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金的音像店》:一項挽救電影檔案的瘋狂行動
2024-04-23 16:10:05 來源:重慶文藝網

紀錄片《金的音像店》聚焦一家被稱為“影迷圣地”的傳奇音像店——金的音像店,這里被當作電影的殿堂。然而在數字時代的沖擊下,音像店關閉,拍攝者發現它的55000部影碟藏品不知所蹤,繼而引發一場瘋狂熱血的尋找與“營救”行動。

近日下午,莉莉周觀影團帶領影迷觀看《金的音像店》。觀影后,在場的觀眾就自己與電影的結緣、那個時代的音像店記憶以及對影片的感受等展開熱情的討論。重慶市出版工作者協會參與主辦本次活動。

微信圖片_20240423122507
微信圖片_20240423122512

文學博士 張譯丹:

感謝莉莉周觀影團讓我們有機會能在大屏幕上觀賞《金的音像廳》這樣難得的紀錄片。最直接的觀后感是新穎、有趣,和意猶未盡。電影對于影迷來說意味著什么,在這部紀錄片中,制作者以第一人稱——“我”進行了充分的闡述。電影是記錄,電影是藝術,電影是不同的文化、種族、精神的“圖騰”,是影迷的精神支柱和心靈棲息之地。電影是公眾的,絕不應囤積在某個暗無天日的地方直至成為廢品。該紀錄片在電影DVD“爭奪”的記錄中,影片制作者使用資料拼貼、情景演繹、影片演繹、訪談等多種方式戲劇化地“破解謎團”——金的音像店的DVD到底去哪兒了?為什么?又為什么被荒廢,為什么不能歸還。一時間難以分辨這到底是真實的事件還是制作者的臆想世界,特別是以拍攝電影為由偷走部分DVD這一段,紀錄片和劇情片的界線在此處模糊起來。但是該紀錄片中真實人物的訪談、跟拍、音像店舊址和倉庫的實地拍攝顯示著影像與現實世界的直接索引、直接關聯。而那些影片片段演繹制作者內心想法的部分也是具有間接索引性的內心“直連”。最后,DVD回歸,金的音像店重開,紀錄片制作者再次提及電影的意義,這“嚴肅”的聲明直擊觀眾并發出大聲的提問:“你認為電影是什么?難道不是嗎?”這就是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區別,它能夠“直接”與觀眾“對話”,能夠干預和影響現實社會。這部優秀的紀錄片的發問之聲如此之大、之響,使得我在寫下此段時仍感到震耳欲聾。

心理咨詢師 劉平:

跟隨莉莉周觀看了電影《金的音像店》,映后更聆聽了影迷們精彩紛呈的發言,體驗了一場影迷“心靈朝圣”的閉環!

電影記錄了導演大衛雷德蒙從紐約到西西里島尋找過去二十年來影響過紐約幾代影迷的《金的音像店》。在受電影之魂的感召下,導演用妙趣橫生的創意和執著,把珍貴的電影資料帶回了紐約。導演對電影的赤忱,透過新葉般繁茂的電影經典素材,使影片流淌著搖滾般的質感,魔幻又震撼!

《金的音像店》是影迷發燒友的精神家園。片中提到各種冷門佳片,觀看中有標記“想看”的沖動。該片之前在今年北影節展映,影迷圈反響熱烈!大量的電影片段,玩轉了各種類型片,給了觀眾一鏡到底的舒爽感!

一起欣賞紀錄片中那些高燃的臺詞吧:

“我們就像夢中的夢想家,然后活在夢里。”

“我為我們能讓人們看到這部電影感到自豪。”

“我從狂熱的夢中醒來,從神奇到難以置信,夢想、電影與生活已無法區分。”

“只要人類不死,金氏音像店將永遠存在!”

世界文化與比較文化學者 楊濟余:

紀錄片《金的音像店》幾乎消解了紀錄片跟劇情片之間的界線,在紀錄片中使用故事片手法制造矛盾沖突,這種做法雖然有點“出格”,但只要有利于主題表達并喚醒觀眾,就有理由——制定規則的目的往往在于挑戰規則。

