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重慶言子,聽走馬故事。今天我給大家擺一個巴渝書畫大師龔晴皋寫字中狀元的龍門陣。
自古以來,我國書法字體如百花爭艷,書法大家亦層出不窮,篆楷隸行草、王鷗顏柳懷,逞妍斗色各有千秋。但是,在眾多書法大家中,稱得上“字狀元”的,古往今來卻只有一人,他就是我們重慶人的驕傲,大名龔晴皋。
龔晴皋,名有融,字晴皋,號綏山樵子、拙老人、避俗老人、退溪等,生于清朝乾隆二十年的重慶巴縣冷水場(即現在的九龍坡區華巖鎮),卒于道光十一年,以詩、書、畫揚名于世,以至當時在重慶和四川民間一度流行“家無晴皋畫,必是俗人家”之說。避俗老人至今仍有上千幅書畫作品傳世,《巴縣志》里面也稱其為“縣三百年來極高逸文藝之譽者”。龔晴皋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得中舉人,歷史上并未有他再中進士的記載,連“天子門生”都談不上,但為啥子又成了“字狀元”了呢?這段傳奇公案頗有意思,且聽我給各位看官慢慢道來:
中國的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清末廢除,大約歷時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中可以博取功名的考試要經過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每三年一考。院試是指考生在縣或府參考,考起了就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鄉試是指生員在省城參考,考起了就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每次鄉試都在秋季舉行,故稱“秋闈”。會試是指全國的舉人在京城參考,由禮部主持,考起了就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員,每次會試都在“秋闈”后第二年的春季舉行,故稱“春闈”。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所有貢士都會參加,殿試考起了又分三甲,第一甲為進士及第,第二甲為進士出身,第三甲為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因為這級考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所以進士及第者們自己貼金,自稱為“天子門生”。如果哪位考生在鄉試中奪得“解元”,會試中奪得“會元”,殿試中再勇奪“狀元”,那他在西方文化中就會被稱為完成了考試的“帽子戲法”,而在我們中國科舉文化中,就會被譽為“連中三元”,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扯遠了,繼續擺龔晴皋當字狀元的龍門陣。話說,龔晴皋中了舉人后的第二年,大年一過,他就收拾行裝赴京趕考。一路無書,到了京城,找了家叫“東來客棧”的旅店住了下來,準備參加考試。沒幾天進了考場,龔晴皋才思泉涌、妙筆生花,三場考試下來,自我感覺良好,心中暗想:“這一甲三名不敢說,但二甲、三甲上榜那必定是壇子里頭捉烏龜,十拿九穩。”所以,他待在東來客棧耐心地等候發榜之時。等待期間,難免就要與同考的四川老鄉相互應酬,在京城游山玩水、到酒樓喝酒吃飯。這一整,錢就用多了點。好不容易等到放榜之日,信心滿滿的龔晴皋跑去一看,但橫看豎看、左看右看,才發現自己三榜皆無名、已名落孫山!呆了半個多時辰,這才定了定神,心中暗思:“自己人還年輕,回家再苦讀三年,到時又知如何呢?”于是返回客棧,收拾行囊準備回家。就要離店的時候,他才驚覺,暗叫一聲“糟了”!啷個呢?前面說了噻,在等待發榜的期間,和老鄉們一起玩玩樂樂、吃吃喝喝,這下安逸了,把回家的盤纏吃得差不多了。于是,龔晴皋就找同鄉借錢,但找了幾個,不是借故推托,就是別人確實也沒得多的錢借給他。這下啷個辦呢?