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克
為提升公眾對版權的認識與重視,由重慶市版權協會、重慶文化藝術品行業協會共同主辦,龍湖MOCO168、ART藝術圈·城市會客廳、乾宇文化藝術館聯合承辦的“2024新生——王嘉陵油畫創作經典IP展”,于4月28日在重慶兩江新區龍湖MOCO168的ART藝術圈·城市會客廳啟幕。此次展覽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的關注,展覽將持續至5月18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本次展覽以“2024新生”為主題,追溯藝術之淵源,品味春光之美好。展覽聚焦于王嘉陵先生的油畫創作歷程,主要展示了其筆下不同時期重慶的代表作60余件,展示了藝術家創作風格的演變與成長軌跡,以及其對油畫藝術的堅定追求、獨到見解與深邃的思想內涵。觀眾得以近距離感受到油畫藝術的魅力,同時,展覽也旨在推動王嘉陵油畫作品的版權保護工作,助力衍生品開發及版權產業的持續發展。


作為展覽的舉辦地,重慶ART藝術圈·城市會客廳本身就是一處融合現代感與藝術氛圍的場所。展覽空間的設計細致考慮了觀眾的參觀體驗,確保王嘉陵的作品以最佳視角展現給每位參觀者。現場觀眾得以領略王嘉陵筆下的春天,這不僅是自然界生機勃勃的象征,更是心靈覺醒與生命頌歌的體現。


在開幕式上,王嘉陵先生親臨現場并闡述了自己的創作理念,強調藝術作品與時代精神的緊密聯系。王嘉陵表示,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他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美的不懈追求,他希望觀眾能通過此次展覽,感受到春意的蓬勃與藝術的無限潛能。
許多出席開幕式的觀眾表達了對王嘉陵作品的熱愛和對此次展覽的高度評價。
王嘉陵的油畫作品給我的深刻印象,是他對油畫技法熟練的掌握、視野的開闊與豐富,更突出的是他作為畫家強烈的個性特征。油畫源于西方,其技法、工具材料、審美觀念等與中國畫迥不相同,一百多年來多位前輩前往西方學習,他們的成就彪炳史冊,從李鐵夫到徐悲鴻、林風眠、吳作人、常書鴻、呂斯百,再到羅工柳、李天祥等先行者,從繪畫技法手段到審美與教學理念,都逐漸吸收融合,在當今社會文化生態中,油畫與交響樂、芭蕾舞一樣,得到廣大群眾的接受與喜愛。對于油畫家們來講,更可貴的是年輕一輩畫家們正在以一種成熟的狀態和廣闊的胸襟,面對自中世紀以來西方繪畫數百年不同民族不同時期形成的不同學派風格,主動而自由地汲取,取我所愛為我所用。于是我想到,幾十年來時常為理論家強調的油畫“本土化”“中國化”口號,對于畫家們來講大約是個偽命題。問題在于油畫這樣一種外來文化之所以被東方人所接受和欣賞,就是由于其通過光線、色彩、空間等因素得到感性的具有質感、量感的物象表達。而西方幾百年來油畫風格技法也在不斷發展,那么在吸收、借鑒過程中達到融會貫通,其創造力的來源全在畫家個人形成不同的風格。看過王嘉陵的油畫,給了我一些啟發,感覺到畫好油畫要在掌握相當扎實的基本技法之后,還要放開胸懷與視野,努力尋求個性,畫出他自己。李可染先生勉勵中國畫家們說:“可貴者膽。”看王嘉陵的畫,感到他在藝術上是有膽量氣派的。


王嘉陵熱愛藝術更喜歡油畫,我看他的學藝自述,感到他對于繪畫的熱愛近于癡迷,這是藝術家對于人生與大自然的熱情,推動他去尋找、觀察和表現。對我們來講,油畫是富有表現力的畫種,技法要求高, 基本功要扎實,對于光線變化下的色彩關系體現的時空感覺,是必須具備的,這也是油畫的技術性要求,西方現代藝術家對于他們的傳統棄之如敝屣,但藝術從來不是絕對的,人棄我取未嘗不是智者之道,但這種接受又不是照搬照抄,有人以纖毫畢至的精致去模仿19世紀巴洛克風的古典派,但是歐洲人的貴族氣息是重復不了的,得到的不過是永遠趕不上的攝影鏡頭與電腦制作的庸俗商品畫而已。
看王嘉陵的畫,感到他的藝術是表現性的又是具象性的,面目手法是多樣而很少重復的,似乎凡是眼睛看到的就畫出來,色彩大膽,有的很生猛,直接的煤黑、翠綠或加些白粉涂上去,有的又很協調,輕柔雅致的灰調子,藍天白云。很多時候用刮刀代筆刮上去,凌厲生猛。他去川西或甘南,綠色的草原,點點的帳篷和牛羊,充滿了柔情。還有雨后的彩虹,原是虛無縹緲的云霞,在他的筆下又實在得可以親近撫摸。看他的畫,有些任性,在表現中國的山川景物以及人文事物時,盡顯中國畫家的本性,這一切絕不是一句“油畫本土化”可以說清楚的。這性格里有一種張力,不斷地萌動,他的畫未必都完整都完美,但是把他的作品放到一起來觀看,認真思考,會發現他的藝術在個性的多面體中放出的光芒。
以上是我的粗淺之見,姑妄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