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伴隨著非遺保護的深入實踐,“傳承非遺”已然突破自身的畛域,而成為民族文化復興的核心要素。因而,探索“傳承非遺”的理想路徑,無疑成為當下的時代命題。民間生活是非遺的母體,隱含著非遺生存的文化邏輯。作為川渝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非遺種類,川劇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凝聚著巴蜀民眾的集體智慧。然而,與其他傳統非遺的現代遭際相類,一度最為巴蜀乃至西南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態,如今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川劇何去何從?川劇的未來,路在何方?無論是川劇人,還是關心川劇的熱心人士,都希望能夠找到突圍之路。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幾個年輕學生(伍軍兆、王藝璇、陳月、李澤銘、王帥丁、鄔晶晶、張蓓蓓等),帶著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崇敬之情,以無限的熱情走向川劇世界,走向民營劇團,力圖通過對民營劇團的全面考察,為川劇乃至傳統戲曲的傳承尋找出路。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在該系教授張志全的指導下,團隊開始調研的準備工作。他們以重慶極具代表性的民營劇團——磁器口龍群川劇團為切入點,開啟民營川劇團的考察之路。團隊成員多次到龍群川劇團所在的磁器口觀摩演出,受到龍團長、小龍女的熱情接待。二人騰出寶貴時間,毫無保留地向他們普及川劇知識,介紹龍群劇團的艱難歷程。龍群川劇團20余年的堅守,深深地感染著這群年輕的心靈,也進一步堅定了他們了解、研究這個群體的信心。為此,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他們成功申報了“問道民間:川渝地區民營劇團調查研究”“秉承傳統 叩問未來——非遺新媒體互動視頻制作”等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先后奔赴重慶、成都、綿陽、自貢等地,對有代表性的民營川劇團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訪談交流。
經過持續一年多的努力,團隊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了不同類別的電子/紙質問卷,累計發放各類調查問卷1000余份,回收有效問卷近700份;累計調研、走訪民營川劇團5個、川劇玩友團體2個,訪談代表性演員10余人,獲得了數量可觀的一手資料,對民營川劇團的生存狀態、發展模式和經營策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考察。目前,團隊成員正積極梳理前期資料,著力探尋民營川劇團在面臨市場沖擊和文化轉型過程中的挑戰與機遇,希望能夠為解開川劇藝術突圍的密碼貢獻一份力量。

面對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綿陽天青苑周團長不無感慨地說道:“我曾經也想像你們這樣將民營川劇團資料進行收集,但是因為有很多阻力最終沒做下去,我看見你們在做這事情覺得你們是好樣的。”

調研團隊在四川省自貢市榮縣,采訪了榮縣人大代表簡小艷。在與簡小艷的交流過程中,充分了解到榮縣當地川劇及川劇團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作為曾經風靡全川的“戲窩子”,目前居然沒有一個完整的民營劇團。簡小艷對此也非常痛心,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川劇、傳承川劇。

在成都,團隊走進百家班川劇團,在與百家班川劇團團長代霞梅交流時,代霞梅表示:“我們的川劇有寶貴的文化精華、技藝,給社區的老年人帶來了快樂,給我們巴蜀也帶來了驕傲。我心里想的就是繼續努力,把川劇傳承下去。”
通過實地走訪和觀察,調研團隊親眼見證了民營川劇團演員們精湛的技藝和對川劇藝術的執著追求,深深被川劇所蘊含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所吸引,對演員們的敬業精神和執著堅守深感敬佩。

調研團隊走訪的對象,大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川劇的魅力及川劇傳承人對待自身藝術的那份熱愛,也使他們切身感受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們深刻體會到,作為年輕人,了解非遺、宣傳非遺、保護非遺——這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文圖/李澤銘 伍軍兆 王藝璇 陳月 王帥丁 鄔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