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南黔北綦江流域津綦兩地文化共通性初探——兼議綦江河流域文旅資源協同研究開發內容及路徑
2024-11-11 16:33:27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龐國翔

?綦江是?長江上游南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黔北???大婁山系的重慶綦江區石壕鎮萬隆村大埡口老鷹巖(原《綦江縣志》載發源于貴州省桐梓縣華山鄉所屬花壩火盆洞),全長234.7公里。流向由南向北,流經?重慶市?綦江區和?江津區,最終在江津區支坪鎮順江口匯入長江。綦江在歷史上曾有多個名稱,早前曾稱夜郎溪,南齊時稱僰溪,元代又稱南江。其流域處于貴州省北部和重慶市西南部,支流橫跨貴州省桐梓、習水縣和重慶市綦江區、江津區、南川區、巴南區等6個區縣,面積達到7089平方公里。 

綦江河是渝南黔北地區的一條重要的水系。對流域內的地區特別是綦江和江津兩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綦江區而言,其意義更為深遠,堪稱綦江區的母親河,它見證了該區千百年的歷史變遷。

綦江河干流在綦江區境內為104公里。其流經集鎮主要有萬隆、石壕、安穩、趕水、鎮紫、東溪、篆塘、三江、橋河等。綦江河流過綦江城后,在北渡下進入江津區境內。在江津區境內流經的主要集鎮有廣興、五福、賈嗣、小河壩、青泊、真武、仁沱、順江。整體而言,綦江河上段即綦江區以上落差稍大,水流較急,而下游段即北渡以下段落差小,水流平緩。整個河流渠化,可通舟楫。

一:渝南黔北津綦兩地淵源

從漢代以前,綦江河便將渝南黔北地區的經濟社會聯系起來。而這一聯系的主體便是長江干流、綦江河干流上的江津與綦江河干流上的綦江和綦江河源頭上的黔北地區桐梓等地。此外還涉及綦江河重要支流所流經的貴州省習水縣和重慶市南川、巴南等地,構成本文所稱的渝南黔北地區。清代《江津縣志》(卷一·名勝)篇曰:“僰溪口溯流十五里曰仁沱場,昔漢武帝通西南夷節使唐蒙取道于此。至今渡江遺跡尚在?!闭f的就是漢武帝派出節使唐蒙,進入長江后在江津長江支流綦江進入綦江縣以及黔北夜郎等地,實施管理。所以后來才有“夜郎自大”這個成語。綦江河所以也曾叫夜郎溪。

此后,綦江河一直是綦江縣以及黔北桐梓、習水等縣的“出山”大通道。因為這條河一直是這些地方最大的外流河。沿綦江河入長江,再沿長江走向全國各地。特別是從明清開始,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的綦岸,就是因這條河之名而命名為綦岸。鹽商之船就是在江津長江岸的順江口出發,逆綦江河而上,經仁沱、洋滿咀、真武、青泊、小河壩、五福、廣興場進入綦江縣城的北渡后,入綦城。再沿綦江河向三溪、東溪、趕水至貴州省桐梓縣松坎運入,直到遵義等地。民國時期,綦江河也成為桐梓、綦江以及江津縣東南部最為重要的交通運輸線。綦江及黔北地區所需食鹽、洋油、洋布、洋紗以及高檔的生活用品,由長江在江津進入綦江河逆水運入。綦江及黔北地區豐富的山貨如桐油、柑橘、棕片、中藥材、豬鬃等,順綦江河運至江津順江口進入長江,直到重慶、武漢等地。

抗日戰爭時期,綦江河的水運能力得到極致的發揮。抗戰所需的軍需品以及造槍造炮所需的煤礦、鐵礦源源不斷地通過綦江河運入江津進入長江,再運到大渡口等地。為提升運輸能力,綦江河進行導準渠化,修建了五個堤壩閘壩。此外,還沿綦江河修建了小鐵路。

其實,津、綦兩地古時多為一個整體行政區劃,分分合合,或包或容。雖分劃析置,但互為毗鄰。從地理上看,津綦兩地,一衣帶水,唇齒相依。不僅有綦江河、清溪河相連,津東和綦西大片土地接壤。其氣候、土壤、雨水一致,所產農副產品完全相同。

