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看常家河山楂小鎮,看什么?
2024-10-21 17:20:11 來源:華龍網

文/常克

看一個地方有沒有發展變化,除了看數據對比,其實最直觀的看點,就是看當地人是不是樂呵呵的,經常都有笑臉。

原因也不復雜:愛樂愛笑的人,日子基本上不會差。

這個道理,直白、淺顯、通俗易懂,是我前不久隴中之行的最大領悟,我因此也記住了一個小鎮的名字——

甘肅,通渭縣常家河山楂小鎮。

我所知的這個山楂小鎮,已經完全不是大眾印象中又干又癟的黃土高坡,那已經成為過去時;眼前郁郁蔥蔥的林帶,花葉含香的產業園區,我遇見過的農屋與村民,他們現如今的生活景致與精神面貌,用春風拂面來表達,相當貼切。我的所見所聞,大有江南山綠水亮的清瑩,山楂樹下,果園菜棚,村頭街角,和當地人只要提起跟山楂相關的話題,他們的臉上立時就會笑嘻嘻的,眼睛閃光,給你聊起現如今有活干有錢賺的舒坦日子,那種發自內心的滿足感,就活色生香地盛開在臉上,既不掩飾,也沒夸張。

常家河這地兒,發生變化的節點出現在2018年底。

之前是貧瘠,隨后叫傳奇。

貧瘠和傳奇,這都是我“翻譯”過來的意思,原話出自我采訪過的兩位村民。

一位叫馬啟明,是常家河鎮南河村人,年齡在五十六七歲的樣子。我問起他山楂小鎮在2018年前后的對比,他頓時就樂了,給我講了很多,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以前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完全就是靠天吃飯,十年九旱,大伙窮得都往外面跑到處打工,現在嘛大變了,簡直就跟神話一樣!

馬啟明告訴我,因為窮,很多年來他輾轉在省內省外好多個地方打工,直到2018年縣里下決心要在常家河鎮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才回到村里。“現在我們是每天按時上下班,每個月都領工資,又可以照顧家庭,又你能夠抽時間干自家的農活。家門口就把錢掙了,誰還愿意跑老遠的外出打工啊?”說完,又是一陣舒心的笑。

讓我意外的是,馬啟明進步神速,三年前就已經當上了玉木耳栽培基地主管,成了德源祥產業園舉足輕重的技術能人。

末了,馬啟明用一種特別敬重的語氣給我說:常家河有今天的變化,真的要感謝常總啊,常家河的人,沒有不夸他心眼好的!

我采訪的第二位村民,叫張云軒,今年53歲,常家河勝義村人。2018年之前,他也是到處打工,后來在山楂小鎮打造的第一時間回到村里,兩口子都一直在山楂園上班,之前他對山楂栽種完全不懂,現在已經成長為山楂園區的一名負責人。

張云軒連連感嘆,說怎么都想不到家鄉會變得這么好,還成了旅游景區,下至青壯年,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只要愿意都有活干。

我了解到的情況是,現在村民在山楂小鎮上班,每月的工資待遇,女的兩三千元,男的三四千元,有些崗位還會更高。

難以想象,這可是在家門口啊!

“農忙的時候,像拔草、種豆子、摘山楂果這些輕松活兒,老年人特別歡喜,每個月也能拿到兩三千的工資。”張云軒說這話的時候,也是歡歡喜喜的。

聊著聊著,也是跟馬啟明一樣,情不自禁的就說到了常總。

常總,常海增,生于1967年2月,現在是甘肅錦華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優秀農民企業家,但是40多年前,他只是一個僅讀過小學三年級的苦孩子。

常海增是土生土長的常家河勝義村人,小時候家里很窮苦,十歲才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交不起一塊五毛錢的學費被迫輟學。15歲那年,他離鄉背井外出打工,小小年紀就經歷艱難困苦,更驚險的是曾經還有四次生重病和遇險,他自己后來說,每一次都是死里逃生。從1982年起,他輾轉在各個建筑工地打小工,憑借吃苦耐勞和守約守信找到一碗飯吃,21歲的時候當了帶班班長。

從1989年第一次組建外包工隊,到1998年錦華建業公司成立,再到2011年發展壯大為甘肅錦華集團公司,40多年漫長的翻山越嶺,常海增的樸實與眼界成就了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跋涉。他和他的團隊在房屋建筑、地產開發、幼兒教育、醫療事業、物業管理、社會公益等行業與領域都播灑了心血,也收獲了成果。這當中,動議于2018年底、始建于2019年初的常家河山楂小鎮田園綜合體猶如一個童話,在黃褐與干枯的土地上演繹了篳路藍縷和峰回路轉,成為在甘肅乃至全國都有標桿意義的鄉村振興典范之作。