好在他也是個灑脫之人,沒錢走不了,干脆就不走了,打算先找個事情來做,等路費籌足了,再回家不遲。于是乎,龔晴皋就把這個事情給東來客棧的王老板說了,想請王老板幫忙找個活路來做到起,挺過這一關再作打算。王老板是個熱心厚道之人,聽龔晴皋這么一說,心頭一想:“在我店里住過的應試舉子,數都數不清有好多個了,也有一試不中,再試就中了進士,甚至還有榜眼、探花,雖說沒出過狀元,但說不定哪天就有位狀元公住進來了呢。現在這位龔公子一試不中,盤纏沒得了,這也是常有之事,幫他一下也不是不行,萬一哪天他高中了,給我店里增光添彩,也不失為美事一樁嘛。”于是,王老板就讓龔晴皋留下來,在自己的店里幫忙記賬,吃住費用免了不說,還給點工錢。
一晃大半年過去了,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都準備要寫春聯辭舊迎新過大年了。王老板當然也要貼對聯,他心頭想:“這位龔公子賬本上的字倒是天天見,一手好字,可都是些蠅頭小楷,他寫大字的筆墨又如何呢?還沒見過,不如請他來寫。”于是就把想法一說,龔晴皋也不推辭,拿過紅綾紙,提筆一揮而就。王老板雖說對字畫不大精通,但住店的舉子多了,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嘛,雖然自己不會寫,但是看到龔晴皋的字龍飛鳳舞鸞翔鳳翥的,覺得還有點好看養眼,就連忙貼在了店門口的兩旁。左鄰右舍看到東來客棧這幅對聯字寫得好,于是乎大家就來請龔晴皋寫春聯。龔晴皋反正平時除了記個賬也沒得啥子事,再加上性格又是個豪爽大方的人,也就來者不拒,一一都幫他們寫了。至于常言說的潤筆費,別人給不給,給啥子,給好多,他也全然毫不在意。
轉眼就是臘月三十,這天中午時分,店里面也沒得幾個客人。閑來無事,龔晴皋一個人坐在店里面靠邊的位置上,桌上放了一壺二鍋頭,一碟油炸花生米,一個人就在那里喝起了酒。這時候,門外面進來了一個人,走到柜臺前跟王老板說了幾句話。之后,他轉身移步到了龔晴皋的桌前,拱手說道:“公子請了,門上對聯可是公子所寫?”龔晴皋抬頭一看,只見那人中等身材,四十多歲,雖身著青衣小帽,卻顯得干凈得體,氣度不凡。于是連忙起身回禮答道:“對聯確為小生所寫,不知何事,可否坐下喝杯薄酒,并請先生賜教。”那人也不客氣,面對龔晴皋坐下,一點也不東繞西繞,直接就和龔晴皋聊起詩詞、楹聯、書法來。二人坐而論道,越聊越投機,越講越興奮。一壺二鍋頭早已喝干,龔晴皋說再去拿壺酒,卻被那人擋住:“不用不用,公子若不嫌棄,可否到我家好好敘談?”龔晴皋想今天已是年末,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備年夜飯,此時去別人家里,恐怕不大方便,就婉拒道:“今日除夕,去了多有打擾,還是改日再去府上叨擾吧。”那人卻說:“不妨,我家人多,自有下人安排年夜飯。我們兩人擇一清靜之地,只管喝酒暢言,隨性談文論墨。”龔晴皋困在客棧,本來也無去處,見對方如此盛情,倒也難卻,不再推辭,于是乎就答應了。那人和龔晴皋走出客棧,同乘一輛馬車而去。
不久,馬車停至一處院落門前,下得車來,眼見宅邸青磚碧瓦,門前左右并無鎮宅石獅,門楣上有遒勁的隸書“慎墨”二字,意蘊深厚。剛剛走到門口,就看到門外有兩個衣著整潔的下人早已候在一側,待賓主進門之后,下人就低眉順眼的垂手跟隨在他們身后,亦步亦趨,等候主人的隨時吩咐。賓主二人進得門來,繞過影壁,來到一個青石鋪地的大院子,行至院側,又見一道側門。跟隨的家人搶步上前,拍了拍門環,側門悄然開啟,看見里面是一個花團錦簇的小花園,園中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徑曲折通向一個回廊。大家舉步而入,穿堂過廊,來到一間大客堂。客堂內置有數把金絲楠木靠背椅,面對門端品字排開,質感溫潤,雕工細膩,兩把椅子之間均有瘦高方幾一臺,方幾上青花瓷種就迎春瘦蘭,蘭草勃勃生機、翠綠欲滴,花朵清雅脫俗、暗香襲人。
