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第五屆重慶青年戲劇演出季暨“雙城劇匯”2023成渝戲劇創作展演周在渝開幕。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和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聯合組織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民間文藝社團的評論家開展了專題舞臺藝術觀評活動。評論家們觀摩了重慶青戲季16個參賽劇目,并開展深入研討。本系列評論文章將為讀者呈現本次展演活動的精彩看點和藝術亮點。
兒童京劇《花木蘭》中的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
陳姝璇 張馨予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花木蘭的故事,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樂府詩集《木蘭辭》中對木蘭形象的成功塑造,引發了后續以“木蘭”為題材的劇作層出不窮。兒童京劇《花木蘭》描寫了花木蘭受阿爹影響,從小喜舞劍、穿男裝。外敵入侵、朝廷征兵的噩耗打破了小鎮的寧靜。木蘭不忍年老的阿爹重上戰場,毅然決定擔起家庭責任替父從軍。初入軍營,因自己瘦弱無力而被同伴嫌棄,但她沒有就此放棄,日夜操練,終于練得一身本事。在一次敵方突襲中,木蘭設計成功抵擋敵人的進攻,并救下同伴,取得了同伴的認可。最后兩軍交戰之際,花木蘭有勇有謀和大家一起打敗敵軍取得勝利,并光榮地返回了家鄉。整個劇目聚焦兒童受眾,節奏緊湊,故事情節相對簡單卻也比較完整,著重刻畫花木蘭熱愛家國、勇于擔當、不畏挑戰的女英雄形象,凸顯劇目藝術教育功能與傳統戲曲文化傳承精神。

一、兒童京劇《花木蘭》中的藝術教育
京劇作為一種高雅藝術形式,對兒童的審美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在兒童對京劇觀賞的過程中,獨特的表演方式、精美的服裝造型和意象化的舞臺設計,使他們不僅能夠欣賞到傳統的戲曲樂調、角色動作呈現和戲曲場面表演,還能在沉浸式觀劇過程中體驗到京劇這門傳統藝術形式所傳遞的情感價值,培養觀眾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激發他們對傳統藝術的興趣和熱愛,提高他們對傳統戲曲美的鑒賞力。
(一)劇情設計聚焦兒童受眾
全劇緊密圍繞兒童受眾特點,以小學生“小花”這一形象作為講述者貫穿全劇,帶領觀眾尤其是兒童觀眾更快地進入戲劇情境。全劇前半部分劇情設計重點展示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及內心矛盾,后半部分劇情重點呈現花木蘭從軍后面臨身體瘦弱不宜上前線,舞劍花拳繡腿不中用,長得像個女娃娃被同僚嘲笑等挑戰,以及如何一步步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戰勝挑戰,贏得大家的尊敬和戰爭的勝利。通過梳理全劇劇情不難發現,全劇整體劇情設計在《木蘭辭》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圍繞兒童受眾特點,規避較為復雜成人化的情節及場面。選取了花木蘭在不同階段面臨不同挑戰和選擇時的矛盾內心,聚焦兒童生活中面臨的挑戰、困難的情感狀態,通過當代兒童與歷史語境下的花木蘭的時空對話,解決角色面臨的矛盾挑戰,進一步拉近兒童觀眾與花木蘭的內心距離。除此之外,全劇在劇情設計上有意識地通過花木蘭這一形象在家國之需下憂國憂民,勇擔責任,毅然代父從軍的行為對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音樂設計凸顯兒童特點
兒童京劇《花木蘭》的音樂主要采用傳統戲曲鼓點,童聲吟唱和現代兒童滑稽背景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劇目開場,由童聲吟唱的古樸優美的木蘭辭曲飄然而出,把人們帶入到遙遠的古代,引發了觀眾們的想象。在展示當時女子服飾的階段,配上琵琶協奏曲《花木蘭》前期悠揚的音樂,展示了一片祥和的場景?;咎m出場時,音樂就換成了緊湊的鼓點,側面表現出了花木蘭與普通女子的不同。后期在戰場和在軍營中的音樂也多以四擊頭來配樂,來表現軍隊中高昂且壯烈的場景。除此之外,作為一部兒童京劇,全劇有多處打戲設計,大開大合舞臺動作吸引兒童注意力的同時,輔以節奏緊湊音樂音效配合,如在與敵軍打斗的一段戲中,現代兒童詼諧幽默背景音樂的加入使得該段表演童趣性十足,也使得全劇的聽覺呈現上更具兒童特點。
(三)舞臺設計彰顯兒童視角