在通渭縣委、縣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常海增在家鄉常家河鎮進行產業規劃和投資拉動,以實際行動回報父老鄉親。

以先后成立的福興德農牧林專業合作社、德源祥產業園和定西隴中常河文旅公司為主要開發節點,以“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型、生態農業為基、農村電商為要”為開發理念,以2019年4月17日種下第一棵從山東引進的山楂樹為標志,不到六年時間,昔日溝谷縱橫的黃土高坡居然綠樹成蔭,山楂小鎮的美名傳遍四面八方。

靠著不懈堅持,常海增通過投資打造山楂小鎮帶動鄉親們共同擺脫貧窮落后,有兩個數據特別說明問題:為當地農戶創造就業崗位240余個,讓附近村民380余人在山楂小鎮成了上班族。

時至今日,山楂小鎮已經形成了“一帶一環三園五區”的精品示范鄉鎮和精品園區,小鎮初步實現了集農業種植、畜禽養殖、休閑度假、鄉土文化展示等為一體的“特色產業+觀光旅游”的產業成果,成功打造了黃土高坡上的萬畝山楂園奇觀。

需要劃重點的是山楂樹。

據我所知每棵樹均產山楂50斤,年收益可達2100萬元。在干旱缺水的常家河,這簡直就是個奇跡!

常家河山楂小鎮綜合布局萌寵游藝、山地觀光游覽、傳統文化體驗、智慧農業示范、游客綜合服務等園區化的沉浸式體驗組團,以特色旅游產業板塊的規模化培育和開拓發展,逐漸形成了通渭縣“一城十一大景區”中的重要景點,已經舉辦了六屆通渭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鄉村文化旅游節。

看著火紅的山楂果,年過八旬的甘肅省雜文研究會名譽會長、著名作家吳辰旭老師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寫下美麗的詩句:“在一次大雪紛飛中偶過小鎮/一簇簇火焰紅得我心跳/噢!這中國紅/在瘠薄的黃土地上/它正改變著世界對黃土的定義......”

甘肅省雜文研究會會長郭月明老師在談到山楂小鎮時,動情地說:“在隴中,像常海增這樣一批‘領頭雁’的人生經歷有很多堅強、堅韌、堅毅的傳奇故事,他們艱苦創業,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鄉村的典型事跡值得頌揚和禮贊。”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常海增的歷程都可圈可點,他也因此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

常海增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殊榮,參加了2021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這是他眾多榮譽中最令他珍視的光榮與責任。

年復一年,吃過各種各樣的苦,遇到過各種難以想象的難,常海增成了遠近聞名的企業家。只不過,我更想弄明白的是,他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么?只是吃苦耐勞、有企業家天然稟賦、抓住了機遇就能夠概括的嗎?

下面這三個細節,很能夠說明問題。

七月下旬的“全國著名作家隴中行”采風活動那幾天,全國雜文聯席會副會長、《求是》雜志社原評論部主任李下老師曾經當面問過常海增,你這么大的投入,什么時候能收回成本?常海增笑著答道:“這哪能收回成本!我也沒考慮這件事,只要鄉親們有事做,有錢賺,過上好日子,我的愿望就滿足了。”

也是在采風的頭一天,我被山楂小鎮游客服務中心一側的孝悌公園吸引住了。24個傳統孝悌故事,精巧雕塑的一尊尊石像,巨石和廊道間“孝行天下”“目擊道存”的書寫,處處都透露出常海增對傳統文化的虔敬,對父老鄉親的那一份真情流露,慢慢地看過去,你會感應到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

另外一件事,在甘肅著名作家王長華的報告文學“鄉村振興,‘新三駕馬車’不可或缺”中,記錄過常海增的這樣一段話,是他在參加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后說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人活著的意義!你想想,全國有多少身家過億的企業家,關鍵是你為這個社會做了什么!”

善良、誠懇、總想著回報社會,然后才是企業家的睿智與戰略眼光,我這樣來還原常海增。

尤其是善良。

這是常海增性格和稟賦中最顯著、最生動的投影,也可以說,這是他人生的底色。

熟悉常海增的人都知道,他是從吃苦開始出發的,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和跌宕起伏,精彩與驚險并存,他擁有后來的財富,極其不容易。

但更其不易的是,常海增擁有的最大財富,卻并不是金錢本身,而是善與回報。

善與回報,四個字,這就是常海增的秘訣。

無論是年輕時的常海增,還是中年后的常海增,無論錢少還是錢多,與人為善一直是他的本色。尤其在他取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乃至N桶金之后,他的善意可以說無處不在,這從他后來辦優質幼兒園、辦有口皆碑的醫院、辦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堅持支助數百名困難兒童和大學生上學、堅持給遠近貧困老人送錢送物等等工作和生活日常中,都可以找出若干。我在想,這樣的善舉絕不是大富之后的應景,這是一個人站立起來之后,對身邊人和遠處的人自然而然的關心與幫助的那種內心涌動,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心眼好。

