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不寒

王雨是寫小說的高手,也是寫小說的老手。讓人驚喜的是,他的散文也別有風采。這本《心泉》是他新近推出的散文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共收錄了46篇作品。這些散文長短不一,主題各異,輯錄在一起卻形成一種整體風貌,在大開大合的結構和樸素的語言中,頗能見出作者的老道筆墨和真淳性情。
《心泉》中的散文大體可分為五類。一是對作者自我文學歷程的梳理和反思;二是為某些有趣的大靈魂所作的小傳記;三是紀行寫景篇什,這一類文章為數(shù)最多;四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和對生命感想的抒發(fā);另外還有三篇有關災難的散文,當單獨列作一束。當然,這種分類只是為了論說的方便,并不能完全說明集內文章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審美特質。
事實上,諸如《千里帖》《黃山雨》《榮昌緣》《文學與醫(yī)學》《彈子石半島變遷》《老師》等諸多文章,在主題與旨趣上兼具多種向度,很難被簡單分類。而這一類讓評論者感到棘手的文章,恰恰因為其復雜豐盈而更富文學的韻味。大概散文本不宜分類,尤其是好的散文,更是拒絕分類。
散文不好分類,大概與其“散”的本色有關。散文既忌散,同時又貴散,貌似有一個核心命題,又常常在離題處靈光乍現(xiàn)。王雨的部分散文把握住了“散”的精神,往往在對主題的游離中,拓寬文章的廣延。譬如《老師》一文,作者寫他意外地在一次會議中遇到了曾經(jīng)教他小學美術的漆光老師,但他并沒有把筆墨完全膠著在漆老師身上,而是寫到了自己的繪畫歷程,并且在文章末尾“想起”并寫到了“這許多年來以至童年時期的許多好友”。這種寫法顯得既自然,又使文章本身變得更加豐滿。漆老師與作者間的師生情,也在這種整體氛圍中顯得彌足珍貴。
又如《黃山雨》這篇貌似游記的散文,同樣蘊藏了別種的情味。《黃山雨》寫作者1993年在黃山市參加培訓學習之余,自費爬黃山時發(fā)生的故事。作者只在文章開頭提到了同住的朱耀志院長,隨后便只管寫自己爬山所見的美景和所遇的人物,直到自己因為飲酒、低血糖等原因陷入險境時,作為救星的朱耀志才再次出現(xiàn)。此一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手法,讓人想起《水滸傳》中關于林沖買解腕尖刀的段落。總之,《黃山雨》表面寫景,實際上卻是在懷念人。多年以后,作者聽到朱耀志來到自己城市的消息,卻因在外開會不能前往相見,只能望著“山城雨”而感慨不已。以“山城雨”來對“黃山雨”,極有匠心,而雨天濕潤的情緒則讓整篇散文的情調得到了統(tǒng)一。
首發(fā)于《人民文學》的《千里帖》顯示出作者的另一套筆法,全文近乎用白描的方式寫就,但卻自有一種力量感和跌宕感。《千里帖》寫作者年輕時“行走千里川藏線,去慰問沿線每個兵站的官兵”的舊事。在文章末尾,作者歷經(jīng)艱辛也滿心收獲,隨隊回到了新都橋兵站,為康定兵站官兵演出,壓軸歌曲為《洗衣歌》。作者簡潔地介紹了歌詞作者,全文便戛然而止。唯獨最末一句“她叫李俊琛,當年進藏時才十五歲”中的“才”字,顯露出了作者集贊賞、憐惜、感慨等于一體的復雜情緒,讓文章顯得余味悠長。
《千里帖》的行文,干凈果斷,毫不拖泥帶水,當真有蘇東坡描述的那種氣勢:“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有趣的是,王雨談及寫作時,也和蘇東坡一樣以水為喻。在《生活的流水》中,他如是寫道:“筆底的波瀾是心底波瀾的流淌,心底的波瀾來自生活的流水。”這種自然而真誠的文學觀念,賦予了王雨散文以生活觸感和人間氣味。
相較而言,散文的形式感沒有詩和小說那么強,卻更能夠在不受拘束的語言中,趨近心靈的直觀真實。在這些散文中,王雨不作空中樓閣的玄想,也不甚用讓人眼花繚亂的修辭,但閱歷之深加之性情之厚,讓他的語言顯得扎實穩(wěn)健,靜水流深。也正如《心泉》一書的題目所示,集內文字都是作者心中流出的泉水。泉水之為物,甘冽清澈,貌似無味,但卻最為樸素,最為真淳。
(作者簡介:楊不寒,本名楊雅,云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作協(xié)會員,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獲《詩刊》社“十大校園詩人”稱號,著有詩集《醉酒的司娘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