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旅戲評——第五屆重慶青戲季專題評論之二
2023-10-26 17:47:41 來源:重慶文藝網

編者按:第五屆重慶青年戲劇演出季暨“雙城劇匯”2023成渝戲劇創作展演周在渝開幕。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和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聯合組織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民間文藝社團的評論家開展了專題舞臺藝術觀評活動。評論家們觀摩了重慶青戲季16個參賽劇目,并開展深入研討。本系列評論文章將為讀者呈現本次展演活動的精彩看點和藝術亮點。

雛鳳清于老鳳聲

——觀川劇折子戲有感

文/鐘傳勝

市評協舞臺藝術委員會

金秋時節,適逢“重慶青年戲劇演出季”推出四折傳統折子戲《打店》《打餅》《八郎回營》《佘太君巡營》,有幸在重慶市川劇院觀看了青年演員們的精彩演出,首先要為他們精當的選劇、精湛的演出技藝拍案叫好。

image001

在大力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今,這次推出的四折傳統劇目,無疑會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四折戲最突出的是其“歷史性”和“人民性”。“梁山好漢,天道當行”,宋代,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士如武松、孫二娘、佘賽花、穆桂英一類人物,為了自己的生存,早早練就了一身謀生的技藝,在當時不同社會環境中,也有著各不相同的精彩表現。這次演出的前兩折劇目,取材于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的精彩片段,后兩折劇目,則取自于文學作品《楊家將演義》,這兩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內容,都是來源于人民群眾當時的社會生活。《水滸傳》主題是反映老百姓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楊家將演義》反映的是楊門幾代忠良,為民為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的愛國奉獻情懷。這些優良的民族品質,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值得發揚光大的價值和意義。

早在60年前,我就曾多次觀看過不同劇團演出的這四折戲劇,對劇情的舞臺呈現歷歷在目,可以說非常熟悉,今天得以在劇場重新觀看,自然覺得非常親切。

image003

川劇是歷經數百年千錘百煉的中國劇種,特別是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之后,高、昆、胡、彈、燈在傳播地域五腔共和,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單是從音樂聲腔來看,整個川劇以高腔戲為主,重慶川劇尤其注重結構完整,強調系統性和樂理邏輯,看重思緒和情感的鋪陳,特別善于刻畫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重慶川劇擅長處理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高腔音樂結合資陽河派鑼鼓曲牌手法,打法豐富、系統性強,與唱腔融為一體,在與演員演唱的配合上,達到了相得益彰的境界,呈現出獨到的表演效果。川劇折子戲也是全本戲中的一折或稱一出,以短小精悍著稱,戲中矛盾沖突尖銳激烈,人物形象鮮活生動,主題鮮明,表現情節也相對完整,結構上別開生面、不落俗套,特別適合現代人快速的觀賞節奏。

首先出場的是市川劇院推出的《打店》,此折又名《武松打店》《十字坡》,有京劇等多劇種呈現,為高腔類川劇單折。劇目取自小說《水滸傳》,北宋末期,武松為兄報仇,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后自首公堂,被發配孟州,路經十字坡宿于張青店中,張妻孫二娘見財起意行刺武松,與武松黑夜搏斗,打斗中孫二娘力弱不支,適遇張青趕到認出武松,方才罷手言好、和解訂交。此折川劇以短打武生武松(張興宇飾)和武旦孫二娘(萬玥含飾)的優美工架,勇猛開打,脆勁念白而顯露特色。唱詞和道白不多,是著名的生旦“對對戲”。

《打餅》是有名的川劇折子戲,胡琴、高腔都有這一劇目。這一類戲選取的劇情相對完整,臺詞精煉,曲牌典雅,唱、做、念、打精彩連連,要求演員有深厚的表演功底,通過舞臺表演吸引觀眾,引起心理共鳴,從中獲得美的感受。《打餅》又名《金蓮調叔》《打餅調叔》,同樣取材于《水滸傳》。武松自景陽岡打虎被陽谷縣任為都頭后,嫂子潘金蓮見武松英俊威武,與武大郎有天差地別,頓時心生愛意,對武松大獻殷勤,以打餅賣餅的過程展示,刻意丑化武大郎。武松見此忿忿不平,義正辭嚴痛斥潘金蓮,在規勸嫂改邪歸正后,拂袖而去。二人的表演讓人過目不忘,潘金蓮(陳秋錦飾)的唱段嗓音高亢明亮,表演中將生活自然狀態藝術化,手眼身法步上很是講究,方言運用尤其精彩,說出的“渣渣”“灰面”,幫腔中的“要撕皮”等,贏得了觀眾會意的笑聲和掌聲。武松(唐緯飾)一招一式也很到位,嗓音略顯低沉,符合劇中人物的性格要求。

《八郎回營》又名《小營會》,川劇高腔折子戲,市川劇院司鼓陳誠,領腔李小晶顯示出極強的功力。同樣是“傳統名劇,當代表達”,劇中八郎原配查氏(白孟迪飾)、楊八順(楊鑫靈飾)的精彩演出同樣扣人心弦。劇本出自《楊家將演義》,說的是北宋間宋遼爭戰,楊八郎兵敗被擒,改名換姓,以才藝出眾被招為駙馬,經歷曲折,十八年后偷返宋營,與原配妻子查氏在小營中相會,互吐衷腸的情感故事,二人互相傾吐離別之苦,白孟迪扮演的查氏,高腔唱段激越明亮,贏得觀眾掌聲陣陣。此劇為生、旦唱功啟蒙戲劇,要求川劇演員必須要嫻熟于心,更為廣大川劇票友所津津樂道。

image005

《佘太君巡營》是《楊門女將》劇目中的精彩折子戲,這出由重慶市永川區文化體育服務中心演出的折子久負盛名,是四折劇中出場人數最多的,有佘太君、七娘、八姐、九妹、桂英、采藥人、馬童等,佘太君由王麗娜扮演,劇中有大段唱詞很考演員唱功。本折敘述北宋時期西夏興兵犯境,鎮守三關的楊宗保元帥捐軀,佘太君百歲掛帥出征,西夏憑天險葫蘆谷堅守抗宋。佘太君不辭老邁月夜巡營勘險,逢穆桂英探谷攜帶采藥啞人,告知克敵路徑,率軍沿險徑抵達葫蘆谷破襲敵軍的故事。這折胡琴老旦戲以佘太君為主角,盡顯楊門女將的愛國情懷,通過老太君多段激越蒼勁的演唱,細數出楊家將滿門忠烈馳騁疆場拼死奮戰的過程。胡琴腔又稱“絲弦子”或“皮黃”(西皮與二黃的合稱),具有過門少、重跟腔并兼有對位和聲的作用。唱段中二黃適宜表現凄涼沉郁纏綿婉轉的感情,西皮則適宜表現激昂雄壯活潑明快的情貌,伴以琴鼓并奏,一板一眼張馳有度,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準確地傳遞到觀眾心目之中。寒風凜冽、戰馬踟躕,老太君卻絲毫不顧自己年高體衰、拼死衛國,這種精神境界,怎能不打動人心,直教人熱血沸騰。楊門眾女將背插令旗、戎裝盛冠,扮相華美,背景墻上此時展示出富貴牡丹圖,顯露出劇作者對楊門女將發自內心的崇敬。

image007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舊人。感謝當今的戲劇工作者,奉獻給我們一臺臺精彩的經典戲劇,使我們得以在“擁抱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建設新重慶”的進程中,真切地獲得民族文化豐厚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