兒童京劇《花木蘭》的整體舞臺設計以背景主題大屏與舞臺簡單布景結合呈現,巧妙地將傳統元素和現代表現手法相結合,該劇開場背景展示了一個寫有《木蘭辭》的畫軸,從詩歌出發,由舞臺上一位現代女孩“小花”緩緩展開故事情節的講述。第二場的背景是卡通手繪風格的魏晉北朝時期的建筑和市井街坊圖,在視覺上營造了一種線條精致簡潔又極具兒童生活化的氛圍,同時又給人一種中國古典韻味十足的感覺。后面的場次主要體現花木蘭所在的軍營和戰場的場景,整體舞臺主題背景延續手繪風格動畫,舞臺上盡可能減少舞臺布景,多運用紅黃色調燈光輔助背景屏幕來展示邊界環境的黃沙滾滾以及環境惡劣。在兩軍交戰時,主屏背景熱血動漫風格的動畫,輔以舞臺上煙霧繚繞,紅色調燈光,展現戰場刀光劍影,戰爭殘酷的同時貫穿視覺的兒童視角表達。在角色造型設計上,在京劇角色形象樣式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選擇便于兒童理解和接受的角色形象設計,并在設計中有意識的增添童趣性。如“小花”的角色造型中的“蝴蝶結”“連衣裙”“帆布鞋”“雙肩包”等元素都緊密圍繞當下校園兒童的日常造型,敵軍首領采用傳統京劇花臉形象,但整體造型采用胸脯屁股塞墊物品營造“前凸后翹”的“莽夫”感,與劇中該角色的動作設計相互配合,使得該角色充滿了滑稽感,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兒童視角推動了該劇童趣性表達。除此之外,花木蘭和她的同伴的甲胄與匈奴士兵的皮革長袍形成了鮮明對比,并且使用了一紅一藍的色彩進行對比,體現了兩軍水火不容的場面。在武器方面,花木蘭和同伴們主要用的是長矛武器,而匈奴主要用的彎刀和大錘,從兒童視角彰顯了角色身份特點和特定景象特征,為劇情視覺效果的童趣性呈現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二、兒童京劇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強國建設有著重要作用。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兒童京劇作為京劇藝術的新嘗試,將京劇的傳統樣式與兒童特點結合,對于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受眾面向拓寬、時代內涵挖掘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
(一)有效拓寬京劇受眾面向
京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它的傳承與發展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而言,京劇的受眾主要集中在一眾中老年戲曲愛好者或京劇相關從業人員上,其他群體對京劇的了解并不十分充分,且很少有坐在劇院里花上一兩個小時觀看京劇的機會,偶然有機會觀看,有時也未必能耐下心來認真聆聽,真正感受到京劇的內在美麗。兒童作為祖國的未來,更是日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力軍。但是如今的兒童在一定程度上更是缺乏京劇內容的啟蒙,缺乏對京劇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兒童京劇是京劇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劇情結構、角色造型、舞臺整體呈現等多方面將京劇傳統形式與當下兒童興趣特點相結合,吸納了眾多年輕人的思維和審美趣味,為京劇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一種非常適合青少年學習的文化藝術形式,能讓這種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有其更廣泛的生命力。兒童京劇《花木蘭》作為經典民間故事改編的一部京劇劇目,大眾對故事情節非常了解,將其改編為兒童劇,角色設計更貼近現實生活中的兒童形象,并以更加通俗化、趣味化的情節設計與語言、唱段表達,讓青少年更好的理解和認識京劇,增強青少年對于京劇的興趣,不僅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傳統優秀文化,從喜歡看京劇到潛移默化的傳承和發展京劇,還能保存經典劇目的創新和鮮活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將京劇的受眾面向從中老年群體向青少年過渡,從單一集中化拓寬至多元發散化,讓更多人開始認識京劇,聆聽京劇,熱愛京劇,傳承京劇。
(二)有力促進傳統文化與時代內涵融合
傳統文化因其特有的傳統性帶有較為厚重的歷史積淀色彩??v觀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創作過程,主題多與當下時代背景、人民生活現狀密切相關。但是,傳統劇目主題與我們當下時代背景與生活現實有一定出入,很難引起當代觀眾共鳴。如何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挖掘出符合當下人民精神生活,具有時代內涵的主題,是傳統文化傳承中亟需思考的問題。兒童京劇《花木蘭》便是在傳統民間故事與京劇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手段使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愛國精神有機融合?;咎m身上的勇敢、忠誠、堅韌、愛國的精神品質無疑給新時代的兒童樹立了良好的人生榜樣和人格模范。
兒童京劇《花木蘭》從劇情設計到舞臺布景到道具、服飾、燈光和音樂等設計,都緊密貼合兒童受眾特點,豐富了觀眾的視覺享受,有助于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對于京劇傳承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