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10月28日至11月10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聯主辦,市劇協承辦的“百花齊放慶華誕”——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展演順利舉行。來自全市14所高校26個劇組創作排演的話劇、川劇、舞劇、科幻劇等劇目輪番上演,充分展示了我市高校廣大師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禮贊英雄、禮贊時代的青春色彩,充分展示了在校學生出色的戲劇才華和近兩年我市校園戲劇取得的重要成果。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組織青年劇評人觀摩演出,并進行了專題評論。
11月5日晚,在重慶理工大學花溪校區活動中心影劇場舉辦的演出活動為本屆展演“小戲小品”部分的首場,共有來自4所院校的5部戲劇作品組成,類型上包含了傳統川劇、現代川劇和舞臺小品劇,在一臺晚會中集傳統形式與當代表達于一體的多維視角,給觀眾們帶來了極為精彩而豐富的視聽體驗。

“以歌舞演故事”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由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雅音閣戲劇社演出的川劇《別洞觀景》作為本場的第一部作品以如夢如幻的品質,迅速將觀眾們帶入到傳統文化的特定時空之中。該作品選自川劇大幕戲《宮人井》之一折,講述了白鱔仙姑趁兄長夔龍去赴東皇壽筵之機來到人間,一路上被山川美景以及漁樵耕讀之樂所吸引,決心不再回到青海莊修道的故事。該劇通過演員的舞臺調度實現戲作的時空分割,配角演員手持浪花狀道具,腳下以輕快的小碎步快速變換著隊形,主角演員穿梭其中,呈現出白鱔仙姑在浪花中歡游的精彩場景。隨著音樂節奏的轉變,“白鱔仙姑們”從浪花中縱身一躍而出,仿佛鯉魚躍龍門一般,一句唱詞“神仙境界哪及人間風光如此多嬌啊”,“白鱔仙姑們”來到了人間,到人間后的“仙姑”全程以肢體語言進行戲劇表達,巧妙的戲劇處理形式不僅將戲中的仙界與人間鮮明地區分開來,同時也是歌舞并重的戲劇形式的生動體現。該節目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為出發點,以戲曲服飾中的“上五色”為創意源頭,充分挖掘“五色”背后更為深層次的傳統文化思想內涵。

在中外藝術作品中,“巾幗力量”一直是藝術形象塑造的重要關注對象之一。同是由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雅音閣戲劇社演出的川劇《撥火棍》,演繹的便是楊門女將中的一位突出代表——天波府中一個燒火的小丫鬟楊排風。該劇講述了楊排風經過比武,用撥火棍的武藝打敗孟良并請戰成功的故事。作品通過傳統的戲曲結構,選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藝術道具并巧妙運用折子戲中的語意轉折形式,將楊排風對話中所包含的豐富潛臺詞予以隱藏,從而更為突出楊排風武藝之高超。與其他同類別戲曲作品不同的是,楊排風作為佘太君身前的“得意丫頭”,其地位相較于《拷紅》中的紅娘、《點將責夫》中的穆桂英要低,然而正是身份地位的懸殊使得該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更加鮮明。因此,《撥火棍》不僅是“巾幗力量”在歷史傳統川劇中的體現,同時也是對封建社會傳統戲劇中身份等級地位的創新突破。

本場第三部作品是由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國風戲劇社演出的現代川劇《江姐·繡紅旗》。在故事立意上《江姐·繡紅旗》與《撥火棍》有著相似之處,都是以女性視角為核心,以川劇的藝術形式展開敘事。現代川劇《江姐·繡紅旗》講述紅色革命英雄江竹筠被捕后,在獄中仍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在犧牲前與戰友們通過繡紅旗來表達自己不屈的革命信念和對未來的向往。該作品結合現代戲劇的表現形式,將現當代舞蹈中的肢體語言與川劇中的傳統唱法相結合,使“江姐在獄中繡紅旗”這個紅色題材的現代川劇作品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又體現出革命浪漫主義的味道。使觀眾在感受傳統藝術之美時,又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由四川美術學院演出的小品《半人·馬》以農場中的動物——馬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奇幻故事。當馬作為人類世界的“旁觀者”,在看到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社會后,因無法抑制內心欲望而吃下“禁果”變成“半人馬”怪物的故事。該作品從始至終貫穿著兩條戲劇線索,分別是“蘋果”與“火車”,兩條線索一明一暗地將整部作品情節串聯起來。該作品第三章巧妙地通過運用傳統戲劇中的三角關系使角色形象變得更加鮮明且具有性格魅力,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作品通過獨具特色的妝造,融合傳統偶戲的表現形式,使馬的形象在作品伊始就有了合理且清晰的定位。整部作品既充滿了舞臺短劇詼諧幽默的戲劇色彩,又暗諷了人性欲望不斷膨脹的灰色力量,充滿奇幻色彩。同時,《半人·馬》也與本場第一個川劇作品《別洞觀景》實現了選材立意上的古今呼應之視角。

作為血脈相連的巴蜀大地共同孕育出的藝術瑰寶,川劇以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訴說著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承載著巴蜀人民共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記憶。由重慶大學學生藝術團幽蘭戲曲社演出的川劇《闔宮歡慶》是高腔《慶云宮》之一折,又名《郗氏醋》。該劇講述了南北朝時期,蕭道成篡南宋帝位,稱齊高帝。齊王命其弟蕭衍征伐北魏,魏王獻金、苗二妃求和,齊王賜蕭衍,蕭衍帶回宮后引其正室郗氏醋海興波的故事。劇中一句出其不意的唱詞“好fashion哦”,時空穿越般的語言效果,將劇場中的氣氛烘托到頂點。新時代川劇導演與演員在立足于傳統戲曲劇本形式的基礎上融入了當下流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特定的流行詞匯,為傳統戲曲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與動能。以戲為媒,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勾勒出戲曲藝術在華夏大地上生機勃勃的大美畫卷。
川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傳統川劇通過結合多種現代藝術元素實現了當代價值表達。這種創新形式不僅使大學生聽得懂、看得進,同時也喚起了當代大學生們深入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新形式賦能傳統藝術的濃厚興趣。本次展演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是推動打造校園美育精品的重要舉措,也有力地提升了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為傳統藝術進校園搭建了良好的展現平臺。
文圖/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彭小希 周怡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