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西南博物館聯盟秘書長、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秘書長雷學剛
王安石的《和圣俞農具詩》有云:“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千行百業都有“三牛”精神所描述的生動群像,文博行業亦是如此。
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我帶著一份敬仰與欽佩之情,專程采訪了文化部優秀專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重慶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館長劉光瑞先生,有幸聆聽他如數家珍的傳奇故事,感受他奮發圖強的精彩人生。
跟著老父親探尋文化之旅,“啟蒙之音”讓他追夢奔赴山海
30多年前,在經濟浪潮洶涌向前的社會大背景下,文化傳承之路枯燥而孤獨,沒有領路人的情況下甚至摸不著門道與方向。那時候,風華正茂的劉光瑞曾一度渾噩迷茫,是作為老中醫的父親劉少林的一句話讓他對未來有了清晰的思考與明智的選擇。
劉光瑞先生深情地回憶道,當時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金錢讓人嫉妒,文化令人尊重”。這樣一句樸素的話語,猶如重錘擊鼓一般直抵他的心房;也宛若一盞明燈驅散了他的彷徨,讓他毅然選擇了一條光亮的人生之路——專注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此開啟了他不搞經濟專搞文化的探索之旅。
劉少林先生的“口頭禪”,不僅是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洞察,更是對耕讀傳家文化傳承的殷切期望。劉光瑞自幼受到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對文化始終秉持敬畏之心與執著之情。在對父親的話反復思量后,他發自內心地理解、認可父親的觀點,渴望能夠進一步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并毅然作出了決定。這一抉擇,讓他放棄了創辦藥廠的最初設想,放棄了唾手可得的豐厚經濟效益,轉而投身于需要長期投入、回報周期更長的文博事業。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文化事業的起步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投入,而當時社會對中醫藥文化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支持政策和資源傾斜相對匱乏,劉光瑞先生不得不直面重重困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劉光瑞先生憑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腔熱愛,一步一個腳印,從1993年開始與父親一道在枇杷山創辦醫藥博物館,并奔波穿梭于川渝的偏遠地區,拜訪民間老中醫,挖掘那些散落在民間的中醫藥古籍、古匾等“滄海遺珠”。每一次的收集,既是對中醫藥文化的一次搶救性保護,也是對他堅定中醫藥文化傳承信念的一次靈魂洗禮。

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證書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31個春秋的焚膏繼晷,讓劉光瑞先生在中醫藥文化領域一路繁花,他所有的努力逐漸得到了認可,也為巴渝地區中醫藥文化傳承事業奠定了基礎。
跟著心中所愛耕耘非遺傳承,“巴渝神針”讓他摘獲國家殊榮
針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和實踐經驗。然而要學好針灸并不簡單。劉光瑞生于中醫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針灸、推拿和醫學知識,不斷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傳承針灸療法是刻進他骨子里的記憶基因,也恰好是他一生所愛。
劉光瑞先生深有感觸地說,中醫不能數典忘祖,更不能故步自封。要真正地傳承扶陽派的代表劉氏刺熨療法這門技藝,不僅要掌握傳統的技法,還要不斷創新和發展。為此,他刻苦鉆研古籍,深入研究古代針灸、推拿、刺血術、火熨術等理論和方法,同時結合現代醫學的知識和技術,總結巴蜀民間醫技,探索總結出一套更適合現代人且被譽為“巴渝神針”的治療方法——劉氏刺熨療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灸·劉氏刺熨療法證書
