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 | “巴渝文旅戲評”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專題之七——《青山見》:信仰與人性的掙扎
2024-11-15 16:27:11 來源:重慶文藝網

編者按:

10月28日至11月10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聯主辦,市劇協承辦的“百花齊放慶華誕”——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展演順利舉行。來自全市14所高校26個劇組創作排演的話劇、川劇、舞劇、科幻劇等劇目輪番上演,充分展示了我市高校廣大師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禮贊英雄、禮贊時代的青春色彩,充分展示了在校學生出色的戲劇才華和近兩年我市校園戲劇取得的重要成果。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組織青年劇評人觀摩演出,并進行了專題評論。

《青山見》——信仰與人性的掙扎

鄧雅靈

這部由四川外國語大學博藝·莎劇社自編自導自演的劇作《青山見》,不是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而是歷史畫卷中一個小小的角落,以細膩且深邃的筆觸,生動地描繪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重慶那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下,三位主人公——顧晏初、清溪、張子敬之間錯綜復雜的命運糾葛以及內心世界的跌宕起伏。劇本沒有去刻畫重大的歷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在一場審訊中主要人物的心理變遷、相互關系的轉變歷程,以及這些變化背后所映射出的主題思想——信仰與人性之間的矛盾沖突。

風雨欲來——無法擺脫的過去

image001

劇情開篇,顧晏初與清溪家中溫馨的場景與即將來臨的風雨形成了強烈反差。顧晏初升職與妻子清溪懷孕的喜訊,本應是雙喜臨門的美好時刻,卻因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而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一情節不僅預示著外部世界的動蕩即將侵入這個溫馨的小家,同時也暗示著顧晏初內心深處責任與親情的微妙平衡即將被打破。而清溪的日子,看似歲月靜好,但她表面的平靜只是一個愈合的傷疤,無情的現實輕輕一碰,她的傷口就會被撕裂,過去的痛苦就會噴涌而出。顧晏初被緊急召去,她雖然沒有過問他的工作,卻無法抑制心底的擔憂。唯一能帶給她安慰的,是她對丈夫的信任。本劇用閃回的手法,交代了故事前情:清溪是顧家收養的孤兒,顧老太太救了這個孤女的命,把她當粗使丫鬟養大,但她與顧家大少爺顧晏初從小青梅竹馬。顧晏初像《家》中的覺慧一樣,雖然身為富貴人家少爺,卻受新思想的影響,不但沒有尊卑觀念,還教清溪讀書寫字,鼓勵她讀《新青年》,甚至在悄悄離家去讀黃埔軍校的時刻,也沒忘了叫上清溪一起出走。只是此時的清溪還在被封建思想束縛著,還在被“尊卑”“名分”“報恩”這些念頭困住,沒有勇氣和顧晏初一起闖天下。但是,顧晏初留給她的《新青年》上發表的《中華女屆聯合會改造宣言》卻給她打開了一扇窗,讓她看到,原來女子還有這樣一種活法——只是她錯過了。

回憶往事的這一場戲是孤女清溪與顧晏初深厚的情感紐帶,充分展現了兩人之間堅實的情感基礎。這段回憶既是對往昔歲月的深情緬懷,也為后續情節中兩人關系的微妙變化埋下了伏筆。顧晏初的離家求學,既是對個人理想的不懈追求,也是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這一選擇雖使他與清溪之間產生了物理上的距離,卻在精神層面讓兩人更加緊密地相連,因此當老太太逼迫清溪嫁給別人做四姨太時,清溪沒有像鳴鳳一樣走上絕路,而是機智地制造投水自盡的假象,勇敢地踏上了追尋顧晏初的道路。

棋局中的暗流洶涌

image003

顧晏初與張子敬的對弈,是一場智力與心理的激烈較量,更是一次關于人性的嚴峻考驗。張子敬作為一位身份神秘的布料商人,其滴水不漏的回答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這場對弈,表面上看是顧晏初試圖從張子敬口中套出“青山”的消息,實則也是張子敬對顧晏初的試探。棋局猶如人生,每一步都充滿了變數。這段戲有趣的地方在于對話中充滿機鋒,“打劫”“能立則立曲則曲”“棋走正著”等圍棋術語巧妙地和顧晏初對張子敬的盤問結合在一起。顧晏初的確在“聲東擊西”,表面在說下棋,實則對張子敬步步緊逼。前面的回憶部分基本為顧晏初和清溪的人物性格奠定了基調,但張子敬這個角色卻很難把握,因為劇本中這個人物的前史是缺失的,編劇也有意留白,讓觀眾去判斷、去猜測。他也許真的是共產黨員,在殘酷的折磨之下,甚至在神志恍惚的時刻,都沒有透露一絲秘密。但他也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但他頗有名士之風,守住了做人的底線,沒有胡亂指認無辜的人做自己的替死鬼。