韓國青年金永滿開店出租出售影像,因時代變遷而大起大落。他自己開始并沒有想到要想方設法保護文化遺產。采訪金先生的記者從懷舊情感出發挖掘歷史題材。值得祝賀的是在采訪過程中,主客雙方的思想情懷碰撞出了火花,共同協力完成了搶救文化遺產的工程。圍繞音像店的盛衰搬遷,觀眾被影片創作者喚醒了文化保護意識,從繁華的紐約到偏遠落寞的西西里島,再重新回到紐約,五萬部電影得以幸存下來。我曾經開過重慶最早的音像圖書館,主要為養家糊口。我在自己的音像館經常舉辦電影欣賞講座,并召開電視劇《女人三十》的專題會。雖然曾有意將世界經典電影薈萃,但終因財力有限而閉館。所以我跟金先生有相似的情懷和遺憾,因此,我對這部紀錄片產生了強烈共鳴。

作為熱愛電影的電影藝術教授,我對該片巧妙穿插電影發展史的情節脈絡情有獨鐘。影片中世界最杰出的導演和經典影片的閃回鏡頭令人似曾相識。這部紀錄片制作精良,攝影構圖、音畫對位都可圈可點,劇情也引人入勝。法國大導演戈達爾那句名言我記憶猶新:“電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盡管我不贊同后半句——導演阿巴斯已經去世八年,但電影并未終結。1895年《水澆園丁》《火車進站》標志著電影藝術問世,1915年,世界第一部劇情長片《一個國家的誕生》至今也快110周年,作為最后一個藝術品種的電影,不會終結——不管它怎樣花樣翻新,現實人生永遠都需要電影這種競爭力最強的綜合性藝術的表達。

新電影的質量未必一定勝過老電影。搶救和保護電影遺產既是檔案館、博物館的任務,也是每一個電影愛好者的共同使命。

為此,我向勇于創新的紀錄片《金的音像店》創作群體致敬!也呼吁強化保護電影文化遺產的公共意識。

制片人 李城寬:

非常感謝莉莉周組織觀看《金的音像店》,這部紀錄片也是我關注了很久、一直想看的。剛從北京到重慶,知道莉莉姐主辦了這一次活動,就趕緊買了票,看了之后非常感動,超出預料之外的。因為第一個,我本身是制片人,所以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作為一個電影的從業者,也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去跟“電影之神”交流,在銀幕當中看到了電影之神仙靈的那一刻會有一種特別奇特的感受,就會覺得自己一直在做、一直所熱愛的東西,是如此的美好并且能夠被這么多的人所喜愛。所以我在這種情況下,我其實沒有辦法去像其它影片一樣,去完全客觀地評價,會有更多的私人體驗和感動。

第二個就是這幾年出了很多這樣的片子,例如去年的《巴比倫》《好萊塢往事》講的也是對好萊塢黃金時期,或者電影文化黃金時期的懷念,為什么在過去幾年,會連續出幾部講出那個年代的故事和人,我覺得可能跟現在電影不太行也有很大的關系,還有就是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其實就是那種躁動的、那種非常有沖勁的、對于生活充滿期待的精氣神,這樣的作品會讓我們感動,就是我們仿佛看到了我們年輕時候的樣子。

第三點,參加莉莉周映后交流,是我第一次跟很多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看一部藝術電影,這是之前沒有過的體驗。剛剛我的女朋友問我,說旁邊六十多、七十多的叔叔阿姨,他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看得進去嗎?會是什么感受?但我發現,其實電影真的是一個可以跨越年齡的藝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將所有人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當我們坐在一起代入的情感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電影的魅力,這也是我們愛電影的原因。

重慶電子音像出版社編導 鄧勇:

《金的音像店》這部電影,早已名聲在外。感謝莉莉周觀影團組織專場點映,我得以一睹佳作風采。

紀錄片雖以真實為核心,卻同樣可以展現出扣人心弦的矛盾與沖突。與劇情片預設情節不同,紀錄片的沖突與矛盾往往源自拍攝者對生活的敏銳洞察與捕捉。《金的音像店》在這一點上非常出色,其結構之巧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幾乎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實驗性質的第一人稱視角劇情片。導演有意凸顯了紀錄片的特質,即使手持攝影的晃動在今日已非主流,他卻有意為之,不惜冒著讓觀眾產生短暫不適的風險,保留被拍攝者拒絕采訪的片段,凡此種種,就是為了向觀眾強調:這是一部紀錄片。