當愛好與事業一致,他是幸運的,也是激情澎湃的。劉光瑞先生積極投身臨床實踐,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用精湛的醫術為無數患者解除病痛,吸引了眾多患者前來求醫問藥。在劉氏刺熨療法傳承中,他在海內外舉辦多期專題培訓班,毫無保留地為學員傳道、授業、解惑,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醫療人才尤其是基層醫生;他經常到各地講學、交流,推廣中醫藥文化;他馳而不息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致力于提高人們對傳統醫學的認知和民間醫技的認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針灸(劉氏刺熨療法)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耕耘努力,劉光瑞先生在傳承劉氏刺熨療法非遺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以他為代表的劉氏刺熨療法被評為重慶市中醫藥良方妙技,2008年“劉氏刺熨療法”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劉光瑞先生于2009年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針灸類代表性傳承人”殊榮,還身兼重慶市基層名中醫、重慶市中醫藥文化科普專家等稱號。
鮮花與掌聲的背后,凝聚著劉光瑞先生無數的汗水和付出,也意味著他要肩負更大的責任——為傳承和發展針灸文化和中醫藥文化貢獻智慧與力量。
跟著文物古藏追尋歷史遺跡,“巴渝醫藥”讓他堅持辦館立著
如果有一座橋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那一定是博物館。個人傳播力量有限,只有將中醫古籍、掛圖典藏置于博物館,讓更多人走近、觸碰、共情乃至加入,才能讓中醫藥文化慢慢“升溫”煥發新生。
劉光瑞先生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多年來創建了2家博物館并出版了30余本著作。為創辦博物館,他傾注了無數心血,從選址、規劃、建設場館到收集展品、布置陳列等環節都事必躬親,更不談所花費的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創辦的重慶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是重慶第一家非國有博物館,館藏3.6萬余件文物、藏品,古籍10萬余件,針灸古圖128件,有些是十分珍貴的孤本絕版;他創辦的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館藏古匾3200余件,其古匾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內容之豐,為重慶市民間收藏之最。目前,他正在積極籌建重慶巴渝民間典籍博物館。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他致力于中醫藥專著的編撰與出版。他常年投身中醫藥古籍整理和研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了一系列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專著《中國民間醫學系列叢書》《中國針灸圖典》《本典》《醫鑒》《醫典》等,涵蓋了針灸、推拿、刺血術、火熨術、草藥方、敷藥方、中醫養生、中醫藥文化等多個領域,為中醫藥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少林堂館藏中醫藥手稿本》系列叢書

《少林堂館藏針灸圖典》

《少林堂館藏中醫藥手稿本》系列叢書和《少林堂館藏針灸圖典》新聞發布會合影
近日,他組織編撰的《少林堂館藏中醫藥手稿本》54冊系列叢書和《少林堂館藏針灸圖典》首發出版,有效填補了專業出版發行巴蜀中醫藥民間手稿本與古針灸掛圖的空白,在文博界、中醫藥界、出版界等引起熱烈反響。
劉光瑞先生介紹,“活下來”是民辦博物館的頭等大事,其次才是“火起來”。與國有博物館相比,非國有博物館面臨的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社會認知度不高等問題更加嚴峻。重慶巴渝中醫藥博物館也需要直面“活下來”“火起來”的難題,并不斷探索。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劉光瑞先生堅持探索開辟一條“以商養文,以文助商”的文博發展道路,從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汲取古代宮廷美容秘方的靈感,創新開發唐妃純中藥化妝品、文成公主、如蘭堂、亮晶晶等化妝品品牌并遠銷海外,不但憑此項銷售收入養活了博物館,更成功取得“一種純中藥面膜的制配方法”國家發明專利。此外,他注重人才隊伍培養,大力支持員工外出培訓學習以提升專業素質,引進研學兼職人員以補充人才不足;他積極推進館企、館校等“博物館+”合作,利用新媒體平臺、舉辦文化活動等方式提升社會知曉度,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非國有博物館自主發展模式。

重慶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晉級國家二級博物館
30年的追尋與堅守,重慶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終于在2024年成功晉級國家二級博物館,站上了更高的發展平臺,也有機會讓更多觀眾為之駐足停留。
跟著患者所需鉆研眩暈難題,“醫者仁心”讓他甘愿夙興夜寐
這種追求光明的精神在許多科研人員的身上,也在一些身患重癥的病人心中。就像醫學浩瀚星空中,每一次新藥的研發成功都如同璀璨星辰的升起,都為無數患者帶來希望的曙光。
