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26日,重慶市九龍坡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高新區公共服務局在九龍坡區文化館共同主辦了為期兩天的國家級非遺走馬鎮民間故事保護與傳承發展業務培訓,對話走馬鎮民間故事保護和發展,受到了走馬鎮民間故事非遺傳承人和鎮街民間故事講述愛好者的積極參與,對傳承非遺文化,探索走馬鎮民間故事發展新模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次培訓受到了承辦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文化館、重慶市九龍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重慶高新區走馬鎮文化服務中心的高度重視和精心準備,規格高、組織保障有力。
培訓特邀請了民間文學專家重慶工商大學孟令法教授和西南大學王倩予教授給大家授課。他們分別從非物質文化的概念和什么是走馬鎮民間故事入手,講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概念、保護方法與申報策略》《民間文學與文化創意產業》,對話走馬民間故事,開展深入淺出、精辟的論述,直面走馬民間故事“我們的故事是什么”“故事里包含了什么價值”“為什么有走馬鎮民間故事”“當代故事從哪里來”“故事家在傳承中的作用”“是不是啥故事都能講”“我們今天怎樣來講故事以及走馬故事對走馬鎮的發展”等9個方面的內容,豐富祥實,舉例簡單,通俗易懂。在他們看來,故事家講的故事保存了很多的優秀文化記憶。
同時,培訓講授了數字經濟時代下,新媒介、新技術作為文學新載體的創新應用,拓寬了人、物、事件等眾多文學元素,把口頭文學走馬民間故事從現在的文本狀態帶進日常生活,例如茶館表演、《走馬鎮民間故事上中下》等出版物、故事繪本、七巧姻緣等舞臺劇等,還將365個故事日歷、故事手提袋、故事茶具等深深烙入走馬故事元素。從口頭變成圖片、郵票,讓故事傳播更系列化、系統化,傳播更廣、更遠。
這次業務培訓為傳承人和走馬故事講述愛好者提出了全新的文化思考線索,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故事理論水平和創作水平,增強了作為故事人的社會責任。
文圖/楊華 鐘守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