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署,中國取得了“立國之戰”的不朽勝利。在這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中,無數中華兒女奔赴朝鮮戰場保家衛國。

如今,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僅剩萬余人。2024年12月5日,懷著無比的敬意,北碚區博物館一行人走進抗美援朝老兵李伯清的家中,聆聽親歷者的記憶片段,尋找那些經歲月錘煉后沉淀下的珍貴物件。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95歲的老兵一早就將紀念章和立功喜報整齊地擺放在茶幾上。
李伯清先生出生于1930年,北碚靜觀人,1951年3月入伍。李伯清與戰友們毫不畏懼地邁著堅定的步伐跨過鴨綠江,抱著必死的決心,去迎戰侵略者。作為警衛連的戰士,雖然不需要在一線沖鋒陷陣,但在戰場上的巡邏警戒和一線的物資支援也是極其重要的任務。他激動地說道:“有一次我們連十幾個人遭遇了敵軍,一番廝殺后,僅剩的三人在回營途中還走失一個,在極度饑餓疲憊的情況下,作為班長我立即帶著另一名士兵返回去尋找戰友,最后終于在當地村民家中找到走失的戰友。我們一起回到營地,祭拜了犧牲的戰友,擦干眼淚后又投入到新的戰斗。”他們的信念是:只要祖國人民幸福安康,犧牲算得了什么!

1955年1月20日,這位見證歷史滄桑的老兵,退伍回到江北縣民警隊,一年后調到江北縣商業局,1962年回到老家北碚靜觀務農,擔任挺進大隊副業主任。他帶領當地村民發展農業,讓鄉親們逐步走上吃飽穿暖的新生活。老人共養育二子二女,孩子們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中,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總能保持勇敢和堅強,格外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子女們的幫助下,老兵用顫抖的雙手把勛功章佩戴在胸前,隨后親手將立功喜報和勛功章等六件/套物品移交到博物館工作人員手中。隨后,工作人員向老兵頒發了《捐贈證書》,并一起合影留念。這次拜訪和捐贈,不僅是對老兵的尊重與關懷,更是對歷史的傳承與弘揚。
博物館將繼續征集革命先輩的珍貴文物,收集親歷者的口述歷史資料,并將捐贈的文物展出,引導更多黨員、群眾、青少年銘記光輝歷史、賡續紅色血脈,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一代代傳承下去。
文圖/北碚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