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吾師成金
2024-06-15 12:47:40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高曉濤

結識我的老師王成金之初,我還是一個書法小白。那時偶與成金老師會面,他總會懇切地說上一句:“小高,以你的資質,學習書法很是適合,習書的好處太多,等你入門就會知道。”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830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837

彼時他已是聲名大振的書法家,其書作多次榮獲全國書展獎項,作品入選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三十余次,《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等書法刊物對其做過多期專題報道。曾任銅梁區書協主席的他更是銅梁書法界當之無愧的領路人之一,是扎根基層弘揚書法藝術的組織者、傳播者。那時只知向他求字的人很多,可謂盛名在望。更難得的是他在待人處事方面一貫都謙恭有度、敬己敬人,其儒雅風度令人與之相處如沐春風,有這樣的良師引路,我自然心動了。

許是機緣未到,心動之余的我卻并未付諸行動,一則習書需要靜心,而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在紅塵滾滾里鬧鬧騰騰地活著,總認為練習書法是在退休之后才需考慮的事,不急。二則我長期癡迷于爬格子,心想著一心焉能二用,于是乎便作罷了。

然則我與書法的緣分并未就此擱淺。有一年回漢中老家,陪一位愛好書法的朋友去古漢臺博物館參觀聞名遐邇的“石門十三品”。作為漢中人,無人不知曉“石門十三品”,其在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漢代以來書刻藝術的極高藝術結晶,為歷代考古家、書法家所推崇。然而因為不懂書法,卻只聞其名而不懂其奧妙。好在朋友是書法愛好者,面對這些經由時間和歷史沉淀下來的書法瑰寶贊嘆不已,言談中皆是對我們漢中文化的傾慕。回程時聊及此事,朋友無意說了句:“書法藝術離你如此之近,你不涉足實在可惜。”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849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05

那一趟回來,我便主動約了成金老師,表達了想向老師學習書法的意愿,也因此與老師結下了一段師徒之緣。

知無涯,抱赤心

關于練習書法的方法,老師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知無涯,抱赤心。他要求我們每天堅持臨帖,不能間斷,并常說起自己四十余載的習書生涯,稱他在真、草、隸、篆、行這五體上皆有所涉,源自在他讀書、從軍、還鄉工作這幾十年間從未中斷過臨習,未敢稍懈于翰墨。用他自己的話說:“廢紙何止三千,碼字堪比長城。”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08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10

清晰記得老師為我們幾個弟子上的第一課,他言:“習書者最終形成的個人風格除受歷代名家的影響以及所吸收的傳統技巧有關外,還與其個性、氣質、膽識、文化素養、審美趣味以至人品等各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風格即人,是思想和藝術的統一體。習書之前要首先掌握和了解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帶著尋覓寶藏一樣的心情在歷史的長河里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為,從心底愛上中國文化、愛上中國字。”對于入門練習,他要求我們在臨帖前必須認真讀帖,對書帖懷有敬畏之心,臨帖時帖在眼前,不臨時要帖在胸中。說他自己每日睡前定會把書帖置于枕邊,與之呼吸與共。

在為我們幾個學生選好了入門的書帖之后,我也算正式開啟了自己的翰墨人生。習書的路上充滿了驚喜,一點點走進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寶庫,才知自己的淺薄和無知。縱觀歷代書家,有圓筆的婉媚,就有方骨的雄強,有藏鋒的含蓄,就有露鋒的神氣。剛勁之處,如鐵畫銀鉤,堅挺方折。柔和之處,如綿里藏針,婀娜凝練,處處流露著書法的章法美,形態美,質地美,韻律美。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13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15

通過老師的指點,我更加意識到書法神奇之處。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之精妙也。”王羲之寫點“萬點異類”,褚遂良《大字陰符經》里幾乎找不出形態相同的點畫。這在我們今人看來,幾乎不可想象。

學書之路亦是令人愉悅的。在寫字時,必須排除一切雜念、屏息靜氣才能運用好筆墨,專注于用筆的節奏和墨色的變化。在我看來,寫毛筆字就如同作詩,充滿著抑揚頓挫,鏗鏘有聲的韻律;又如同彈奏音樂,充滿流暢和諧,富有節奏的旋律,是修身養性的一劑良方。

達心志,道無窮

將我領進書法之門的成金老師于我而言,是良師,也是益友。除了書法,老師也很關注我在文學方面的成長,鼓勵我堅持寫作之余,他還囑我將文學與書法相結合,保留傳統文人氣,盡量不受俗世干擾。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17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19

他常說,歷史上先有了文人階層,后有文人書畫,古代的文人都會把書法當成自己文化修養的一部分。為鼓勵我在這一方面作更多思考,老師安排我在書協組織的公益課上為書友們上了一堂“書法與文學”的交流課。通過認真備課,我由衷體會到了二者的異曲同工之處。書法可以幫助文學作品充滿厚重或靈動的美感,而文學能幫助書法日益完善和深刻。古代文人在詩文、墨跡、簡札中所表現出的筆致優美、遒勁、靈巧的形式美感依托的正是文人內在的士氣,是書家的知識積累、文化修養、人格氣象在書法作品中的體現。

在探索書法與文學的過程中,我也更加體悟到,書法和文學一樣,都是在探索人生的真境實相,體現著茫茫宇宙、渺渺人生的諸多感慨,既飽含無可言傳的情結和無可表達的深思,又夾雜著作者的人生體驗、所思所感,從而引發審美者的共鳴。這些體悟是彌足珍貴的,讓我更加堅定了走文學和書法創作的道路。