善與回報,企業家的堅韌與戰略眼光,此二者交互與疊加,幫助常海增獲得了神奇的嬗變。

以歲月的熬煉作為積淀,生活的困厄與生命的華光集于一身,這是我們眼前的常海增。這是真實的,似乎也是夢幻的,但無論如何,以帶動常家河山楂小鎮成為故鄉最大辨識度的常海增,他憨厚的笑臉,從未改變。

見過常海增的人,絕看不出他身上苦盡甘來、大富大貴的驕奢之氣,倒是他一說一個笑的樸實簡單,給人印象極深。他說話的語氣是誠懇的,他的笑容是憨厚的,他在關心你的時候那種真心誠意的三言兩語,讓你感覺到他就是我們至愛親朋中的一個,他就是前輩或者晚輩,兄長或者小弟。

善與回報,常海增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這樣贏得優勢的,如果要我來提煉他的團隊企業文化的話,我覺得這四個字是核心,是取勝的秘訣。

當然恐怕常海增從來都不知道,原來自己有這樣的一幅畫像。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話我們聽說過。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這話我們也都知道。

我們不知道的是,一個叫常海增的甘肅企業家,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把人場和商場的道理體悟得簡簡單單,又轟轟烈烈。

所以我想說,常家河山楂小鎮有今天的產業規模和影響力,發展進程中的膽魄、時機、智慧等諸種因素缺一不可,但在我看來,真正的頂配一定是決策者以及執行團隊心有善念,眼有宏圖,說到底就是有大情懷,那里面很多精神層面的特質讓人忍不住要去挖掘,更多的人會從中領悟到自己最需要的人生價值觀。毫無疑問,這一點恰恰也是我們解讀山楂小鎮的核心點。

全國雜文聯席會會長、《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蔣元明老師忍不住這樣感慨:“一棵山楂樹,引來一個產業。一個常海增,帶動一方脫貧致富。”

著名詞作家冰潔在他新創作的詩歌《只為山美水美——致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常海增》中不吝溢美:“你的世界/只有善良,只有勤勞/你的人生/情永不老,愛比天高。”

一個人感念故鄉對他的滋養,一個曾經貧窮的村莊正在奇跡般地發生改變,成為定西乃至甘肅的鄉村振興亮點,這不是偶然的。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中西文化融合交流的先行者,各種文化遺存蔚為大觀。

從2024年7月21日至27日,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歷史文化深厚的定西,在榜羅鎮學習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拜謁威遠樓、李家龍宮、夷齊古冢、渭河源頭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存,參觀甘肅中醫藥博覽園、南屏山生態景區、洮河國家濕地公園和岳麓山景區,考察元古堆鄉村巨變和常家河山楂小鎮鄉村振興產業帶的快速發展,深感從遠古走來的這片土地恢宏壯闊,不愧為中華大地上一個獨具特色的、豐沛而神秘的寶藏之地。

通渭、隴西、渭源、臨洮,每一個地方都是神奇的,渾厚的,那種連綿的黃土高坡和氣度雄遠的萬古長風不僅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區域風貌氣質,而且通過恒久的歷史積淀,塑造了中國西部那種樸實、豪邁和睿智的人物秉性,這一點尤其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每一天,我們都在靠近各種故事,有些還相當傳奇。

比如通渭的常家河山楂小鎮,比如常海增還有他的伙伴們,他們的篳路藍縷,是崎嶇山道上的艱苦奮斗以及不斷破局。

一個山楂小鎮,一條常家河的日夜流淌,由此來切入進行當地改革發展的觀察,這為本次大型采風活動提供了多角度的文化發現與思考。

隴中這片悠遠而廣博的土地滋養了無數人,你從他們身上,甚至可以感受到遠古文明和先民智慧的點點滴滴的印跡。

話到這里,我想起了那天馬啟明無意中給我聊起的一樁偶遇。

大約半年前的一天,馬啟明在上班路上碰見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老人家似乎認識他,主動打招呼,笑瞇瞇的說:“我都七十多歲了,每天還能夠到園區來上班,干活輕輕松松的,每個月還拿工資,我的福氣真是好哦!”

我問馬啟明,你知道老奶奶的名字嗎?

馬啟明說,不知道,只是眼熟,附近幾個村的人好多都在山楂小鎮干活,男女老少都有,我也記不全啊。

看常家河山楂小鎮,看什么?

就看這里,看一個人,看一群人,看他們的憨厚與堅韌與情懷,看他們生命中的善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