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回龍糧站
2024-12-13 19:23:17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紅線女

1

從空中俯瞰,它像一艘大船,船頭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遇雨擊雨,遇霧穿霧,勇往直前,仿佛從來不會停止。

2

其實,它早就停下來了。那些沿著陡峭的,彎彎曲曲山路盤旋而上的,挑著或者背著稻谷、小麥、油菜的人們,或汗流浹背,或滿臉堆笑地把自己的糧食放在大秤上稱好,倒進分好類的糧倉的場景,已經成了歷史的畫面,永遠定格在時間的肋骨上了。

回龍糧站,站在青龍山下,在糧站坡的坡頂。

被蒙上了厚厚的灰,

被磨損,

被閑置,

舊身體很舊;

舊骨頭,也很舊;

很多年過去了,蜘蛛們在屋角織網,燕子們在屋檐下做窩,地上的青苔換了一茬兒又一茬,那段時光真的不見了,我們甚至都沒來得及嘆息。

3

還好,每一天都有改變,父輩們在老去,孩子們在長大,一代一代的老家人,像高粱苗變成高粱酒,像黃桷樹的新芽變成老樹枝,一圈一圈地壯大,一截一截地長高。

還好,青磚,黑瓦,穿斗房,沒有消失。修一修,刷一刷,補一補,貼一貼,它們就有了新模樣。

紅燈籠,老酒缸,百姓舞臺,標準化功能室,不假思索地躍過時光的短板,成了新時代文明的風,吹過舊糧站的舊,紅高粱的紅,白烏魚的白,黃秋葵的黃,吹過回龍干巴牛肉的香,和英雄楊國良的魂,落在大地上,落在古老的回龍場的場里。

4

黃桷樹也是被風吹過的。

她像精靈,拍打著枝繁葉茂的翅膀,在懸崖邊上,在回龍上空,翱翔。

幾個人才能合抱的樹干上,有疤痕,有蟲眼,有罅隙,但又有新芽,仿佛我們的身體,仿佛我們的生活。

她是強者,無論砂礫,巖石,水泥地,或者垃圾堆,那碩大的根,都能深深地扎進地里,穩穩地站在大地上。

有光的時候,她翠綠盎然;

暴風雨襲來,她傲然屹立;

落寞和孤獨,遺棄和傷害,像黑夜一樣漫長的時候,她總是默默,又默默;她堅信,只要活著,才有無限的可能。

5

舊糧站已成了回龍歷史的一部分,有時它的銷聲匿跡只是另一種存在的方式;

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就是它活在當下的狀態;

也許,很多年之后,它又會以另外的樣子活著;

只要活著,就是好的,我深深地知道,正如我深深地明白——

故鄉是一個沉重的詞語,有進,有退;有好,有壞;有盛開,有凋零。

故鄉是我最放不下的親人,有遺忘,有開始;有停頓,有發展;有變遷,有陣痛。

故鄉是一顆永恒的星辰,指引我的生命,從起點,終將又回到,我的終點。

作者簡介:紅線女,本名何小燕,70年代生,出生于大足區回龍鎮幸福村9組,中國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重慶市作協全委會委員。發表詩歌千余首,出版詩集《大千大足》《紙碼頭》等,大足區融媒體中心編導,主創紀錄片《一龕一說》和系列專題片《詩韻棠城》。多次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重慶市委宣傳部、市作家協會、市文委、市記者協會、市文學院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