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1月20日,重慶市全民閱讀新品牌活動——“陸海講讀堂”在國泰藝術中心舉辦第二場講座。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作為特邀講讀人,為活動現場近千名讀者解讀了中國、中華文明以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

據悉,“陸海講讀堂”由重慶市全民閱讀活動辦公室、重慶新華出版集團策劃創辦,于2024年12月正式啟動并舉辦了首場講座,以高質量、高水平的活動內容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
此次講座的特邀講讀人葛劍雄先生在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領域有廣博深厚的研究,著有《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黃河與中華文明》《四海之內:中國歷史四十講》等多部歷史地理學暢銷圖書。

活動中,葛劍雄先生以“何以中國: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主題,帶領讀者一起探尋中國歷史的足跡。“1965年,被陜西省寶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發現的一件青銅器上,記載了‘中國’二字。”葛劍雄先生介紹,這件青銅器出自周朝,考古學家將其命名為“何尊”,其底部的銘文中有一句“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由此可見,“中國”這兩個字的出現距今至少已經有三千一百年。
葛劍雄先生還介紹了“中國”一詞含義的變化,西周時期,萬國中央、最重要的國被稱為“中國”;春秋戰國時候,各諸侯國紛紛把自己的都城稱為“中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秦朝所統治的地方被稱為“中國”。直至清代,由統治王朝正式設立行政區的范圍,都被稱為“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當然也就是我們國家正式的名稱。

講座中,葛劍雄先生還從“夏”“諸夏”“華夏”“中華”等關鍵概念的變遷切入,介紹了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在解讀中華文明的起源時,葛劍雄指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但隨著氣候變化,長江流域逐漸變得更為宜居。在中國歷史進程中,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交相輝映,為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作出了重要貢獻。
“葛劍雄先生的講解非常精彩,也很有深度。”讀者蔣維在接受第1眼TV-華龍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葛教授以一種非常生動和易懂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了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歷史知識,這些內容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也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陸海講讀堂’的宗旨就是要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在重慶營造起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活動主辦方重慶新華出版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陸海講讀堂”將每月舉辦一次,陸續邀請各行業中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專家學者,與重慶讀者共話經典,共享閱讀之美。

此次活動適逢新春佳節臨近,“陸海講讀堂”主辦方在活動現場精心設置了送祝福、圓心愿等互動環節,營造出歡樂祥和的新春氛圍,也為傳統節日增添了文化味兒。活動現場還發布了“百本好書送你讀”第53期推薦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