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羅玉平
近日,王雨編劇的電影文學劇本《重慶小面》,與重慶鼎影業公司簽約申報拍攝院線電影,這是王雨繼已經公映的電影《年輕的朋友》《產房》和已獲國家電影局拍攝批號的《十八梯》《填四川之寧徙世家》后,創作的又一部重慶題材的電影劇本。
重慶有三大名片,重慶美女、重慶火鍋、重慶夜景。其實還有重慶小面。重慶小面之所以成為重慶名片,是它頗具重慶特色。重慶人都喜歡吃重慶小面,它既是重慶的一道名特小吃,也是主食,麻嘟嘟、辣乎乎的獨特風味,蕩漾著油辣子、花椒、蔥花的誘人香氣,博得食客的青睞。
《重慶小面》電影劇本由重慶作家王雨來寫,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是因為王雨不但是挖掘重慶地域文化題材的高手,他自己還喜歡吃小面,更因為他多年來因學術交流經常去外地,養成了一個習慣,回到重慶經常是一吃火鍋二吃小面。他的學生畢業后分布在天南地北,在重慶學習期間最難忘的也有重慶小面,他的外地的學生來渝,一定要吃碗重慶小面。于是在他筆下有了《重慶小面》劇本便不足為奇了。
依照王雨過去的習慣是先有小說后有劇本的,這些年他出版的《填四川》《開埠》《碑》重慶移民三部曲等都是如此,《重慶小面》亦然。他的長篇小說《開埠》,由他改編的話劇劇本在《四川戲劇》發表,獲田漢戲劇獎,重慶市話劇院在湖廣會館公演。他又將他的長篇小說《填四川》改編為京劇劇本,在《四川戲劇》《重慶藝術》發表。毫不夸張地說,王雨創作影視、戲劇劇本跟他創作小說一樣,不但熟悉而且又快又好,無論是在故事的藝術性還是細節張力上都有相當功力。
平心而論,《重慶小面》電影文學劇本確實完美,相比于《產房》,其故事背景更為我們大眾所熟知。比起一些不入流的情懷片,在藝術化這一概念的理解上顯然技高一籌。整部劇本讀下來,沒有明顯的卡頓感、不適感,無論主要人物或是次要人物的渲染、刻畫,都顯得自然而然,使人感覺自己仿佛也身處于跌宕起伏的劇情之中。
在情感表現上,《重慶小面》拿捏得極具重慶個性。從一開始,俞吉發發現寶物不見了!爺爺說這是無價寶,是傳家寶!他立即打手機:“佟燁,你過來,快過來……”女友佟燁過來揪他耳朵:“俞吉發,俞哥,我跟你說過好多遍了,嘴巴都快磨破皮了,你硬是死犟。我早跟你說,寶物拿出來太顯眼,有丟失之虞,老是藏著,又沒啥價值,捐獻給政府會有獎金、證書的,你就是不聽!”他倆走過山城巷明朝的老城墻;開埠時的外國領事館、教堂;抗戰時的吊腳樓、四合院、防空洞尋找……
《重慶小面》的故事由此展開,男女主人公的臺詞,都是人們感到親切的生活化語言,克服了人物刻板的問題。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了解了男女主人公俞吉發、佟燁的相愛過程,回顧了重慶小面的歷史,以及他們祖輩持家守業、行業操守的業績。劇本講述了獨釣中原的合川釣魚城,南宋火頭軍用辣椒姜蔥蒜醬油醋給面條添味,助將士驅寒的故事;講述了抗戰中重慶人不畏強暴,小面館掛出“愈炸愈強”牌子的感人故事。
老一輩人飽含情感的故事,使《重慶小面》顯得厚重,充滿藝術感染力,劇本有滿滿的正能量。劇中人物對待生活的冷靜、熱情,來來回回在小面館里繁忙穿梭,年紀輕輕的小妹汗流滿面,其情其景使人憋淚。相較于其他言情劇里的刻畫要明顯好出不少。客觀地說,整部劇的每個人都是帶著真實的感情在還原出那種平常的生活。
《重慶小面》的劇情引入、不拖沓,前期也沒有大的鋪墊,后續故事根據一段寶物失竊的艱難、曲折搜尋展開。可貴的是,這部電影文學劇本的劇情雖然是虛構的,但作者首先有極大而豐富的生活體驗,不同年齡段人物的心理及情感的表現和藝術化處理到位,編劇是熟悉他們的。這與王雨廣交朋友、長期帶研究生跟年輕人打交道有關。
《重慶小面》使我們親近各類人物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思考和忙碌,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戲碼,也是我們感受并理解老一輩人、當代年輕人的橋梁。他們向往美好的生活,懷揣對未來的希冀,強烈的生存和奮斗意志使得他們凝聚出一股信念、勇氣。這也是全片情感高潮的集中體現。前有日常生活的鋪敘、生活不易的描述,后有齊心合力的決心、做大做強小面事業的追求,又有制作重慶小面的細節展現。沒有劇情是多余的,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念想,而這些元素匯聚在一起,才使得故事深入我們的心靈,因為這是所有人對生活的向往,對生活的敬畏,對生活的珍惜。
一部影片,短短一兩個小時,一碗小面,透物見人,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重慶小面》將這份青春的精彩傳遞給觀眾,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電影文學劇本,期盼早日搬上銀幕。
作者:羅玉平,重慶出版社副編審,重慶人文美術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