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有“育才造士,為國之本”,今有“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從古至今,教育都在國家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教育過程中起到重要引領作用的就是教師,但什么才是好老師,“大先生”陶行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周洪宇所著的研究陶行知的叢書就向廣大讀者展示了陶先生教書育人的一生,尤其是《大先生陶行知》,這本書仿佛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靈魂對話,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現代人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吐故納新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從小受到傳統中國的學堂式教育,奠定了他深厚的國學基礎。在留美期間,他從改造中國社會和文化教育的需要出發,以海納百川、吞吐百家的博大胸襟和恢弘氣度,博采諸家外來學說之長,融匯貫通地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知識結構和思想體系。更為可貴的是,他在國外各種先進思想、先進人物的浸染之下,并沒有迷失本心,仍然心系祖國,學成后毅然回國為祖國的教育教學奉獻力量,并開啟了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行。
他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為基礎,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種敢于挑戰權威、勇于創新、不斷鉆研的思想應該被我們當代教育者所學習。對于陶行知而言,這些思想并不只停留在口號上,他還時刻付諸實踐。正如他自己的名字“行知”一樣,他始終秉持著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建立南京曉莊師范學校時,他和農民同吃同住;成立山海工學團時,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小先生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小先生,“教人去教人”;不僅如此,他還創辦培養人才納苗的少年專科制度學校——育才學校,為國家的基礎教育提供示范;創辦社會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面向廣大人民招生,讓所有人都有書可讀。陶行知一系列深度的教育改革措施不僅給當時的廣大學子提供了學習的途徑,給當時的教育者帶來了光明,也給現在我們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范本。
“愛滿天下”的教育情懷
陶行知先生從小就喜歡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歌,他們的詩歌充滿了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這種情懷影響了陶行知的一生。在陶行知的一生中,人民的利益、國家的需求始終高于自身,他一生都在為人民教育而奮斗,始終踐行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懷。
他讓學生睡在床上,自己卻睡在鋪有稻草的地鋪上;為了踐行生活教育的理念,他和牛大哥同吃同住;他常年奔波在外為人民創辦學校,曾經與他一同留學美國的朋友已然西裝革履、飛黃騰達,而他卻脫下了西裝,穿上布衣草鞋,一腔熱血地奔赴貧窮落后的農村辦教育,心甘情愿扎根鄉村,矢志不渝地走為人民辦教育的道路,用愛和智慧照亮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未來。在抗日戰爭期間,陶行知先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同時也不忘推廣教育。他創作了一系列充滿激情的具有時代性的政治詩、揭示現實的教育詩以及呼喚民主的革命詩;他還創辦了戰時學校,為抗日將士提供教育服務。這一系列舉動不僅溫暖了戰士的心靈,也更加印證了教育在任何時候都擁有巨大的力量。但是,由于過度勞累,正值人生壯年的陶先生因腦溢血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為之奮斗終身的教育行業、離開了他熱愛的祖國和人民。鄭振鐸曾說:“陶行知是一位不屈不撓的民主斗士,許多年來為民主運動而爭斗著,從來沒有放松過一下,休息過一刻。”他的人文關懷始終照耀著我們,這種無畏無私的奉獻精神和“愛滿天下”的教育情懷,將世世流傳、代代傳承!
“教人求真”的教育擔當
陶行知說“先生教書的目的不是專教書,而是要教學生為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專學習,而是要學人生之道。”他深知教育者的目的是教書育人,育人往往比教書更為重要,他奉行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原則,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僅對自己的學生如此,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如此——大兒子在面臨著工作難題、需要學歷之時,他堅決不同意兒子造假,要求兒子“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得有半點虛假。同時,他還認為教育者應該始終保持學習的興趣,終身學習,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優質的教育。他認為教育者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陶先生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關心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受教育問題,力求教育覆蓋到每一個學子身上。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史詩。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大先生的真正含義:不僅傳授知識,更要塑造品行、終身學習、承擔社會責任。作為當代教育者,我們應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學識、有素養的新時代好青年。
合上這一本《大先生陶行知》,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陶先生躬耕教壇、教書育人的偉大的一生。我們應該像他一樣,勇于面對教育改革中的險阻,始終保持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從傳統教育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外來優秀文明成果;懷著一顆獻身于教育事業的心,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用心傾聽他們的聲音和需求;承擔起社會的責任,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終身學習,矢志不渝地扎根于祖國的教育事業。
相信從這本《大先生陶行知》中,我們都可以悟出獨屬于自己的成長之路!
文/董小玉 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