津綦兩地,同山同水,實為同鄉,鄉音難改。《重慶市志·方言志》曰: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最后一個為入聲調,古代的入聲在元代時分化到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F在在重慶大部分地區成為“陽平”,但入聲調在江津、綦江以及與之接壤的南川部分區域卻有保留,江津話的陸(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除了江津、綦江外,主城和其他區縣的人似乎都學不會。所以江津和綦江口音十分接近,這就是鄉音難改。

二:綦江河重點文旅協同研究開發的內容

(一)綦江河水文協同研究與開發

渝南黔北綦江河流域特別是江、綦兩地協同研究開發綦江河的水文特征,這是一個“探水”式的內容。包括綦江河的水位、流量、流速、日照、霧期、汛期、降雨量、含沙量、灘涂地、流域面積、水能蘊藏等。

要統一研究和劃分綦江河的上中下游河段。不要綦江區劃一個綦江區段的上、中、下游,江津區又劃一個綦江河江津段的上、中、下游。要協同研究綦江河上的渡口、碼頭、橋梁、支流等形成及變化。古河、古渡、古碼頭,雖屬水流沙壩,但卻是一部厚重的江河歷史。

研究綦江河全段的水文特征,對認識綦江河、宣傳綦江河,統一開發利用綦江河,有著基礎性意義。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協同研究與開發

綦江河流域有著深厚紅色文化資源,但關注較少,去研究和挖掘更少。重慶最早黨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的建立,這不僅屬于重慶市地方黨組織的發端,而且影響和推進了江津地方地下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綦江地方黨組織在太公山的活動,延伸到江津太公山部分地區,影響毗鄰江津的東南部山區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1946年,向天培來到津、綦兩縣交界的江津蔡家崗,成立津綦邊特支,領導江津、綦江兩縣地下黨開展了革命斗爭。以后,江津地下黨又分別向貴州的習水發展,在綦江中峰三角塘、習水寨壩、大坡、溫水建立地下黨的聯絡組織,同時建立了寨壩黨支部。

1935年“遵義會議”后,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城戰役中負傷的7名傷員經渝南黔北輾轉到江津四面山,受到當地百姓救治,留下證明書,這是重慶市唯一的紅軍長征的一級文物,非常珍貴。

綦江河流的紅色文化的研究與發掘,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是革命傳統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

(三)抗戰文化的協同研究與開發

綦江河其實也是一條抗戰之河。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937年,第29兵工廠遷到重慶,兵工廠在生產上所需要的煤炭、鐵礦等原材料,都要靠綦江沿岸各縣供應,這就必須開發整治綦江河,使其發揮更大的運輸作用。兩岸的百姓充當民工積極參加,完成第一期五座船閘建設施工任務,分別命名五座船閘為大智、大仁、大勇、大信、大嚴。此后又對綦江河開展以“渠化”為主的第二期工程。在綦江上游修建石溪口、滑石子、剪刀峽、橋溪口、車灘、五岔六個船閘。這些船閘大壩建成后可使30噸的船只和汽輪通航。江津境內的橋溪口、車灘、五岔三個船閘壩,是綦江上最長的重力式船閘壩。壩長分別約為98米、145米、160米。

綦江河的津、綦段都留下許多抗戰遺址。如仁沱的雞公槽是抗戰時期的兵工署第一工廠,仁沱、真武、五福等有遷來的友仁中學、華僑中學等。在綦江縣城及橋河、東溪,也有許多抗戰遺址。應當對綦江河流域的抗戰遺址進行全面的普查和登記,進行評估定級,進行掛牌保護。

(四)水利風景的協同研究與開發

幽幽綦河,碧波瀲滟。綦江河江津段,江面尤為寬闊,如一條蜿蜒飄逸的綠色綢練,上面點綴著很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點,猶如美麗的珍珠。岸邊集鎮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綦江河畔上。這些小集鎮建設各具特色,或紅磚碧瓦,或粉壁黃頂,點綴江畔。青山、綠水、小鎮,相交相映,煞是好看。兩岸特別有名的是紅橘,每到秋季橘紅之時,簇簇橘樹掛滿了火一般鮮艷的橘子,將這原本的青山綠水裝點成紅、綠、黛相間的山川世界,構成一道迷人風景線,可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明工部尚書江淵將綦江列入古江津后八景之第四景“南江寓意釣”:“僰溪遙合大江流,浩蕩煙波送白鷗。暮雨半蓑移浦內,夕陽一線掛灘頭。魚穿柳絮好沽酒,竿撥桃花懶系舟。圣代只今召隱逸,何勞頻下餌文鉤?”

