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豐都縣文化和旅游發(fā)展委員會主任 王海燕
西北的熱土,孕育著淳樸、真誠、曠達的人們,一身正氣、一腔赤誠、一股豪爽。“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大唐王摩詰筆下壯麗的西北。“中國強盛之時,無不掩有西北”,這是晚清左宗棠筆下戰(zhàn)略的西北。
我的父親就出生在西北的甘肅。有人說,不到西北,不知天地遼闊;不到甘肅,不知西北博大。也有人說,甘肅是最具狂想氣質(zhì)身份的一座城市,歷史、人文、民族、信仰,在這里最激烈的交鋒匯聚,還有河西走廊影響中國2000年的歷史與國運。我為自己出生于甘肅而驕傲。后來我還寫過《海之狂想 燕之鴻鵠》的短篇散文集,原來有不謀而合、與生俱來的狂想的氣質(zhì)。
父親剛出生三個月,爺爺就因病辭世。爺爺是一名私塾先生,名“化民”,教書育人,是現(xiàn)在所說的全科教師。王化民,這個名字起得好,讓我一下就想起東漢的王充。王充在《論衡》說:“化民須禮義,禮義須文章”。爺爺因肺結(jié)核辭世,父親沒能看得見爺爺?shù)慕袒蛯ψ约旱慕袒覒c幸自己卻看見了父親的文章,得以教化。
奶奶何其艱辛,把父親和伯父兩個小孩,含辛茹苦撫養(yǎng)長大,沒有絲毫生計。父親說,他從小吃不飽是常事,餓得直咽口水,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劃完一根又一根的火柴,父親常常在夢里畫餅充饑,填飽肚子是最大的夢想。人在基本生存面臨挑戰(zhàn)時,是無法談尊嚴、自我和體面的。馬斯洛的五種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第一需求是吃飽穿暖和保住生命。“兩不愁三保障”,是20世紀40年代的父親當時最盼望的。一代有一代人的挑戰(zhàn),一代有一代人的奮斗,接續(xù)偉大、書寫輝煌。
父親經(jīng)歷了與一匹北方的狼的不期而遇與驚心動魄。如果那只狼吃了父親,我今天寫不出給父親的散文。2004年,很流行一本書叫《狼圖騰》,2015年《狼圖騰》搬上銀幕。為了拍電影,法國名導讓·雅克·阿諾,光養(yǎng)狼就耗時三年。電影里,人養(yǎng)了小狼,小狼長大成兇猛的狼,來護人的畫面一直在腦海里浮現(xiàn)。12歲的父親和奶奶去田地里割麥子,風高草疾、風吹麥浪,一只體長120厘米的狼緩緩走來,看見了最誘人的獵物,距離父親和奶奶僅有20米左右……狼的毛皮在日光下閃著銀灰色的光芒,一對綠眼珠兇殘地掃視著一大一小,狼的瞳孔在不斷的放大,收緊了后腿,隨時準備沖刺、攻擊、撕咬。
那一刻,父親站在原地緊緊地攥著奶奶的手,奶奶急忙把父親推到身后,本就餓得不行還沒填飽肚子來下地的母子倆,如今要給狼填飽肚子,大概人生沒有比這更糟糕的境遇。兩只發(fā)紅的眼睛,凝視四只畏懼的眼睛……空氣中彌漫著一只狼的口水味和一對母子瀕臨死亡的氣息。那只狼凝視了半晌,搖了搖尾巴,不知為什么竟默默地離開了。許是看饑餓的孤兒寡母或者護犢心切,狼不忍心下嘴。人類是無法近距離知曉狼的心理活動。我們在作品《狼圖騰》中看到,狼是通人性的靈性動物,并且能知恩圖報。
父親初中升高中時,政策規(guī)定20%學生推薦升入高中,80%學生回村務(wù)農(nóng)。父親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推薦繼續(xù)就讀高中。穿著打滿補丁褲子和漏風鞋子的父親,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適逢高考,遇上1966年大學停止招生。家里太窮,父親讀完高中,又等不及恢復高考,只有選擇當了兵。當兵,是能解決餓肚子問題的,而且能成為最光榮的戰(zhàn)士、最可愛的人。
小時候,在部隊院子里成長的我,最喜歡第一眼去看人家的制服和制服上的肩章,最愛去數(shù)一數(shù)肩章上有多少個杠與幾顆五角星。肩章,是勛章,是榮耀,是軍人每一步奮斗的見證。
父親有一手漂亮剛勁的書法,學校的每個新學期,父親能掙上一口吃饃饃的錢,全班發(fā)了新書和新作業(yè)本,那時父親最忙最興奮,他要給全班同學的新書、新作業(yè)本封面,用小楷題下每個同學的學期、學科、班級、姓名,那時的父親還是體面得很。后來,我看父親的鋼筆字,每個字都硬氣得像拆不開偏旁部首一樣。
寒冬酷暑、風雪雨夜,父親的背影是坐在一張桌子上點燈熬油的爬格子。父親在省市、國家級發(fā)表文章有八百余篇,其中《認真學習七一講話,把人事工作推向前進》由人民出版社輯錄發(fā)行。我剛參加工作時,父親和我每天聊的就是寫文章。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我工作的零花錢不是工資,而是稿費。母親洗衣服一翻我兜里的東西,全都是凌亂的一沓稿費錢。
南米北面,是飲食文化的地域差異。父親從西北到西南,從甘肅到重慶,唯有飲食習慣沒有更改。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面食一直是父親的心頭肉。父親一身最大的愛好,除了爬格子要抽煙,就是喜歡吃面。甘肅的面食琳瑯滿目,有牛肉面、驢肉黃面、饸饹面、搓魚面、臊子面、炮仗面、大肉面、漿水面、涼州套面等等。重慶人吃米飯,父親一直不習慣,總會給自己偷偷煮面吃。
那一年,我陪父親回家鄉(xiāng)探親,舅舅點了一桌子的形形色色的面食……有涼拌、有熱干、有炒面、有長面,父親吃得眉飛色舞,像個小孩子一樣解了這幾十年的饞。有人說:煮碗面給你吃,是北方人最溫暖的情話。小時候,我每次放學回家,父親總會煮一碗臊子面給我吃,提前炒好臊子,我會連湯帶面全部吃個底朝天。父親的情話,就是來得這樣堅韌無比。
“七十古來稀,吾生已半。”如今父親已步入七十,高血壓、糖尿病等一堆基礎(chǔ)病,每天要吃大概30多粒藥,身體的健康情況也每況愈下。想著父親一出生就遇上了爺爺英年早逝,缺失了人生彌足珍貴的父愛,年幼命懸一線、年輕艱苦拼搏來撐起整個家......一場關(guān)于生命與鮮花、生存與意義的思考,掀開了自己對需索的求證、對靈魂的驗視。里爾克說:“一個人只有在第二故鄉(xiāng),才能檢視自己靈魂的強度和靈魂的承載力。”總想生活在思想與精神高處的我,是父親在第二故鄉(xiāng)給予我的全部。生命是轉(zhuǎn)瞬即逝的一件禮物。活著是驚喜,珍惜必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