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 | 在生活的原野上奔馳——簡析李燕燕新著《食味人間成百年》精神蘊涵及其它
2023-06-24 12:05:52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老村

那天,我應邀去重慶市沙坪壩書城,參加李燕燕最新非虛構集《食味人間成百年》首發式。會上,除作家李燕燕談創作經驗外,還有來自市內外文壇的知名作家、詩人、評論家及粉絲,紛紛登臺亮相,從不同視野,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詮釋這部由六個“非虛構”作品組成的集子。緊接著,她又在重慶解放碑書城開展了“重慶文學公開課”,以《食味人間成百年》為主線,做了題為《從非虛構到“非虛構”》的演講。

基于此,我想發表一孔之見,側重從簡析《食味人間成百年》的創作意象,創作精神蘊涵的角度,說說李燕燕的人品,文品與精品,因這是文學創作密不可分的邏輯聯系。當讀者在欣賞一部作品時,從字里行間,首先品味到的,是作者的人品和思想光芒。

人品,是做人之根基。

無論是常人,還是一個作家或寫作者,都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格人品。尤其是作家,這一點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果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沒有良知,那么,就不可成其為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好作家。人們常說,什么都不會做,但首先得學會做人。一個人即使有才華,如果人品不好,也不會有大的建樹,即使小有碩果,也不會走得太遠。

非虛構,何謂非虛構作品?我以為,它是以真實為生命,主張跨文體寫作的紀實類創作方式。如果說“非虛構”是一條寫作界限,那么,報告文學也歸屬于非虛構板塊。非虛構,既有文學形象思維的白描手法,又有展示多彩現實生活的真實面貌。簡言之,它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和反映,不摻任何虛假。它必須的原則是真實性,新聞性來自它的“血緣”。溯源歷史,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美國就誕生了非虛構寫作。作家卡伯特的《冷血》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代表作。

近年來,我國各大文學刊物,互聯網新媒體,尤其喜歡和鼓勵這類非虛構創作。李燕燕尤其擅長這類作品的創作。她有家國情懷,有悲憫之心,善于從普通百姓現實瑣碎的生活生存形態,捕捉到大量的、生動的、直擊人心的素材,冠以文學元素,寫出一篇篇真實感人、耐人尋味的、具有閱讀后勁的非虛構作品,故好評如潮。如她在《食味人間成百年》(原載《中國作家》紀實版2022年第2期)中寫道:

……那一年的團年飯,二舅媽在拆遷所得的房子的大客廳里擺了兩桌,每桌十四樣菜,包括紅油雞塊、涼拌耳片、土豆燒甲魚、毛血旺、豌豆蒸肥腸、糖醋排骨、大蒜黃臘丁、魔芋燒鴨、酥肉湯等,主食是銀絲面。那一年,我值班來遲了,到達的時候,桌子上擺得滿滿當當……

民以食為天。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衣食住行,而食是擺位第二位的,僅憑她列出的菜肴名,就令人垂涎欲滴,這就是普通人家日子的煙火味兒。晃眼看似平淡,實則道出了庶民百姓生活的本真。家人們私下議論,團年飯姊妹幾個輪流做東,說二舅媽平時節約慣了,愛貪圖小便宜,不愿花錢在街上大館子里擺團年筵席。可是,當讀完一個章節,讀者能感應到的卻是:作者最愛二舅媽。就如李燕燕所說:雖然生活令得底層的她們生出了堅硬的外殼和鋒利的硬刺,但她們質樸勤勞,在她們身上,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生存意志和生生不息的優良傳統。

試想,如果李燕燕沒有人文關懷和悲憫情懷,對百姓生活漠不關心、麻木不仁,不去深入探訪生活、體察生活,就不可能寫出如此有溫度有熱情的上乘佳作。有時,她為了采訪到一個聽來的故事,也非得不辭辛勞去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得一清二楚才肯罷休。這就體現了一個作家的人品、責任與使命擔當。這些年,李燕燕相繼在《中國作家》《北京文學》《解放軍文藝》《山西文學》等大刊專欄,頻頻發表與時代合拍,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的報告文學和非虛構作品,在國內文壇產生了強烈反響。

文品,是創作之內核。

有了良好的人品作支撐,是基礎,就不愁寫不出好文章。當然,這也有一個創作技巧的問題,包括人生的閱歷,獨特思維定式和作家個人創作風格。

一位作家說過:文學,永遠沒有生活豐富。它是一座又一座富礦,需要寫作者們去不斷地探索、發掘和開采。李燕燕就是發掘者之一。她深知,留心處處皆學問。她善于從蕓蕓眾生中,從現實五彩十色的生活中,截取一個又一個生活的橫斷面,尋覓人性的閃光點,經過去偽存真,用生花妙筆,加工潤飾提煉和升華,創作出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時代呼喚的好作品。看似細小的碎片化的生活側面,沒有宏闊的敘事,卻能令人從她不少的非虛構作品中,感覺到人世間,情深意濃的裊裊炊煙,讀懂人生的真諦。她的代表作包括《無聲之辯》《我的聲音,喚你回頭》《社區現象》等等。一句話,她的作品很接地氣。譬如,她在非虛構作品《師范生》(原載《山西文學》2023第1期)中描述道:

……畢業后的中師生,無論是留在縣城,還是回到鄉村,都很快適應了自己的崗位。楊大萍先是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鄉里教小學。因為屢次在賽課中奪冠,二十一歲便如愿調到縣里的實驗小學做班主任。幾年后,又因各方面優秀,被引進到地級市的重點小學。雖然,后來楊大萍也通過自學考試,拿到了本科文憑,可她對自己的核心定位,一直還是個“中師生”……

