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廣播交通頻率 高雁
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各類信息高度密集,傳播速度快速迅捷,傳播手段空前豐富的多媒體時代,這一方面顯示出人們對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長,同時也為傳媒者如何因勢利導,豐富受眾的精神生活,陶冶受眾的思想情操,提高受眾的文化品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持人,作為媒體的主要傳播者,如何利用好“公眾人物”這一社會形象者,把積極向上、健康美好的精神產品奉獻給受眾,起到一個主持人應該擔負起的社會責任,我認為,在光怪陸離的奇談怪論中堅守初心,在紛亂復雜的各類信息中去蕪存菁,用自己最擅長的語言藝術進行文學表達,讓語言與藝術形成復合型產品,在多媒體時代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就此問題,并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為什么要進行必要的文學表達
首先,我們有必要認識什么是文學?《辭海》最權威的解釋是:“古代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塑造形象以表現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藝術的藝術,故又稱為語言藝術。”(上海出版社出版的《辭海》下冊4125頁,2010年8月)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學的定義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它與語言、思想、情感、藝術的關系卻始終未變。語言作為主持人的基本工具和必要手段,而他傳遞和表現的,無一不是社會生活的范疇。如果我們的語言缺乏了思想,沒有了情感,喪失了藝術感染力,只剩下干癟癟的發音,請問這樣的聲音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呢?
在多媒體時代的當下,一個不可忽略的現象必須引起注意:即單純追求快樂而摒棄倫理,過分強調愉悅而忽視道德。學者李建秋認為,“有關中國傳統娛樂的理論都強調文學藝術包括娛樂傳播要有‘觀風俗,正人倫’的作用,強調娛樂傳播應該既有現世的愉悅享受和豐富世間生活的反映,更要有人們對精神的超越性和對道德崇高的追求。”(李建秋《娛樂文化與大眾傳播》352頁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年出版)
正如重慶大學馬欣教授指出的那樣:“主持人要把文字敘述的內容變為有聲的語言,不是簡單的出聲念字,而是賦予內容以音聲化的加工創造。播音員、主持人的再創造,將文字內容變成有聲語言之后,其精神實質、人物事件、思想內涵、文采風格等都得到了準確、鮮明、生動、具體的體現,既給受眾以深邃的思想啟迪,又給受眾以高尚的美感享受。”(馬欣《播音主持藝術》186頁,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綜上所述,我認為,主持人作為時代的傳聲筒,在多媒體時代,必須隨時隨地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自己的文學表達,起到一個“公眾形象”良好的示范作用。
如何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
通常來講,如果以傳播載體來劃分,一般把從事電視工作的主持人稱為電視主持人,把從事廣播工作的主持人稱為廣播主持人。如果按主持內容來劃分,又可分為新聞節目主持人,社會生活類節目主持人(包括談話節目主持人,文藝晚會主持人,體育節目主持人等)。我們必須看到這樣一個現象,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無論是電視主持人還是廣播主持人,無論是新聞節目主持人還是社會生活類節目主持人,這種職業區分正在逐漸打破,其角色屬性也正在迅速融合。許多新聞節目主持人“搖身一變”成為社會生活類節目主持人。不少廣播主持人紛紛上鏡,成為電視主持人。面對這種變化,很容易造成主持人自身的角色定位變得混淆,如果不及時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它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各種角色都不屬于自己,各類節目都不屬于自己。
著名主持人楊瀾對此早就引起注意,她說,“隨著中國電視的日臻成熟,對主持人的要求也必然越來越專業化……對主持人的評價,會更多地放在主持人本身的涵養素質與節目的相配性。”(楊瀾《憑海臨風》76—77頁,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很顯然,她在這里所說的“相配性”,不僅是主持人主持方向、范疇、內容的定位,也是主持人自身角色的定位。這既是自身業務的需要,也是受眾的需求。當某位有了角色定位的主持人一旦出現在受眾面前,受眾立即會產生與之關聯的“信息期待”,當受眾獲得與之關聯的信息,立即會產生一種“信息滿足”,這種良性互動的關系,正是因為主持人角色定位產生的效果。反之,則不倫不類,會迅速被受眾所排斥。
