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學術與大眾的壁壘——對話《反思與重構:新時代輿論學研究的知識轉型》
2023-06-15 23:18:50 來源:重慶文藝網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郭小安教授長期深耕于政治傳播、公共輿論等研究領域。《反思與重構:新時代輿論學研究的知識轉型》是他2023年的新著。本書既是作者對自己過往研究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對新時代輿論學未來發展的探究。為深入理解作品內涵,西南大學師生就此展開對話。

媒介與輿論的相融相刺

研究生盧松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聯通性拉近了各個階層群體之間的距離,這為中國乃至全球的輿論學研究打開了新的面向。時至今日,互聯網世界與現實世界日益融合,輿論表達的方式更加多元,這些因素凸顯了更為復雜的輿論生態。其中,以社交機器人這樣的智能媒介為載體的輿論表達,更加強調從媒介的角度分析輿論。那么,該怎么看待媒介與輿論發展的關系呢?

博士生導師董小玉:輿論與媒介發展息息相關。回到“輿論”一詞的本意來看,輿論即眾人之論。這就決定了輿論的主體不能局限于小群體內部,而要強調公眾參與的廣泛性。而公眾之所以能夠被聚合成團體,公眾意見之所以能夠被凝結成合力,這就意味著中介物聯結的必然性。因此,媒介對于輿論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媒介形塑輿論的能力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在早期希臘的城邦社會中,蘇格拉底格外強調演講能力,他認為通過精妙絕倫的演講可以為其贏得輿論的支持,從而贏得統治城邦的資格。相對于口頭表達的稍縱即逝,書寫型媒介的發展,由于其可持存性,更具有輿論影響力。以唐朝駱賓王的《代李敬業討武曌檄》為例,其辛辣犀利的言辭,直接鼓動起了聲勢浩大的戰爭。到了近現代社會,媒介對輿論的影響力更加凸顯。1932年羅斯福總統借助無線電波而展開的“爐邊談話”,1952年美國總統競選所采取的“電視辯論”,媒介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影響輿論。如今,數字媒介日益智能化,智能媒介所發出的技術律令,在強調媒介的工具屬性之余,還昭示了作為輿論主體的人對媒介邏輯的迎合。這是媒介與輿論研究的新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的快速發展,卻并不總是將輿論推向更好的方向。

情感與理性的相融相殺

研究生盧松巖:提到公共討論,我們往往希望這是一個理性的、不被情感所左右的過程,本書中,作者也對此做出了回應。縱觀全書,輿論中的情感話題占據了較大篇幅。第一章便提到了“輿論的質量:理性與非理性之辯”,在隨后的內容里就“公共輿論的情感與理性”“輿論引導中情感資源的利用及反思”單獨開設了章節,更為具體地論述了輿論研究中的情感話題。其中的核心觀點一反前人的論述基調,著重強調了輿論現象中情感因素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請問,該如何看待輿論場上的情感因素呢?

博士生導師董小玉:情感因素其實助推了公共討論的產生。縱觀輿論場中那些引起公共討論的話題,這些話題之所以能夠引起大眾的關注,恰恰就在于它們觸碰到了社會的底限,激蕩起了社會情緒。正是借助大眾的情緒,這些事件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從而形成公共討論的群眾基礎。可以說,是情感直接推動了公共討論的產生。一味強調公眾情感的盲目性,貶低公眾情感,是居高臨下的自我優越感的體現,忽視了社會結構性的力量。因此,本書對情感正向價值的強調具有敏銳性與針對性。

情感與理性的二元對立視角,是典型的將西方理論與中國實踐僵硬結合的產物。中國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就在于其內在的理路具備自我調適的功能。在中國社會中,除了有法律所代表的的理性精神之外,還有道德、人情等因素,這種柔性的評價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貼合復雜的人性。因此,需要警惕的不是情感自身,而是情感的泛濫與失控。

學術與現實的相融相生

研究生盧松巖:對于一部學術性著作來說,其研究是否推動了理論的發展,是否回應了社會中的現實問題,是衡量其價值的重要指標。除此之外,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無論是在遣詞造句上,還是在案例的選擇和呈現上,這本書可謂恰到好處,接近300頁的體量讀起來妙趣橫生。在媒體的采訪中,作者也提到要“做一個有思想的段子手”。請問,怎樣看待這種做研究的方式?

博士生導師董小玉:學術研究不能離開現實的土壤,為社會服務應該是每一個研究者的使命。2023年,中辦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進一步強化了學術研究現實指向。

如何打破學術研究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壁壘,這是對一個學者研究水平的重要考驗。扁鵲曾經稱贊其長兄醫術之高明在于“未有形而除之”,學術研究的意義亦如此。一項出色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其作用往往是在潤物細無聲之間發生的,所謂“以文化人”,便是其中之意。所以,復雜并不等于深刻,簡單亦不等于淺薄。唐朝詩人白居易曾有“問詩于老嫗”的佳話,宋代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傳說, 其意義就在于打破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的壁壘,所以白詩才有了后來“自衣冠士子至下層百姓,悉傳諷之”的影響力,柳永詞作亦能在那個沒有網絡時代傳遍世間。對于學者而言,如何深入淺出地將問題講透徹是展現其學術功底的重要體現。因此,學術研究需要對自己進行祛魅,學者們需要將自身從象牙塔中釋放出來,進入到具體實在的生活實踐中,從而打破學術研究與普羅大眾的隔閡,促成學術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唯此,方能使學術真正助益社會進步。

文/董小玉 盧松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