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11月7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聯主辦,市劇協承辦的“百花齊放慶華誕”——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順利落下帷幕。來自全市14所高校26個劇組創作排演的話劇、川劇、舞劇、科幻劇等劇目輪番上演,充分展示了我市高校廣大師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禮贊英雄、禮贊時代的青春色彩,充分展示了在校學生出色的戲劇才華和近兩年我市校園戲劇取得的重要成果。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組織青年劇評人觀摩演出,并進行了專題評論。
原創科幻劇《繼人類》:借科幻之口,訴現世之痛
幸李寒
重慶移通學院電影評論中心講師,綦江區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2024年11月9日,由重慶移通學院師生原創的科幻劇《繼人類》在重慶移通學院綦江校區綦藝大劇院順利演出。正如著名的后現代理論學者伊哈布·哈桑所說,在不斷具體化的虛擬現實中,“人類形態——包括人類的愿望及其各種外部表現——可能正在發生劇變,因此必須重新審視”。作為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的主要劇目,《繼人類》正是基于傳統舞臺戲劇的表現形式,以其獨特的科幻題材、科幻視角呈現了對“獨立覺醒”“愛與自由”“夢想與反抗”的現世思考,更是糅合原創唱跳、舞美裝置等視聽藝術表達了當代大學生群體對人類現實的深刻感念。

一、科幻視角下的情感覺醒與現世映射
《繼人類》的故事既普遍又新穎,既熟悉又獨特。在人類生育意愿蕩然無存的將來,一群無自我意識,無獨立思考的機械人被創造與利用,“他們”被稱為“繼人類”。為了匹配人類的生活場景,被大致分為了處理垃圾的“垃圾繼人類”、撫慰人類情感的“情感繼人類”、負責行政管理的“管理繼人類”……在日復一日的既定程序里,擁有人類大腦與完美機械軀體的“垃圾繼人類89757”被程序之外的“愛情”念頭“點燃”,他因此開啟了“離經叛道”“格格不入”的尋愛之旅。而這場關于愛的程序錯誤猶如計算機病毒一樣飛速傳播,喚起了更多“繼人類”對藝術、對自由、對本真的追尋。
實際上,這場敘事看似站在未來語境,但實則依然在訴說人類當下的生存空間?,F代社會的結構讓復雜的生產制度化、有序化,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生產過程創造了高效的物質世界。因此,故事里按不同生活場景被創造出的“繼人類品種”單調且統一,“他們”甚至沒有個性化名字,只有代表生產批次的一串數字作為身份表征。這樣的人物塑造恰恰映射出當代人類群體在社會分工中的單一與局限。赫伯特·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也全面闡釋了“發達工業社會是如何成功地壓制了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喪失了自由和創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可以說,“繼人類”既是人類,人類也是“繼人類”。

而這樣的人物設定又恰好為個體的“情感覺醒”奠定了較好的戲劇沖突。關于表達機器人情感覺醒的文藝作品并不少見,早些年的《機器人總動員》《her》《銀翼殺手2049》等等電影作品都在探討機器人是否能進行情感思考的關鍵話題。可以說,情感思考與表達不僅是人類思維的核心,也依舊是人工智能領域中的關鍵。因此,科幻劇《繼人類》的核心命題是熟悉與普遍的,但同時又是獨特且具有開創性的。
在2021年上映的電影《芬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科學家芬奇在世界末日之際發明制造了一個人形機器人,并傳授其基本生活能力,目的是希望在自己命不久矣的將來,這個機器人能代替自己照顧愛犬。在故事最后,最令觀眾動容的是,機器人不僅學會了照顧小狗的基本技能,更是習得了芬奇作為人類的愛的能力。在《繼人類》的敘事中同樣有相似的表達。一次偶然間,“人類89757”與“繼人類89757”相遇,一場“愛情秘笈”在他們之間傳遞,“繼人類879757”開始學習蹩腳的“土味情話”,以此來表達他對“珍妮”的濃濃愛意。這種習得性情感讓“繼人類”越過程序的禁區,突破秩序的嚴格束縛,延續人類最寶貴的情感本能,完成了獨立覺醒。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虛構的科幻故事,不如說是以科幻的視角創造一個全新的機會,讓觀眾和繼人類一起重新學習愛的能力,重新延續愛的魔力,然后回歸現實生活,繼續保持個體的獨特性。

