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重慶市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監測中心在《收聽收看簡報》刊發對重慶衛視大型理論傳播電視節目《思想的力量》的“節目評議”,對節目給予充分肯定和贊揚,全文如下:

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辦,重慶廣電集團( 總臺)承辦的大型理論傳播電視節目《思想的力量》(第一季),自去年底開播以來已播出7期,全網點擊量超4200萬人次。縱觀本季節目,視域上“天邊”與“身邊”同頻,話語上道理與故事共振,從話語體系的重構、視覺美學的營造、精神境界的升華等維度,開創了理論傳播類電視節目平實化呈現、學理化闡釋、藝術化表達的新模式。節目以理論主動把握歷史主動,以思辨之美與視覺詩學交響,以思想的力量激揚奮進的動能,獲得各方廣泛關注與充分肯定。
一、從“無形布幔”到“能指星系”,多向度的“傳播文本場域”激發了意義的爆炸和發散

文本是作品主題思想、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的具體呈現。《思想的力量》文本錨定“思想新讀本”“鮮活思政課”“觀點輿論場”節目定位 ,融通“新讀本”的思想性與體系性、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輿論場的多元性與交互性,是對傳統電視理論節目“文本猶如一塊‘幔布’,需要到其背面探詢真理和真實信息”的超越,實現了從“意義追尋”到“向度演繹”,從“無形布幔”到“能指星系”的轉變。
《思想的力量》開篇的主旨演講部分,用百年前衰敗凋零、紅船啟航與百年后欣欣向榮、邁向復興進行“歷時性”對比切題,以珠海航展這一“共時性”熱點話題引題,回溯先秦諸子百家與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芒,提出黨的創新理論以“兩個結合”為根本途徑,回答“古老民族怎樣走向復興”“大變局的世界怎樣找到出路”這一核心話題。“匯聚思想偉力的總源頭”部分,從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親密友誼、撰寫《共產黨宣言》與《資本論》巨著、創立“第一國際”等故事,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道義、實踐、創新的偉力。節目在用5個“新”概括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之“新”后,從世界、民生與未來三個維度,生動再現了譜寫現代化重慶篇章的生動實踐。概言之,綜述部分文本,展現出百年大黨的歷史邏輯根植于百年奮斗的恢宏畫卷,理論邏輯內化于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實踐邏輯體現于新時代重慶現代化篇章的生動實踐。
第七集《民生小事是政府的大事》通過主旨演講“淮海戰役是人民的勝利”切題,分別從我和我的鐵騎“兄弟”保平安、養胃養德長者食堂助養老、重慶背簍專線煙火氣暖人心等三個民生小事,映襯了“億萬人民的小事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大事”的宏大主題。以往碎片化的、相互游離的場域和片段式的“布幔”不再那么厚重,而通過“滿天星斗”的文本連接信源和信宿,連接社會與意識,連接媒體與受眾,亦連接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這里的文本不僅有多重意義,而且是對意義本身的穿越和超越,是意義的爆炸和發散,各種“先在”的經典論著與“同在”的時代話語在這里相互指涉與生發。
二、從“深入厚重”到“淺出靈動”,致力于以影像視覺的韻律營造理論傳播的活態場性

文本是話語的基礎,畫面是思想的呈現,聲畫同步構建了《思想的力量》豐厚的意象空間。《思想的力量》以電視訪談節目形態為主,錨定理論傳播節目的時、空、人、聲、畫等關鍵要素,以其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敘事場域,形成了從“深入厚重”到“淺出靈動”的雙輪牽引,在眾多同類型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宣傳黨的理論、闡釋方針政策、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理論傳播節目。
在“人”方面,由“主持人串線+專家點評+分享者呈現+觀眾互動”4個層面、上百人參與,形成比傳統理論節目更多維、更深入的敘事邏輯。節目主持人充分發揮作為牽引人和推薦人的橋梁作用;專家型的主講嘉賓通過主旨演講、觀點碰撞、理論型構、故事點評、答疑釋惑等方式,在學理化敘事與人格化敘事的雙重結合中,提升了整個節目的學理含量與傳播聲量,扮演著知識傳播者、思想引導者、案例分享者和互動交流者的重要角色;來自全國各地、各條戰線的中國式現代化創新實踐的分享者,現場的觀眾與網民,鏈接起整個敘事的完整邏輯,增強了節目的生動性,使節目更加貼近觀眾。