為幫助我們進步,老師還將自己多年來的習書心得總結并傳授給我們:“有質感乃其一,線條顧盼多姿乃其二,富韻律乃其三,多元協和乃其四,線條入古乃其五。”遵循這些可貴的理念,我們亦不敢對習書產生急躁情緒,而是企望有朝一日如老師所言:非物之具象,抽萬物之神采,妙契于心,心驅于筆,從而到達氣定神閑、惠風和暢之境。

德潤身,香滿座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23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27

除了書藝書品,成金老師的人品亦是我學習的。老師常云:“書法寫到最后,必須打破前人法度,書寫自己的性情,而性情離不開自身人品修為。”在習書的路上,成金老師的書藝日益精進,但他卻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書法傳承與發展方面,老師可謂是傾情付出、不遺余力。除了每年春節組織會員深入街道社區、鄉村、學校開展送春聯活動,他還把書法藝術的弘揚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比如舉辦中小學生書畫展,開展學生和教師書寫技能和作品創作能力的培訓。在他的倡導下,區里創立了多所書法特色學校、書法實驗學校、書法示范學校。為了讓更多人愛上書法,老師還倡議開展了“書法公益培訓班”,讓無數書法愛好者有了免費的學習平臺,對有潛質的學員進行專門培養和引導,他輔導的學生亦有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國書展中嶄露頭角,成為新生代書家。在他的呼吁和帶領下,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墨香滿溢,人才輩出,成為重慶的書法重鎮。

除了書法家,他在邱少云烈士紀念館館長任上36載,這一身份令他終日浸染于繼承英雄遺志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里,從而對自身有著更為嚴苛的要求和標準。在老師的引領下,我也參與撰寫了幾篇有關傳承發揚少云精神的文字,每一次寫作都是對自己靈魂的洗禮。老師說:“在我眼里,邱少云不僅僅是英雄,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想到他的犧牲,他所承受的痛苦,除了敬仰他的英雄壯舉,還有一種深深的惋惜。”有了這種悲憫之心,讓他暗自下定決心,在畢生之年講好英雄故事,傳播好少云精神,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更多的人。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38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41

有人說,一個書法家在書法方面表現出的氣象與其人生經歷、心性氣質是戚戚相關的,如同弘一法師出家前后書法風格的轉變,之前寫硬朗的魏碑,其書棱角分明,鋼筋鐵骨。出家之后這些硬朗和棱角突然就沒了,變得圓潤很多,呈現沖淡樸野、溫婉清拔之態,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云鶴般的淡遠。這看起來是書法家在技法上的轉換,其實是人的轉變。

觀老師近年來的書作,也越發覺出一種超然物外、稚拙厚樸之感。如他在習書心得里所寫:心之于人,情性、思慮與修為,人各有異,發諸筆端,風韻萬般。在我看來,這是老師收斂鋒芒,用書寫“心”,直至德行合一、人書合一,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

守靜篤、天行健

轉眼過去,我學書已有兩年,雖說還在邯鄲學步的階段,但學書的過程卻成為我與傳統美學溝通的紐帶。鐘繇、沈鷙的勁力威重,王羲之的雅逸高遠,顏真卿的筆挾風濤,讓我從古人的作品里不斷感受神情意趣,得以在書法的海洋里馳騁縱橫之志,疏解郁結之懷。

如果說,我對自身書法的品格有所追求的話,應是“清”“雅”二字。清字體現了人格精神上的超越之感,雅字則表達一種充滿書卷之氣的書學理想。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30
微信圖片_20240615124935

說來巧合,老師的名字為“成金”,絕妙的書法恰也有一個金字,那就是“書存金石氣”,是要取法高古,表現出古代金石文字的一種雄渾古樸的氣象。無論是北派書法的粗獷、蒼茫,還是南派書法和諧統一的絹氣、“士”氣,都離不開富有深刻內容的意境美。

吾師成金,其人大巧若拙,其書樸拙雄渾,千錘百煉已然成金。

藝術家簡介:

微信圖片_20240615125001

王成金,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重慶市書法評審委員會專家庫成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副主任、銅梁區文聯副主席。 

作品榮獲:全國第三屆草書藝術展優秀獎(最高獎),全國第五屆書法百強爭霸賽優秀獎(前二十強),第十九屆重慶市美術書法聯展一等獎,重慶市第六屆、七屆、八屆書法展優秀獎(最高獎),重慶市第七屆藝術獎。

作品入展: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屆草書展,全國第二屆冊頁書法藝術展,全國第三屆行草書書法大展,中國西部第二、三、五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四屆扇面書法作品展,全國首屆小品書法作品展,全國第十三屆藝術節優秀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五屆草書作品展覽名家邀請展等三十余次展覽,作品先后在《書法》《中國書法》《書法導報》進行專版介紹,組織策劃了重慶市首屆隸書展、銅梁中國書協會員十人作品重慶展。

作者簡介:

高曉濤,重慶市銅梁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銅梁區文聯兼職副主席,重慶市流行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銅梁區作協、書協、音協會員,重慶市散文學會會員。擅長散文、詩歌、歌詞寫作,出版散文集《我在銅梁等你》,作詞音樂作品《老街等你》獲重慶·四川第三屆巴山蜀水金曲獎,《美麗新重慶》獲“歌唱新時代”重慶主題歌曲創作征集三等獎,創作有《我在銅梁等你》《周末到銅梁》《醉龍鄉悅銅梁》等三十余首音樂作品,多首作品在重慶衛視、學習強國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