劉光瑞先生說,在長期的臨床診療工作中,接觸了大量的眩暈癥患者,因為眩暈無法正常工作、生活,身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困擾。眩暈癥是一種常見且復雜的病癥,而我國群眾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市面上對該癥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如一些傳統治療手段只能暫時緩解癥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患者往往會反復發作,甚至部分治療藥物存在副作用。
這是一道難以攻克的醫學難題,一直盤旋在劉光瑞的腦海。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劉光瑞先生洞察眩暈之痛,萌生研發之志,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讓患者擺脫眩暈的折磨,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于是與父親一道踏上了新藥 “眩暈寶” 的研發征程。他們溯源傳統醫學,細細研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探尋其中關于眩暈癥病因、病機和治療的論述,還廣泛收集歷代醫家治療眩暈癥的醫案以分析用藥規律和治療思路。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研究探索,他發現,中醫認為眩暈癥的發生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多由氣血虧虛、肝腎陰虛、痰濕中阻等因素所致,并意識到可以通過中藥的合理配伍,調節人體臟腑功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他參考了大量的中藥典籍和現代藥理研究成果,對每一味中藥的功效、藥理作用、安全性等進行了深入分析。經過反復斟酌和篩選,他主張眩暈癥不以清也不益補,應利濕為主,研發了以火炭母利濕為主的藥物配伍,最終確定了“眩暈寶”的主要藥物組成。
路漫漫其修遠兮,劉光瑞先生又迎來了更為艱巨的任務——新藥的研發實驗。新藥研發是一個復雜而嚴謹的過程,需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實驗和審批程序,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率先對“眩暈寶”的藥材來源、炮制方法、提取工藝、制劑成型等進行藥學研究,力求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益求精,確保藥物的質量穩定、可控。在提取工藝的研究試驗中,他嘗試了多種提取方法,通過對比實驗,選擇了能夠最大限度提取有效成分、同時去除雜質的最佳提取工藝。
梅花香自苦寒來,最終劉光瑞先生與重慶碚陵廠合作生產“眩暈寶”,而科瑞集團生產的消眩止暈片配方也源于該藥,至今造福無數眩暈患者。
跟著國醫詩書撫慰煙火人生,“詩情畫意”讓他領悟生命哲學
詩是人類靈魂的歌唱。生活需要詩書的點綴與寄托,來安放心靈的情感與所處的意境。
劉光瑞先生既是一位心懷大愛、濟世救人的醫者,也是一個才情橫溢、胸有溝壑的詩人。他說“中醫藥楹聯有趣更養性”。他將專業與書法楹聯融為一體,在忙碌的從醫和文化傳承工作之余,根據中醫理論總結出通俗易懂、文脈橫生、生動風趣、充滿哲理的系列楹聯,如“白露秋令白鳥飛,景色夏陽金滿堂”“靜者守神,安神自樂;動者舒筋,筋展脈通”“辨證思維·閉關冥思回頭春·四肢舒展;守正循律·隱忍糾偏練寒冬·五臟通暢”等,并匯編出版了《國醫楹聯》《韻典》《國醫美學》等書,讓更多人從這些淺顯易懂的楹聯中領悟養生之道,為人之要。
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詩歌始終陪伴著劉光瑞,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每天在微信朋友圈以詩的形式對一些文章進行點評批注,彰顯他的精神世界,對社會熱點點評,為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吸引眾多微信好友瀏覽、點贊認同。他以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將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對世間萬物的熱愛融入到詩歌創作之中,所作詩歌風格多樣、清新自然、語氣幽默,覆蓋匾額、醫藥、美學等多個領域,著有《中國匾額美學》《國醫美學》等。每一首詩都仿佛是他內心世界的一扇窗,讓我們能夠感受到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每一首詩都是他對醫者仁心的最好注解,讓我們見識到他突出的醫學造詣;每一首詩更是他對新時代文化使命的領悟,讓我們不禁驚嘆他鮮為人知的詩才與令人敬仰的大格局。
時光銘記所有的付出,劉光瑞先生在文博、非遺和醫學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譽滿巴渝大地,成為無數文博人和醫者心中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