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高
我的老家石柱,位于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三峽庫區惟一的一個土家族自治縣,是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國黃連之鄉”、“中國辣椒之鄉”和全國最大的莼菜生產基地和國家全域旅游創建示范縣。
我曾在這里生活、學習和工作了31年,我是喝著龍河的水,沐浴著方斗山的風長大成人的,雖然游離在外許多年,但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在了我的骨髓里。
縣城叫南賓鎮,是石柱的“母城”。這是我夢啟的地方,她成就了我的愛情,讓我添人進口;奠定了我的基石,讓我有了追求;并且讓我學會了碼字和“咔嚓”,還都擠入了全國的行列。我在縣城工作和生活的13年里,走街串戶,可以說是“旮旮角角” 都留下了我的足跡,不,應該說是“旮旮角角”都給我留下了無盡的念想。
這是一個文化厚重之城。南賓得名于唐武德二年所置南賓縣,唐代詩人李白、白居易等人曾到南賓游歷賦詩。明朝著名女將、女軍事家、巾幗英雄秦良玉21歲即嫁到這里,曾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幾十年,一生多次率師遠征,其戎馬生涯,足跡遍及云貴高原、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開國元勛賀龍元帥也曾率紅軍入駐境內的紅井居委貓圈坡,并為其鄉親打了一口水井,后來老百姓稱其為“紅軍井”,現已成為打卡地。土家族啰兒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調旋律簡潔,行腔起伏流暢,易于掌握,便于傳唱,“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其代表作,充分反映了土家人民辛勤勞動、熱愛生活的質樸情感。
這是一個小巧玲瓏之城。南賓城不大,建成區面積僅有十幾平方公里,人口十幾萬,這在整個重慶市的區縣城中,假如按照大中小來劃分,應該屬于最小的范疇,但她卻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處于方斗山與七曜山之間的龍河河谷邊,三面環水,四周青山翠綠簇擁,玉帶河穿城而過,就像一條長長的彩帶飄落其間。這里雖然沒有大都市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馬路,但有獨具土家族民族風格的吊腳樓、風雨廊橋、良玉廣場、小鳥清河、土家碉樓、萬壽古寨、冒頂山公園。在這里,上班族不用擠公交,騎個單車抑或是走路當鍛煉身體就到了辦公室。南賓外灘、玉音廣場、濱河公園、河濱走廊都會讓你流連忘返。所以有位作家曾說這里“小得精致,小得可愛,絕對的小巧玲瓏”。
這是一個美味撩人之城。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里的煙火氣很濃,成渝兩地的小吃在這里都能找到,城區不大,但吃食不少,特別是當夜幕降臨,濃郁的煙火氣息,給夜色中的小城增添了一抹別樣的光彩,夜客們在無拘無束享受夜生活的同時,仿佛各種煩惱也被龍河的微風輕輕吹散,盡情享受繁忙一天之余的慢時光。新天地、五一橋、街心花園、太保祠、李堂壩、橋頭場、時代天驕、環宇廣場,如潮的人流、璀璨的星空和華燈初上的燈光交織出一幅活力迸發、煙火氣十足的夜生活畫卷,美食與味蕾一起演奏出優美的交響樂。
這里的味道源于土家族的餐飲文化,其歷史源遠流長。“八大碗”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餐飲特色,并非網上說的幾葷幾素的那種,這里的“八大碗”一般指的是酥肉蛋條、粉蒸扣碗、腌菜燒白、東坡肘子、喜沙肉(又稱夾沙肉)、肝腰合炒、涼拌三絲、涼拌舌肚,再配幾個時令蔬菜,一看就撥開了你的味蕾,既下酒又下飯。這在過去,只有操辦紅白喜事時才有,不像現在想吃就有吃這么簡單。除此之外,這里還有一湯一飯,也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味道,那就是莼菜蛋花肉片湯和柴火洋芋飯。因為莼菜是稀有菜品,全世界種植面積還不到四萬畝,全重慶也只有我們老家種植了近兩萬畝。洋芋飯雖然很多地方都掛有這個牌子,但真正的洋芋飯必須是柴火、鐵鍋、高山洋芋和大米,這才是純正的土家味道、石柱味道,在滿足你味蕾的同時,品味著不同的人生,綻放出不同的滋味。只要你品嘗過哪怕一次這個味道,它就會頑固的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鎖定你的記憶。
風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此心安處是吾鄉,吾愛吾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