綦江河綦江段,江面稍有狹窄,江流湍急,日夜奔瀉,沿途走過很多險灘,形成嵯峨怪石。奔瀉浩蕩,又沖積成許多碧潭和深溝,無數的漩流與急流、曲水與回沱,訴說這條古老之河的神秘。清代貢士周名祚著有《僰溪》詩,主要贊美綦江上游景色和人文:“涓涓澎湃辟源長,百折灘回下夜郎。黔播峰蓮攢萬笏,岷峨波會敵三湘。石城古國傳巴子,賨語微歌譜漢皇。曲似武夷雙槳去,村村煙火望蒼茫?!?/p>

綦江河水利自然風景的協同研究,對整體開發綦江河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五)民俗文化的協同研究開發

綦江河流域的民風民俗,在渝南黔北地區的重慶市江津、綦江、南川、巴南以及貴州省的桐梓縣、習水縣中具有大同小異的特點,特別是在江津和綦江兩地中,具有較強的同一性和相似性,正如津、綦兩地的語音、方言也具有一致性一樣。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山水相連外,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相同的人流有很大的關系。

渝南黔北地區特別是津、綦民俗文化協同研究開發上,主要有五大方面:一是節俗,指該區域內百姓在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上的習俗。在此節慶中,津、綦百姓的慶賀方式、飲食方式基本一致;二是婚俗,是指該區域內談婚論嫁的禮儀過程。津、綦地區基本一致,包括說媒、做相、開庚、送親、迎娶、拜堂等十多個程序;三是壽俗,是指六十以上生日的慶賀習俗,津、綦兩地仍然基本一致;四是喪俗,指該區域內百姓辦喪事的風俗,津綦兩地基本一致,名稱都統稱為“辦砣子會”;五是民歌民謠童歌童謠方言俚語,綦江的永城吹打、江津李市的山歌有很強的共通性。津、綦兩地山歌民謠,很多都是同腔同調同音同詞。

三:協同研究開發路徑

(一)高度重視 不要舍近求遠

現在都在與經濟條件好的或有特色的區縣結對子,相當一部分是舍近求遠,那么我們何不以一條河流、一條山脈為緣,結成毗鄰對子。這樣有利于我們認識這條河流、這條山脈在這個區域內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形成協同研究與開發的共識。

(二)進行普查 摸清相互家底

知道這條江河很重要,有資源,有富礦,有研究和開發價值,但具體或深層次的內容還不清楚,于是就要重新進行田野式的普查。認真查閱調研地方文獻,進行挖掘,走訪“三老”人員。分類別、分時段進行核準,進一步找出帶有“唯一性”或“特色性”的重要“資源”。家底清、家底明,做到結果的共享共用,這是將來協同研究與開發的基礎。 

(三)成立專班 進行統一規劃

對某一條江河或山脈的協同研究或開發,成立專班很重要。專班可統一標準、統一時間、統一規劃。這種專班可是全脫產的,也可是兼職的,但各方面的人都要有。專班還可提升效率,培育亮點,同時做到統籌兼顧。

(四)分段負責 注重統分結合

 對渝南黔北綦江河流域特別是重點段津、綦段的協同研究與開發,前期可采取分段負責的辦法進行。因為各段的行政區劃有所不同外,最大的特點是各段的水文特征不同;各段所處區縣的綜合產業布局不同;各段所處的社會文化不同,因而實施要分段。但必須是在一個總體的框架下進行分段進行,大段套小段,小段映襯大段,統分有機結合。

(五)文旅搭臺 唱好開發大戲

一條河流、一座山脈的區域性協同研究與開發,最先多是由一些不經意的活動開始的,這些活動多屬文化性質的活動。山脈水源,最容易找到切入點。早前津、綦兩地多次召開森林防火、人口管理、社會治安等方面的聯席會,三十年前由江津杜市鎮發起,組織開展過好幾屆津、綦、巴三縣交界處太公山山域毗鄰鄉鎮書畫聯展,一年一次,三縣毗鄰鎮街輪流做莊,效果很好,但這個活動沒有堅持下來。在渝南黔北綦江流域特別是在津、綦段區域性協同研究與開發中,文旅部門可開展一些“搭臺”性活動,開展綦江河全域采風、綦江河畫廊展、綦江河之聲音樂會、綦江河民俗文化匯演等。文化搭臺,唱協同研究與開發之戲,將會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龐國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江津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江津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江津區文化委副主任、江津區文聯主席、江津區文旅委二級調研員、江津區作家協會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