影片開頭的字幕采用了紅白機時代的像素字體,瞬間將觀眾帶回了任天堂輝煌的那個歲月。當影片中受訪者流露出對那個時期的向往時,我也如同那位制片人朋友一樣莫名疑問。現在想來,那是對那個一去不復返的時代的真切緬懷。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進入金的音像店舊址前,給了一個流媒體時代王者奈飛的廣告牌鏡頭,這并非導演故作姿態。在這個網絡資源豐富、電影隨手可得的年代,我們為何還會懷念音像店的擁擠雜亂和那些笨重的錄像帶呢?請注意這部電影的核心人物金,他的身份、背景、經歷,這不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嗎?同樣在那個時期,也是互聯網初期、好萊塢黃金時代尚未遠去之時,所以受訪者會說出“電影知識比電影版權更重要”。導演強調金的音像店重新開業以來有1700部電影被租借,但對于曾經擁有25萬會員的它來說,這個數字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很難支撐現實的運營。

畢竟電影的黃金時代已經遠去。

然而,這仍然是電影愛好者的狂歡。

電影愛好者的熱情與追求從未改變。電影的載體從膠片到磁帶,再到光碟和流媒體,或許未來還會有更加先進的腦機接口,但電影所承載的精神與情感,卻始終如一。

正如影片中所言,這是對雖死猶生者的深深懷念,也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再次感謝莉莉周為我帶來的這次難忘體驗,祝莉莉周觀影團越來越好。

律師 戴玲:

感謝莉莉周觀影團的點映,周末才有機會看到《金的影像片》這部影片,我深受感動和震撼。感動的是這些影帶和光碟,勾起了60后、70后乃至眾多80后美好的回憶,在那個娛樂方式還沒有這么豐富的年代,這些影帶和光碟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和精神的富足。導演大衛為了尋找音像店,并讓它重新煥發光彩,他帶著攝像機,開啟了追尋音像店的旅程,兜兜轉轉,反反復復,來來回回,輾轉世界各地,最終排除萬難讓這批資料運回紐約,被仔細地整理成檔案,見證了歷史。是什么動力促使大衛一定要挽救這些電影資料?我想除了對電影的執著和熱愛,找不到其它的原因。有人曾說,人這一生一定要有一個骨灰級愛好,人生才是豐富的,的確,曾有人把人的一生比做一個杯子,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這個杯子是空的,如何讓人生有意義,就要往杯子里填充,生活、工作、親情、友情、愛情、愛好等等,這樣,人生才會有不同的體驗。而為什么電影會有這種魔力?讓包括大衛在內的眾多骨灰級影迷為之瘋狂,我想大概是因為人是情感動物,而感性的最高境界就是美,而電影恰是集美之大成者。我們把電影的各個工種單獨拎出來,攝影、音樂、服裝、道具等等每一個門類都是一項藝術,而電影正是集眾多藝術于一身,所以他有這么大的魅力!羨慕影片的導演大衛,人生中有一個骨灰級愛好,并為之付出了可以謂之瘋狂的行動,他感動著我,我也想成為他!

莉莉周資深影迷 LC:

“好的東西不是去占有,而是你將如何使用它……”看完紀錄電影《金的錄像店》,這句話一直在腦海里盤旋。

莉莉周組織觀看獲獎紀錄片《金的錄像店》,令每一位觀眾意猶未盡,忍不住在影片結束后一吐為快,熱烈分享。

整部影片采用了紀實拍攝的手法,穿插了多部優秀電影對白片段來幫助表現故事的敘述線索和敘事情緒。

影片《金的錄像店》講述金這位前紐約錄像店店主,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制作人,經過多番篩選后,將自己多年收藏的5萬多部珍貴的電影錄像帶捐贈給遠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一座小城薩拉米,以期通過此文化項目幫助其災后重建,但這良好的初衷是否得到貫徹執行?這五萬多部錄像帶是否得到妥善安置?帶著這樣的疑問,本片導演大衛作為一名金的錄像店前會員、一名資深的電影愛好者,踏上了他的奧德賽之行,去尋求心中疑慮的答案。

整部影片揭示了一種不可知的人性的復雜,在片中看見無知、貪婪、偽善、執著、勇敢、敬畏和真誠。制作人大衛用一種近乎飛蛾撲火般的孤勇和執著去創作了這樣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紀錄片,來致敬他心中的電影之神,鏡頭里每一個人物都是那么真實,這些人物如此鮮活真實,結尾充滿戲劇性的張力,而片中紀錄片的真實更是遠遠超越編劇的想象力,充分體現出調查類紀錄片的無限魅力。

微信圖片_20240423122520
微信圖片_20240423122523

(供稿:莉莉周影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