探索真理之美,以及對語言的準確把握理解之美,無不透出貫穿始終的望道美學思想。
矩陣之美:革命隊伍多壯士,人生伴侶總相隨。電影首先是一個以塑造人物和制造沖突為手段的藝術形式。陳望道的一生跨越了中國社會多個動蕩時期,在如此巨大的變革中,他真的能夠始終平淡嗎?影片要從近代中國幾十年的時間線索中去尋找陳望道怎樣融入歷史,他在這些歷史事件中個人是怎么樣努力和選擇的?電影的敘事功能如何講述近代中國風起云涌的時代變遷?影片塑造了一系列革命壯士形象:革命前輩、戰線同仁,親友、恩師和學生,還有陳望道的人生伴侶和堅強后盾蔡暮暉。電影《望道》,以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追尋真理為主線,在三十年時間線索中,既有陳望道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任教、主持《新青年》編輯工作、籌建復旦新聞館等重要的人生經歷,也看到了他與陳獨秀等人的革命友誼、與工人楊阿龍超越階級、階層的友誼、與妻子蔡慕暉相識、相知、相伴的歷程。這個矩陣同樣貫穿了先生“愛真好善”的美學思想。對真理的追求、對事業的執著、對愛的堅守。特別是蔡慕暉拒絕翻譯失實的新聞稿,陳望道不情愿接受戴季陶的“幫助”使用盤尼西林;新聞館拒絕施存統的資助,都體現出望道先生的“美”的選擇和堅守,就像他的《美學概論》,生命、人格、感情貫穿始終。
真實表達:對人物的生動塑造
《望道》以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為基礎,還原一些重大的歷史史實,人物是要融入歷史事件中去的。恣意拔高人物形象,對作品和歷史人物都是一種傷害。唯有藝術的、真實的表達,才能展現作品及人物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高地。
我特別欣賞劉燁、胡軍、奚美娟等主演高超的演技。在大學時,教師們與政府對抗保護學生時,那種并不是高聲喧嘩的激昂,言行舉止、舉手投足之間,都體現出學者們擲地有聲的威嚴,烘托出純樸自然的師生情誼;在分水塘柴房,母親那種目光中的關愛、憐惜和欣賞,溫暖而有力量。奚美娟飾演的母親形象,眼珠子轉動之間,那絲憐愛就上來了,這或許就是強大的精神力量,就像家國天下,多少顧盼,不由人不思慮長遠。
電影《望道》,回望與牽引陳望道的一生,陳望道不僅首譯了《共產黨宣言》,更是杰出的教育家、語言學家。新聞工作者忘不了他,因為是他創建了復旦大學新聞館;人們忘不了他,因為是他主編了《辭海》,對語言學、美學的研究和實踐,孜孜不倦數十年,從未言棄;復旦學子忘不了他,他擔任了長達25年的復旦大學校長職務,教育是他的使命。《望道》呈現的不只是“革命”,是有比“革命”更加純粹的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崛起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價值:對文化和文明的傳承和傳播。
不得不說,劉燁塑造的人物角色非常飽滿、富有感染力。柴房翻譯,字斟句酌之間,本身就是對真理的探尋和對社會問題的精準定位;一堆廢紙的揉捏,也是對科學理論的準確理解和高度凝練。拒絕戴季陶和施存統,眼神中的差異化表演,把道路選擇和人格選擇區別開來。
正是這樣的真實表達和對情感的人文展現,刻畫出了一個個性鮮明、情感飽滿、豐富學識和高尚修養的“望道”形象。

電影《望道》中,宏大的歷史敘事中的歷史“再現”和望道“在線”,生動地把一百年前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怎樣把家國情懷、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社會緊密融合在一起,探索解救中國的真理糅合起來,啟迪今天的青年,如何理解中國夢、復興夢的百年初心,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內部環境和外部挑戰,如何堅定信仰為家國天下勇做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認真體會《望道》“追望大道”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