二、科幻敘事中的情感沖突及視聽表達
重慶移通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以“信息產業商學院”為辦學定位,并創新構建了“四位一體+雙院制+特色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有“非藝術類院校最藝術的大學”之稱。舞臺戲劇則是一門綜合性極高的藝術,集劇本創作、對話、表演、音樂、造型、舞臺設計等元素于一體,它要求各個組成部分有效結合與有機創新,并極其考驗表演者的舞臺表現力。在重慶移通學院師生原創的科幻劇《繼人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各個元素的精彩配合,更是領略了移通師生非專業、非職業視角下的藝術創造力。

在《繼人類》的舞臺上,不斷上演著“失控與秩序”“死亡與浪漫”“麻木與熱烈”的強烈對比,并通過兩曲原創音樂以及匹配情緒節奏的舞美設計將一系列對比沖突推向高潮。在劇中,已然覺醒的“繼人類879757”來到“珍妮”的面前示愛,盡管稍顯稚嫩與無措,在經受“珍妮”的打擊后也更顯狼狽,但比起后景中麻木不仁、單調重復著撿垃圾日常的“垃圾繼人類”們,他的覺醒則顯得更為珍貴。而此時舞臺的燈光設計也非常適宜地呈現了此中的對比:主體藍色系的光線意味著“垃圾繼人類們”的陰郁日常,幾束白色追光燈置于主體藍光之上,正如投射進幽暗重復的機械生命中的希望之光。于是,這樣的燈光設計尤其強化了“麻木與熱烈“的對比,使前景中的主角更為突出。

在“繼人類”的機械生命旅程中,“退役”好比人類的“死亡”,是大家共同恐懼的生命終點,當探討死亡命題時,《繼人類》采用了恰如其分的浪漫手法來強調機械生命的溫情所在。舞臺上,“繼人類89700”因程序故障、功能衰退而被迫“退役”,管理員強行結束了其短暫又乏味的機械生命。而這一死亡事件正如蝴蝶效應一般,激蕩起其他“垃圾繼人類”的生命恐慌。從戲劇功能的角度講,“89700”的死亡事件是主角覺醒的助燃劑,面對“珍妮”的冷酷拒愛,同伴的悲涼隕落,主角89757的內心升騰起本不該屬于機械人的悲傷與絕望,此時,在舞臺一側,漫天飄下的碎片緩緩覆蓋在已逝的89700身上,這唯美的舞臺設計恰好為冰冷的機械生命賦予了浪漫與悲傷。因此,不管是敘事內容還是舞臺設計,《繼人類》在體現未來科幻質感的同時,也恰到好處地處理了人物設定與情感沖突的視覺化呈現。

來自瀛洲科幻學院的劉玲煒老師是本劇的編劇,導演則由藝術教育中心的張芷璇老師擔任,除此之外,他們更重要的角色則是其他非專業參演者的指導老師。起初,在面對一群毫無表演基礎、毫無舞臺表演學習經驗的同學們時,劉玲煒老師表示,“如何引導他們提升對角色情緒的感受力,并將這種感受力轉換成舞臺表演是一件艱難但必要的事情。”例如其中一場戲,當其他繼人類看到同伴“退役”時,需要發自內心地表現出崩潰和絕望,但這位同學的表演很長時間只停留在表面,無法“真聽真看真感受”,這一度讓兩位老師猶豫是否需要改戲。如何從生活中感受情緒,從而回到生活中,這不僅是“繼人類”需要面對的難題,更是同學們的難題,因此,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所有人在經過高強度的訓練之后,能逐漸體會角色的內在感受力,更重要地是能將這樣的感受力回饋到真實的生活中,繼續延續和升華。
在《繼人類》的演出中,我們見證了一場關于情感與自由的深刻探討。這部劇不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社會中個體的困境與掙扎?!袄^人類”們在情感覺醒和追求自由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勇氣和決心,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于自我價值和存在意義的不懈追求,我們不禁思考,科技的發展是否真的能夠取代人類的情感和創造力?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同時,我們是否忽視了個體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繼人類》給出了一個開放的結局,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它不僅是一次藝術的探索,更是一次哲學的追問。在這個世界中,每一個“繼人類”的覺醒都是對現實世界的一次挑戰,每一次對愛的追尋都是對人類情感的一次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