須知,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是憑空而來,更不能異想天開,它是在從事傳媒工作的過程中,與受眾建立起的信賴關系,我們在為自己進行角色定位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否則,顧此失彼,非但達不到自己的理想效果,往往會事倍功半。
比如作者本人,長期在重慶交通廣播頻率工作,我會把自己定位于“交通信息傳播”的角色之中,這不僅符合自己的身份,也是自己長期與受眾建立起的信賴關系。
一次文學表達的成功范例
著名廣播電視理論學者張君昌在談到“文學的生存和生存的文學中”時認為:“當下,人們對文學的摯愛似乎在慢慢降溫,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新追求正在‘瓜分’世人閑暇時光,文學的地位正在悄悄改變。”(《藍天上的芭蕾》新華出版社2006年10月213頁)他希望“廣播文學既不能自視清高,也不能坐視不理,而應當主動地對社會現象進行評價和引導,不留空白點。”(《藍天上的芭蕾》新華出版社2006年10月225頁)鑒于此,筆者為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踐行。
2023年,筆者與國家一級文學編輯賴永勤共同創作了“重慶都市交通三部曲”(賴永勤任撰稿,我任編導,我和同事麥威參與演播),這三個作品分別是朗誦詩《你好!美麗的二號線》《我與長江索道的親切對話》《在這五彩的河流徜徉》。這三首朗誦詩分別頌揚了重慶異軍突起的軌道交通,重慶獨具特色的長江索道以及在全國享有極大知名度的重慶嘉陵江長江“兩江游”。這三個作品從選題上,既代表了重慶最有代表性的都市交通,也符合我“交通廣播主持人”的職業身份。從受眾的知曉度上,它既為重慶人耳熟能詳,又為重慶市民津津樂道,與受眾有著得天獨厚的親和力。
《你好!美麗的二號線》以一位乘客的身份,傾吐著對重慶軌道交通的特殊感受:“當清新的晨風把千年的古城喚醒/山城又迎來了一個新的黎明/此刻的我們,正站在高高的山崖眺望/眺望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二號線/你好,二號線!/你可知道,我在眺望,更在等待等待/等待你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滿載無限的希望和濃濃的愛……”以這樣的角度和角色切入,不僅具有極強的畫面感,而且一下子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
《我與長江索道的親切對話》雖然沿襲了《你好!美麗的二號線》的大體風格,但在角色身份上有了輕微的改變,詩中的“我”不僅僅是一位乘客,還是一位重慶的老市民:“啊,你早,我的長江索道/靠近你,總讓我感到無比親切/你知道嗎?和你對話是我多年的心愿/想你來聽聽一位重慶市民的心音……”這種角色身份的改變,使作品的“主人翁”意識更加突出,也更具親和力。
《在這五彩的河流徜徉》與前兩個作品不同的是,“主人翁”的身份變了,變成了一個熱情的導游。“當悅耳的汽笛在你的耳邊奏響,當歡樂的濤聲鼓動著你內心的熱望,有一個更溫暖的聲音在告訴你——啊,親愛的朋友,請你到這五彩的河流徜徉。”這樣的角度,這樣的角色,更能夠激發演播者的創作激情,受眾聽起來也更“過癮”。
的確,“都市交通三部曲”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綜合形式,以上三個作品的文字、音頻、視頻分別于2023年6月18日、10月20日、11月24日在重慶華龍網、重慶文藝網的文藝欄目中同步發布,不僅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贏得受眾的廣泛贊譽,而且還得到了專家的好評。四川大學學者呂彥教授撰寫專文評價這些作品:“就是能夠將大家平素見慣不驚的人、事、物、景,以詩人獨到的審美視角,去發現其中蘊含的美學內涵和文學價值。”(重慶文藝網6月25日)
參考文獻
【1】上海出版社出版的《辭海》2010年8月
【2】李建秋《娛樂文化與大眾傳播》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年出版
【3】張君昌《藍天上的芭蕾》新華出版社2006年10月
【4】馬欣《播音主持藝術》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作者簡介:

高雁(播音名:高飛),重慶廣電集團(總臺)廣播交通頻率主持人,有著20多年的廣播工作經歷,并且一直堅持在廣播一線工作。同時始終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愛崗敬業,勇于探索當做主持人的應盡之責,力圖在節目創新、活動策劃,公益服務等諸多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希望自己是一位親和力強,熱情自然,深受廣大聽眾喜愛的節目主持人。重慶廣電十佳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