龔晴皋再舉目四望,見客堂墻壁赫然掛滿歷朝歷代名人書法字畫:東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唐代柳公權的《蒙詔帖》、歐陽詢的《夢奠帖》;北宋米芾的《苕溪詩卷》;元代趙孟頫的《洛神賦》;明朝唐伯虎的《漫興墨跡》……字體草行隸楷,墨色深淺不一;有的蒼勁雄渾,似松柏風骨;有的溫婉細膩,如清泉流水。龔晴皋從未如此集中地欣賞到歷朝歷代這些書法大家的墨寶真跡,一路看來,仿佛穿越時空和這些大家翹楚們隔空對話、跨宇交流一般,不禁如癡如醉、似顛似狂。家中能收藏如此豐富的傳世大作,此人必非一般藏家。龔晴皋正待要問,忽有一管家模樣的人慌慌忙忙的跑了進來,正欲對主人開口說話,一下又看到有生人在旁,只好附首于主人耳側,嘰嘰咕咕說了幾句。龔晴皋不便細聽,繼續撫頷欣賞字畫。那管家言畢,主人連忙對龔晴皋說:“公子,我有急事要出去一趟,你且在此喝茶賞字,待下人備好酒席,你也不用客氣,且先自己吃好喝好,不要等我,待我將事情辦完,立馬回來與公子暢敘。”說完,又跟旁人吩咐道:“這位公子是我貴客,你們要好生侍候。”言罷,便帶著管家去了。
各位要問了:“這位何許人也?”書中交代:此人不得了了不得!他乃當今圣上嘉慶皇帝的異母哥哥,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是也。清朝王室對皇族阿哥們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所以他們一般都飽讀詩書、精通文墨。成親王則更偏愛書法,其書法造詣深厚,風格獨特,筆力雄渾,被譽為清朝著名的書法家。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成親王都要寫些對聯送人,得到成親王對聯的人,都必定仔細收藏,一方面有討好的因素,另一方面他的字確實寫得很好。成親王對于寫得一手好字的人特別看重,喜歡結交。今天在京城游玩,無意看到東來客棧龔晴皋寫的對聯,暗自贊嘆。經過一番敘話后,干脆就把龔晴皋邀請到自己王府后的別院,準備好好生生聊上一聊。誰知成親王正準備與龔晴皋品茶喝酒聊筆墨的時候,管家來報,當今圣上嘉慶皇帝已駕到成親王府。
原來,嘉慶皇帝與成親王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書法。而且他們都喜歡微服出門,去到街市上看看對聯、品品詩文、賞賞筆墨。成親王這次出來看春聯,到了東來客棧這條街上,見許多人家的門上對聯,都出自一人之手,字體遒勁蒼茫、運筆瀟灑不羈,疏密有致、筆力和諧。于是前去詢問,大家都說是住在東來客棧的四川落第舉子所寫。成親王就按圖索驥,找到了喝著寡酒獨自神傷的龔晴皋。那么嘉慶皇帝突然來找成親王又是為啥事呢?真是無巧不成書,竟然也是因為客棧那條街上的各家對聯。
話說嘉慶皇帝今天一早起來,心想春節已至,各家各戶又該新桃換舊符、春聯盈門楣了,何不出宮走一走看一看,通過普通百姓家的對聯,也算是看看臣民們對我執政的評價。于是就帶了兩個侍衛,自己輕裝簡束的出了午門,直奔鬧市街衢而去。皇帝一路走馬觀花,無甚新奇發現,甚感無趣。不知不覺,已信步走到龔晴皋借居的東來客棧這條街,發現家家戶戶所貼的春聯和其他街區的春聯所寫的內容皆無出彩之處,都是些“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類俗言套語,但聯上的字體和其他街上對聯的字體相比起來卻已迥然不同,早有云泥之別!嘉慶皇帝不覺眼前一亮,便逐字慢慢品鑒,整行細細欣賞,但見字字龍飛鳳舞、筆筆大開大合,狂放處風聲鶴唳,細膩處纖毫畢現,不禁暗自贊嘆、龍顏大悅。一路看來,不知不覺已到東來客棧,見客棧的春聯仍出自一人之手,但內容卻陡然有別,上聯道“乾坤萬里眼”,下聯為“天地一家春。”皇帝默然駐足,心中暗念“乾坤、萬里眼……天地、一家春”,平仄越念越出神,內容越品越有味,字體越看越順眼,心中暗道:“何曾想小小客棧,竟然藏龍臥虎、隱鳳匿蛟!”于是,就想去問一下這幅對聯是哪個寫的,但轉念一想,自己貴為天子,不便親自出面,本欲讓隨從侍衛去問,又怕這些五大三粗的武夫不得要領反而弄巧成拙。怎么辦?對了!何不去找成親王來了此公案?嘉慶皇帝非常了解他這個哥哥成親王的性格,這個書癡向來喜歡清靜,越熱鬧的年節,他越是不愿意呆在王府,反而越是喜歡在他的王府別院和歷代書法大師神交對話。于是乎,嘉慶皇帝就來到了成親王府。此刻,正與龔晴皋在別院大客堂內的成親王聽說天子駕到,不敢怠慢,趕緊出來到府上大廳接駕。
