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不居,石刻不語,但藝術永遠年輕。近日,以大足石刻為藍本創作的舞劇《天下大足》在重慶連演4場,好評如潮,就此拉開了該劇2025年全國巡演的序幕。
對于大足石刻,很多人并不陌生。如何讓它打動今天的觀眾?《天下大足》嘗試給出它的回答:舞劇里既有熱辣的雕刻場景,也有溫暖的煙火人間,傳遞出大足百姓對“人間小滿”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人間小滿,是知足常樂的民生溫度;天下大足,有胸懷寰宇的文化氣度。當千年石刻在舞臺上“活”起來,當地域故事升華為人類共情,我們或許才算真正讀懂大足石刻的深意:最好的傳承,就是把歷史寫成未來的序章。

▲《天下大足》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以舞為媒,激活文化遺產的當代生命力。
一千多年前,大唐王朝西南的一處山嶺中,響起了大足石刻第一聲開鑿之音。“開山化石、勵志圖新”的人文精神,成為大足最亮眼的底色。如今的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是重慶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用舞劇的形式來表現大足石刻,是機遇,也是挑戰。
機遇在于,隨著文旅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各地亟須拿出兼具地域性與藝術性的文化IP,滿足市場對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強烈需求。挑戰在于,大足石刻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舞劇的素材如何選擇?與以往類似的文藝作品相比,《天下大足》又“新”在哪里???????????
看得見鮮活、真實的普通人。《天下大足》講述了南宋時期少年小福因躲避戰亂逃至大足境內,被工匠們救下并見證了修建摩崖造像的全過程。舞劇將這群看似普通的工匠,從歷史背景中“打撈”出來,并推到了舞臺中央。????????中國古代的石窟作品里很少留有鐫刻者的姓名,但在大足石刻題記中留下了至少46名工匠的姓名。他們都是最平凡的百姓,卻用創造“人間小滿”的雙手,堅持對“天下大足”的守護。
我們常說,“人民”是永恒的關鍵詞。今天,每一個對生活懷抱希望、努力奮進的普通人,都能從他們身上找到共鳴。
聞得到“最撫凡人心”的煙火氣。不同于敦煌莫高窟的宗教色彩或龍門石窟的皇家氣象,在大足石刻,可以看到普通百姓與佛道儒的形象同處一面崖壁。就像主創團隊成員所言:“或許再難尋覓一個石刻寶庫,能比大足石刻更有生活氣息、更富人間煙火。”
北山第125號龕的媚態觀音、寶頂山第17號龕的吹笛女等各色形象,從崖壁上“走”了下來。《天下大足》中,這群有血有肉的女性,與生動鮮活的匠人群像一道,共同構成了充滿煙火氣的南宋川渝生活圖景。
舞劇并非高高在上的冰冷藝術。宏大敘事之下,也讓人看到一個個小人物身上的歡笑與淚水——這是《天下大足》打動人心的關鍵所在。?

▲《天下大足》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以文塑旅,構建地方文旅的IP矩陣。
大足文旅資源豐富。2024年,《非遺里的中國》《詩行長江》等知名節目走進大足;《黑神話:悟空》上線,大足石刻火爆“出圈”;重慶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在大足舉行,吹響文旅強市沖鋒號……在今年央視春晚上,當新春的鐘聲響起,數百名演職人員在寶頂山大佛灣放飛孔明燈。
地方文旅要想“破圈”,本質是要找到文化能量的當代表達方式。
一臺舞劇,帶來的不止幾個小時的視聽體驗。如何通過藝術創作,構建起人與地方、人與文化的關系?怎樣讓產業協同的“手”越牽越緊,最終實現從“地域文化展示”到“文明敘事參與”的躍遷?
“雙向奔赴”的意義,在于匯集專業的力量,實現文旅IP的價值最大化。
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文旅IP的培育與孵化離不開專業力量的加持。2022年,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驚艷亮相央視春晚。此次《天下大足》,就匯聚了《只此青綠》原創班底等優質創作資源。
重慶市委宣傳部和大足區委、區政府充分發揮大足石刻的研究支撐等優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也積極調動優質資源參與創作。可以說,這是重慶與國家級藝術院團深度合作打造藝術精品的有力探索。這也再次提醒我們:要想獲得新成果,就必須拿出專業主義精神,助推文旅高質量發展。
“雙向奔赴”的意義,也體現在敢于讓市場檢驗藝術產品的成色。文旅產品好不好,受眾最有話語權。《天下大足》在重慶連演4場,一票難求。熱度背后更深遠的意義在于,舞劇通過創造情感共鳴,激發了觀眾實地探訪大足石刻的欲望。
實現從票房經濟的單點爆火,到文旅收益的整體起勢——這是文旅IP得以賦能地方經濟的核心邏輯。《天下大足》如何打造“文藝精品創作—文旅深度融合—城市能級提升”的閉環,同樣值得期待。

▲《天下大足》劇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以城為核,書寫重慶文旅強市的進階邏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文藝精品,就是衡量文化發展水平的一把重要標尺。
今年2月,市委召開的“新春第一會”強調,要扎實推動文化旅游強市建設破題起勢。不斷推出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渝派”文藝精品,是“破題起勢”的關鍵一招。
重慶歌舞團原創舞劇《杜甫》,截至去年底,已完成演出208場,成為現象級IP;舞劇《絕對考驗》演繹了隱蔽戰線革命英烈的英勇事跡,讓紅巖精神走進新時代年輕觀眾的內心深處……珠玉在前,《天下大足》又將帶來哪些有益的啟發?
從崖壁到舞臺,文化遺產要有現代表達。文化傳承不是對歷史的簡單復刻,而是讓傳統活在當下。《天下大足》將大足石刻的“慈善孝義廉”精神注入當代語境,讓觀眾在“看得懂”的基礎上共情。配套開展的“跟著舞劇游大足”等活動,也讓“藝術共鳴—消費轉化—實地體驗”成為現實。
從單一到立體,找準自己的產業發展路徑。不應只將舞劇視作孤立的消費產品,相反,要將其放在文化生態鏈中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天下大足》串聯起的不只是石刻,還要以它為契機,擦亮“資足常樂”“點石成金”等文化品牌,更好地服務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
從一域到“出海”,講好地地道道的中國故事。一個個可傳播、可體驗的文化符號,必將推動重慶從“網紅城市”向“長紅文化目的地”轉型。應積極做好以《天下大足》等為代表的精品文藝作品的“出海”,打好政策“組合拳”,以新視角、新形式講好重慶故事、中國故事,讓東方智慧對話世界文明。
長河有盡,山石如初。生生不息,天下大足。
當冰冷的石頭有了溫度,當古老的智慧照進現實,我們看到的就不再只是一臺舞劇,也是文化遺產的活化重生,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自信為錨點、以人民共情為坐標的文旅破局之道。
文/重慶瞭望 鄭鈺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