上述這段看似平鋪直敘的記錄,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描繪,卻折射出凡人楊大萍的奮斗足跡,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濃濃的愛。從這里,不難看出作家的獨具匠心,以獨特審視社會的角度,筆觸直擊過去與現實的宏大教育主題。作品還原歷史,又讓現代人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精神蘊涵和人性的光澤,進而,浸潤心靈。

此外,在這部集子里,《雜病記》《老大姐傳》和《老廠記》,都是聚焦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用一個又一個典型的、生動的細節,為小人物樹碑立傳,去打動廣大讀者,從而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其一篇篇作品,不僅藝術地還原歷史,而且像一束束光,去點燃人們生活的希望,去照亮前行的路;又猶如一泓泓流淌的清泉,潤澤著人的心田。

由此可見,李燕燕作為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她沒有辜負當下的大好時光,沒有辜負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從小人物小事件著眼入手,用小人物小事件揭示大主題。這就是她作品的難能可貴之處。

筆者認識李燕燕的時間并不長,在彼此的交道中,得知她曾是一位軍旅作家,與筆者有戰友情。她為人正派坦蕩,性格開朗,耿直豪爽,一點不矯情,屬于當你生活工作遇到困惑或困難時,愿意真心誠意幫助你的那種人。她說她最討厭偽作家和文痞子。也正因為如此,她的文品,她作品的質量,是經得起推敲和歷史檢驗的,亦難怪文友書粉夸她是國內文壇殺出的一匹專攻“非虛構”的“黑馬”。

《中國作家》紀實版編輯部主任佟鑫評價說:李燕燕是國內報告文學界近年來比較活躍的青年女作家,創作了很多有影響力的非虛構作品。如《食味人間成百年》,不僅傳遞了對川西特色小食文化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充滿著人文情懷,還通過食物和文化的交織,向讀者傳遞了一種對多元文化和生命本質的探索與追問,并為我們認識和探索不同文化的維度和深度提供了新的視角。

重慶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何浩道:《食味人間成百年》是近年來重慶市報告文學成果的一個縮影。他希望作家們從生活中汲取營養,讓讀者讀到作家作品后,感到人間溫暖,人間善良,人間美好。

精品,是豐收之必然。

有了良好的人品和文品,創作和出爐精品就不是難事。一部文學作品的優劣,讀者是最好的評判師。如果說,小說虛構故事刻畫人性,散文長于抒寫個人心靈,詩歌以意象意境見好的話,那么,非虛構作品,就是以展現讀者不熟悉卻真實存在的現實而見長。在這方面,作家李燕燕感觸、體會頗深。她說:“生活,包含太多美好。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是一段傳奇。記下他們的故事,就是記下了一段生命旅程,就是記下了這個時代。”非虛構作品的奧妙就在于此:創作,就是記錄,就是有血有肉的記錄。

她還道:“我一直認為,一個社會的法治、教育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程度,是彰顯文明的最大標志。我乃一介布衣,身邊的人和事,其實也是當下精彩的中國故事中的段落,那我就寫這‘一葉知秋’吧!”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李燕燕深深的情懷。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鮮活的人和事,深深地感動著她,靈感敲門,不得不去把他們寫出來,去感動普天下更多正直而善良的人們。我們來看她在《她們》(原載《散文百家》)中的一段真實記錄:

……十年后,廠子周遭的荒地,漸漸冒出許多高樓。爸爸廠里也修建了集資房,有八十多平米,在山坡上。房子雖小,卻是兩室一廳。媽媽專門給婆婆收拾了朝南的屋子,帶著一個小陽臺,擺著婆婆原來在小院壩養的蘭花和紫茉莉。“可惜你婆婆種的那兩棵魔芋帶不走了!”媽媽有點兒遺憾。魔芋開花奇大無比,突兀高挑……

透過作家李燕燕簡約、細膩、明快和流暢的文字表達,我們可以從中賞析到這樣幾層意思,既謳歌了百姓住宿條件的歷史變遷,又頌揚了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之意,還呈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畫面。她們,是眾多的她們,有父母有兒女,還有社會上成千上萬的家庭成員。這里表達的作者一家,僅僅是中國人中的一個小小的視角,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樣的作品,令人感嘆,受人青睞,回味無窮。在她看來,重大題材,值得大書,而百姓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值得頌揚。由此可見,李燕燕把真實生活與文學有機而巧妙結合的、嫻熟的創作功底。

這段描述,著實讓讀者感受到震撼和心靈的洗禮。像文中反映的人和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個個心中有,卻個個筆下無,而李燕燕用心用情做到了。這也恰恰印證了那句老話,美無處不在,關鍵是缺少發現。

縱觀李燕燕的創作,其精品連年入選《中華文學選刊》《中國報告文學精選》《二十一世紀年度報告文學選》等。曾獲第八、九屆“重慶文學獎”,重慶市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解放軍原總后勤部第十三屆“軍事文學獎”,《北京文學》獎,《啄木鳥》年度獎等。作品還入選“2020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等重要榜單。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最近,為繁榮重慶市報告文學創作,李燕燕捐贈文學獲獎作品獎金,由重慶市報告文學學會依托《重慶紀實》刊物舉辦了“首屆《重慶紀實》報告文學獎”。

最后,我由衷地期望李燕燕在新的時代,在生活的原野上,一如既往,邁開奔騰的腳步,在非虛構創作上,鑄就新的傳奇!

作者簡介:老村,本名丁友成,原鐵路系統高級政工師,《重慶鐵路文學》主編,現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重慶市九龍坡區作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散文學會副會長,重慶市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渝中區作家協會會員,重慶鐵路作家協會主席。曾有散文集《生命之燈》,報告文學集《寫在脊梁上的愛》,中短篇小說集《晴空下的缺憾》等八部出版,另有若干作品散見于《紅巖》《中國鐵路文藝》等,偶有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