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兒童小說的創生性書寫——論南風子兒童小說《紅寶石口琴》
2024-11-25 17:26:12 來源:重慶文藝網

近期,重慶青年兒童文學作家南風子創作的“少年紅軍傳奇”系列長篇兒童小說第一部《紅寶石口琴》出版,受到兒童文學界廣泛關注。小說以紅三軍創建南腰界革命根據地為背景,以兒童黑陽雀的視角統攝全文,用詩化的語言講述了戰亂年代龍溪鎮黑陽雀等勞動人民艱難求生和勇敢革命的故事。

這部小說有三個突出特點:跳出紅色敘事中人物服務于政治主題的窠臼,角色性格鮮明;大量采用民歌和短句,語言意蘊深長;自然書寫極具地域特色。

作者擅于塑造人物形象,為兒童小說人物長廊,貢獻了一個生動立體、不落窠臼的“紅色少年”形象——黑陽雀。

黑陽雀的性格隨情節發展而逐步展現,每一個階段都呈現出相應的與其身份相符的性格特質。前期,黑陽雀展現出超越年紀的懂事和孝順。家窮,加之哥哥去世,母親纏綿病榻,年僅十二歲的黑陽雀早早撐起家。年幼的他師從“老漆王”學習割漆,在漆樹林里“一天爬樹,少說也有幾百趟”,卻從來不說苦不喊累。中期,黑陽雀展現出孩子氣的一面。因白鶴威脅到自己“龍溪歌王”的地位,黑陽雀雖親近他卻也討厭他,被打敗后,還幼稚地偷走他的口琴。懂事的黑陽雀一反常態,調皮搗蛋了起來,不僅不惹人生厭,反而感受到他的天真可愛,也令他的性格更加鮮明。后期,黑陽雀性格中知錯能改、英勇無畏等優點開始凸顯。白鶴為鄉民送來治“打擺子”的藥,還冒險捉弄孟專員,于是黑陽雀開始喜愛他,也意識到錯誤,還回了口琴。后來白鶴因抵抗魏大諸軍隊而身染“漆瘡”,且在為紅軍傳遞消息時犧牲自己來掩護黑陽雀,這些行為令他折服。在心靈導師“白鶴”的指引下,黑陽雀最終成長為合格的小偵察員。

小說的語言詩意唯美,獨具個性。言難盡意向來是創作的痛點,但作者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作者以山歌彌補文字言意的不足,加上語言的留白和詩化,做到了“意稱物,文逮意”。

以歌代文,將文字說不清的用山歌唱出來。既達意準確,又增加了文章的音樂性與趣味性。如黑陽雀為專員孟清水表演時,利用山歌控訴魏大諸團伙對鄉民的壓迫欺凌,機智地以“大雨不落只落毛,只落高山不落槽。只落高山救爛草,不落槽內救禾苗”唱出了他們私吞救濟款,中飽私囊的可恥行為。意在言外,將深刻哲理蘊于留白的話語,余韻深長且充滿詩性美。黑陽雀因擔憂白鶴打敗自己成為“歌王”食不下咽時,老漆王以“你是朝天椒炒肉,他是絲瓜瘦肉湯,都是好菜。有人喜歡這碗辣,有人喜歡那碗清淡”這一符合人物身份的樸實話語,安慰他各有所長、人各有所愛。在見到大坪蓋躲債的鄉民后,黑陽雀感慨“債也比漆樹厲害,不咬人的手腳,咬人的心”,詩意的語言道出了勞苦大眾飽受地主盤剝的殘酷現實。

自然書寫,富有地域特色,勾勒出一幅幅武陵山區的風景畫、風俗畫。劉緒源在《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中指出:“兒童文學三大母題中‘自然的母題’的發展,恰恰是成人文學所最為望塵莫及的。”自然書寫也貫穿了《紅寶石口琴》的始終,但其中的自然書寫更具地域色彩。

一是將標志性的地方自然風景融入故事情節,豐富小說審美內涵。小說開篇以黑陽雀捕“小老鷹”的行動對龍溪進行全貌勾勒。當黑陽雀割漆時,作者也移步換景,在展現他“割漆”本領的同時,也介紹了漆樹林這一龍溪獨特美景。隨著他上山避難,作者又順勢介紹龍溪的特殊地貌——溶洞。這樣以情節串起自然景物描寫的安排,既避免了大段單獨寫景的枯燥,也帶讀者身臨其境地游歷了龍溪鎮。二是在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物行動中去描繪自然,賦予自然以情感,達到自然與人文雙向和諧的溫情。每年五月十五,龍溪人民齊聚葫蘆灣抓魚,俗稱“趕鬧”,戰亂導致其中斷,但紅軍的守護又使其延續。作者通過“趕鬧”這一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活動,顯示了紅軍對龍溪人的守護,傳遞了龍溪人的喜悅與幸福,同時也將這樣的情感賦予了葫蘆灣,人與自然的有愛互動構成一幅民俗風情畫卷,共同完成了自然母題的書寫。

總之,兒童小說《紅寶石口琴》在紅色敘事中推陳出新,以突出的人物塑造、語言運用、自然書寫等特點,對這一傳統題材進行了創生性書寫。

文/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羅杰賢 付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