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重慶有15人入選。截至目前,重慶共有74人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據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指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責任,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經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的傳承人,他們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貢獻了力量。我國自2007年起開始認定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來,迄今已公布6批。
記者注意到,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在項目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非遺的十大類別,重慶入選的15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涵蓋南溪號子、梁平癩子鑼鼓、秀山民歌、銅梁龍舞、高臺獅舞、川劇、酉陽土家面具陽戲、四川竹琴、四川清音、四川評書、大足石雕、銅梁龍燈彩扎、榮昌陶器制作技藝、趙氏雷火炙、燕青門正骨療法等我市多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入選該名單的大足石雕傳承人劉能風在接受第1眼TV-華龍網記者采訪時直言,知道這個消息后,非常激動。他說,這是他45年付出努力的結果,今后他將認真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向更多的年輕人傳授這門技藝,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用好的非遺作品向世界講述大足石雕的故事。
據悉,大足石雕是大足區境內唐宋以來流傳至今的石雕藝術,起源于唐朝初期,與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相伴而生。2021年5月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作為大足石雕的傳承人,劉能風自1980年開始學習石雕技藝已從藝45年,他憑借精湛的石雕技藝先后榮獲“民間工藝美術家”“全國能工巧匠”“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重慶市十大杰出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2010年12月被認定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這次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重慶市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共15人)
序號 | 姓名 | 性別 | 民族 | 代表性 | 代表性項目名稱 | 代表性項目 |
1 | 馮廣香 | 女 | 土家族 | Ⅱ-25 | 南溪號子 | 重慶市黔江區 |
2 | 賀志燦 | 男 | 漢族 | Ⅱ-53 | 梁平癩子鑼鼓 | 重慶市梁平區 |
3 | 何建勛 | 男 | 土家族 | Ⅱ-84 | 秀山民歌 |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4 | 梁志春 | 男 | 漢族 | Ⅲ-4 | 龍舞(銅梁龍舞) | 重慶市銅梁區 |
5 | 毛云鋒 | 男 | 漢族 | Ⅲ-5 | 獅舞(高臺獅舞) |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
6 | 黃榮華 | 女 | 漢族 | Ⅳ-12 | 川劇 | 重慶市川劇院 |
7 | 陳永霞 | 男 | 土家族 | Ⅳ-157 | 陽戲(酉陽土家面具陽戲) |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8 | 潘光正 | 男 | 漢族 | Ⅴ-76 | 四川竹琴 | 重慶市三峽曲藝團 |
9 | 馬光華 | 女 | 漢族 | Ⅴ-77 | 四川清音 | 重慶市曲藝團 |
10 | 曾令弟 | 男 | 漢族 | Ⅴ-110 | 四川評書 | 重慶市曲藝團 |
11 | 劉能風 | 男 | 漢族 | Ⅶ-56 | 石雕(大足石雕) | 重慶市大足區 |
12 | 周合平 | 男 | 漢族 | Ⅶ-66 | 彩扎(銅梁龍燈彩扎) | 重慶市銅梁區 |
13 | 肖文桓 | 男 | 漢族 | Ⅷ-98 | 陶器燒制技藝(榮昌陶器制作技藝) | 重慶市榮昌區 |
14 | 趙時碧 | 女 | 漢族 | Ⅸ-5 | 針灸(趙氏雷火灸) | 重慶市渝中區 |
15 | 朱懷宇 | 男 | 漢族 | Ⅸ-6 | 中醫正骨療法(燕青門正骨療法) | 重慶市江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