在“聲”方面,節目打通政治話語、學術話語、電視傳播話語、百姓話語與網絡話語壁壘,體現了“要讓馬克思講中國話,讓大專家講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讓根本方法變成管用辦法”的價值意蘊。在政治話語上,從黨的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中,選取與節目主題最緊密相關、最具原創性、最為群眾所熟知的標識性論斷,作為整個立論之基,成為貫穿整個節目的綱,在字幕板上,如敲黑板劃重點一般專門呈現;在學術話語上,追求源遠流長、體用貫通的學理追求,既連接歷史,觀照現實,展望未來,又立足重慶,站位全國,放眼全球,在古今中外的坐標系中錨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不論是“兩個結合”的根本途徑,“六個必須堅持”的精髓要義,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生成,都能感悟到體系化建構、學術化表達、學理化闡釋、電視化呈現的邏輯機理;在電視傳播話語上,既善于將深奧的理論“大部頭”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口袋書”,在深入淺出、融會貫通中,將理論“特高壓”輸變成“民用電”般的故事 ,又在聲形合一、聲畫同步中,合理運用 “深入淺出”“激烈亢奮 ”“渾厚深沉 ”等不同語言風格,把理論講得有血有肉、有笑有淚 ;在百姓話語與網絡話語的使用上,既有普通話的貫通,又有重慶方言的恰當使用,使理論呈現出濃郁的煙火氣息與百姓質感。
在“畫”方面,實現了視聽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創新。節目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配合燈光、音效等元素,打造出富有時代感、科技感和藝術感的演播效果。每集開篇通過提煉主題句和圖片、視頻資料展示,增強觀賞性和感染力。在鏡頭語言上,通過特寫鏡頭,展示嘉賓的表情細節,增強情感的有效傳遞;通過全景鏡頭,展現現場環境及整體氛圍;通過運動鏡頭,增加畫面的動感和節奏感,且鏡頭轉換合理流暢;在案例展示環節中,通過鏡頭的切換,將不同的場景和情節有機地連接起來,使故事更加連貫完整。在音樂設計上,以旋律激昂、富有感染力的基調為主,特別制作的原創音樂烘托了節目氛圍,增強了感染力。在后期制作的“變”與“不變”上,整體包裝色調一改以往大紅大金的套路,以藍金為主基調,更顯肅穆、大氣、高級。此外,為了讓相對生澀的理論與厚重的歷史更加鮮活靈動,節目還融入AIGC 技術,讓 AI 輔助生產短片、配音、音樂。同時,字幕的字體、顏色和排版都經過了精心設計,與節目畫面相得益彰,既不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又能夠起到很好的信息傳遞作用。
三、從“思想棱鏡”到“認知適切”,致力于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從“飛入尋常百姓家”到“更加深入人心”

《思想的力量》從多主體、多層面和多維度,解讀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偉力與實踐偉力。如同一個“思想棱鏡”,將光線分解成七彩光譜,讓黨的創新理論呈現出多彩的實踐樣態與豐富可能。同時,節目注重“認知適切”,根據觀眾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經典故事和身邊案例,將復雜的理論問題簡單化、具象化、生活化,讓觀眾在輕松暢快的氛圍中學習和領會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讓理論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同時,《思想的力量》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在于推動其“更加深入人心”。節目在重慶衛視播出、“學習強國”總平臺等轉載后,受到了廣大受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通過持續的傳播和深入的解讀,讓黨的創新理論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他們思考問題、觀察世界、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
總之,在《思想的力量》所呈現的文本建構、視聽表達 、演播場域中,我們見證了一場電視傳媒思想傳播的范式革命。這檔節目成功突破了傳統理論傳播節目的窠臼,在多個層面實現了新突破。它不再是對理論的簡單圖解,而是將其轉化為可觀、可感、可信的真知審美體驗;不再是“照著說”單向度式的知識灌輸,而是“心貼心”雙向奔赴式的思辨碰撞;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滿溫度的精神對話。這昭示著,真正的思想傳播應如江水般沉靜深邃的沉淀與回漩,又具奔涌向前的力量與勢能,真正在藝術與思想的傳媒共振中,把思想的“同心圓”繪得更大,把理論“引力波”傳播得更遠。
(重慶市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監測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