歌聲里的溫柔與剛強

image005

清溪哼唱的歌謠,在劇中猶如一抹溫柔而明亮的色彩。這首蘇軾的《司馬君實獨樂園》描繪出一派清雅的田園風光:

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

花香襲杖屨,竹色侵盞斝。

樽酒樂余春,棋局消長夏。

洛陽古多士,風俗猶爾雅。

先生臥不出,冠蓋傾洛社。

雖云與眾樂,中有獨樂者。

才全德不形,所貴知我寡。

先生獨何事,四海望陶冶。

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

持此欲安歸,造物不我舍。

名聲逐吾輩,此病天所赭。

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

這首詩開篇寫景,而最終是寫人,表現出蘇軾灑脫曠達的襟懷。在此劇中,這首歌承載著清溪的過去,也寄托著清溪與顧晏初對未來的和平生活的向往,還讓我們一瞥張子敬不為人知的過去。歌曲貫穿全劇,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回憶與現實的情感紐帶,也突出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它見證了清溪從孤女到顧太太的身份轉變,也映照出她內心的純真與堅韌,她不記得自己的姓名,但她卻讓自己牢牢記住這首歌,這首歌承載著她找到親人的希望。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這首歌是清溪心靈的避風港,也是她獨自面對困境時的強大精神支柱。當張子敬由于精神藥物的作用,在失控麻木的狀態下哼起這首歌時,無疑將劇情推向了一個高潮,深刻揭示了他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救贖。

疑云密布下的溫情與試探

隨著劇情的逐步推進,顧晏初對清溪的關懷與照料成為了劇中一道亮麗的色彩。然而,這份溫情背后卻隱藏著復雜的心理博弈。這一場戲的舞美和燈光設計有效地呈現出兩個并置的空間:一邊是小夫妻的家,有鮮花和綠樹;另一邊是地獄一般的審訊室,有鎖鏈和刑具。顧晏初穿梭在兩個空間之中,在審問張子敬的同時,也在試探清溪的反應與態度。這種試探既是基于對妻子身份的確認,也是出于對信仰與忠誠的迷茫。清溪敏銳地察覺到了丈夫的異常,但她選擇相信并感激顧晏初,這份信任成為了維系兩人關系的牢固基石。顧晏初和清溪潛伏的矛盾,以及顧晏初和張子敬擺在明面上的矛盾,這些外在的人際關系的矛盾最終轉化為顧晏初內心的自我拷問和掙扎。

信仰與人性的深度解讀

《青山見》通過三位主人公的故事,探討了信仰與人性的復雜關系。在那個歷史時期,信仰如同許多人心中的燈塔,但假如這座燈塔本身的基座已經腐朽,那么信仰也有可能變成愚忠,一個正直的人也可能在信仰的旗幟下去做違背人性的事情。顧晏初作為國民黨偵緝大隊的大隊長,面臨著信仰與人性之間的艱難抉擇。而清溪和張子敬則以不同的方式展現了人性的光芒。清溪的溫柔與堅韌、張子敬的機智與犧牲,皆是人性中的美好品質。然而,當信仰遭遇挑戰、人性面臨考驗時,他們又該如何追尋正義?這是劇作留給觀眾的深刻思索。

歷史的回聲與人性的璀璨

《青山見》是一部關于信仰與人性的精彩話劇作品,更是一部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反思之作。它的語言富有年代感,充滿了老重慶生活的小細節:都郵街的舞廳,留春幄的干燒魚翅,將觀眾帶入那個特殊的年代;它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巧妙的情節設計,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悲歡離合、信仰與迷茫。同時,它也讓我們領略到了人性中的光輝與美好,以及在困境中堅守本心的強大力量。盡管本劇并未明確交代三個人物最終何去何從,但最終舞臺上那巨幅的青山、小屋、溪流的美好畫面讓我們感到,他們終將走向光明。在現實世界里,我們也常常和劇中人一樣,有迷茫,也有對美好、正義的向往,《青山見》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在審視劇中人物拷問自己的靈魂時,也能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

(作者系清溪扮演者,四川外國語大學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2023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