皇帝見到成親王,直接說了自己找他的原因。成親王一聽,差點笑出聲來。心里面就在想:“我不但看到了這對聯,還把寫對聯的人也請到家里來了。不過,我還沒有好生請教這位公子的來歷,此刻不便向皇帝介紹,不如先問問皇帝,看他的評語再談下文。”于是問道:“皇上圣明,說這對聯好,不曉得好在哪點?”皇帝笑了笑,說道:“這‘乾坤萬里眼,天地一家春',是何等大氣,何等磅礴,上聯雖出自唐朝大詩人杜甫詩句,但用在此處恰如其分,繪就了我大清疆域的廣袤無垠,也寫盡了大好河山的萬千祥瑞。下聯更是匠心獨具,不但平仄意蘊對仗工整,更是描繪出了我大清海晏河清、國富民強的太平盛世。你再看那一手狂草,每聯五字寫的是飛龍走鳳,一氣呵成,無比的瀟灑大氣!光憑這手好字,就完全可以點個‘字狀元’!”成親王本來就有心栽培龔晴皋,聽皇帝這樣一夸獎,心頭高興慘了,所謂“君無戲言”,何不趁熱打鐵定下此事。于是,成親王趕緊奏道:“吾皇圣明!臣恭喜皇上!賀喜皇上!金口玉律欽點‘字狀元’,此人就在臣之別院,是否待臣喚其出來,叩謝圣恩。”
嘉慶皇帝聽成親王一說,滿臉疑惑。成親王于是就一五一十的把他遇到寫字人的事情稟明了皇帝。嘉慶皇帝聽罷,心想我不過是看到這一手好字,打個比喻而已,這個人長啥子模樣、姓甚名誰我都還不知曉,就給他點了個“字狀元”,本想后悔,但皇帝金口玉牙,說過的話啷個好再次收回呢,所以只得作罷。但畢竟還是不清楚這個人的具體情況,也不便馬上召見,所以叫成親王仔細問明白些,以后回話,說罷打道回宮去了。
皇帝一走,成親王趕緊回至別院客堂,見到龔晴皋連忙說道:“恭喜公子!恭喜公子!今日點成狀元也。”他這一說,把龔晴皋弄得莫名其妙的,不曉得啷個回答了。成親王見酒席已經擺好,龔晴皋卻一直未動筷,于是乎忙叫下人斟上酒,對龔晴皋說道:“公子,事情匆忙,還未請教公子姓名,請喝下這杯詳說如何?”
一杯酒下肚,龔晴皋就來了個竹筒倒豆子——一點不剩的向成親王說了自己的來龍去脈。成親王也坦誠大方地作了自我介紹,并將剛才在王府大廳與嘉慶皇帝相會之事一一告之龔晴皋。龔晴皋一聽,驚喜萬分,連連道謝。成親王哈哈一笑道:“你這個狀元非常特別,是當今圣上親口點的,叫‘字狀元’。”成親王又將皇帝也看了東來客棧的對聯以及評語等等,都擺給龔晴皋聽了,然后又說道:“龔狀元,你也不用回客棧了,就住在本王的別院,方便你我天天談詩聯對,你看可好?”龔晴皋見成親王如此厚愛,再加上自己本來也無錢回家,于是就答應了,然后回至東來客棧取了行李,從此住進了成親王府。
成親王只要不上朝議事,平時外出都要帶上龔晴皋,給人介紹時,特別說出此人是皇帝欽點的字狀元。時間一長,朝廷上下的達官貴人,都曉得了字狀元龔晴皋,再加上龔晴皋人雖年輕卻謙虛謹慎,一手字寫來確實非常漂亮,所以大家都喜歡同他來往。許多人把他的書法字畫收藏起來,視為珍寶,久而久之,社會上便有了“家無晴皋字,枉為讀書人”的說法。
不久之后,東來客棧的王老板也曉得了當初那個落難秀才龔睛皋被皇帝封為了“字狀元”。于是,王老板把龔晴皋當初親筆記寫的賬本找人重新謄寫了一遍,將原本小心地用綢布包裹收藏了起來。另外,他看到門上的對聯還沒有破損,就仔仔細細地噴了水,小心翼翼地撕下來,晾干后再裝裱一新掛在店內顯眼之處。但凡有客人進店,第一件事就是把客人帶過去看對聯,告訴客人這是字狀元寫的。
王老板自豪地宣稱:“我這個客棧,是狀元、榜眼、探花都住過的喲!”左鄰右舍凡是貼了龔睛皋對聯的人家,也紛紛把對聯撕下來收藏。當然也有些整破了的、撕壞了的,主人家更是后悔不已,大呼劃不著劃不著啊。從此以后,字狀元龔晴皋的龍門陣就到處流傳開了。古話說得好,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而龔晴皋寫字中狀元,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唯龔氏獨一份也!
(根據民間傳說及有關資料整理而成)
(作者:吳文,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故事大王、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