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這么多年來,沒有對這么多人說過話。昨晚,對我說有接近2000人,都被嚇到了!連夜寫了兩頁講稿,哈哈!”3月22日上午,“陸海講讀堂”第四期主題講座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開講,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敬澤以幽默又不失風趣的開場白打開了話匣子,以“在AI時代,做一個理想讀者”為題,與現場近2000位讀者分享了在AI浪潮下如何保持閱讀本真,成為一名理想讀者。

據了解,“陸海講讀堂”由重慶市全民閱讀活動辦公室、重慶新華出版集團聯合策劃,旨在以高質量、高水平的講座為載體,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促進全民閱讀,助力書香重慶、文化強市建設。“陸海講讀堂”活動每月舉辦一次,陸續邀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圍繞自己的研究領域、圖書作品或閱讀經歷,為市民講述研究成果、分享人生感悟、介紹讀書方法。
本期講讀人李敬澤,1964年生于天津。自90年代以來,李敬澤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引領潮流的重要文學批評家,他是非虛構寫作的主要倡導者,在擔任人民文學編輯和主持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評獎期間,持續發現和支持了大批青年作家,對當代文學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著名文學評論家和作家,李敬澤著作頗多,如《空山橫》《青鳥故事集》《詠而歸》《跑步集》《上河記》《會飲記》《會議室與山丘》等,曾獲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眾多獎項。
讀過李敬澤的文章或者看過他的訪談,都會被他幽默犀利的語言,舉重若輕的智慧所觸動,他既能以學者般的嚴謹剖析問題,又能用小說家般的敏銳捕捉細節。他不僅是當代文學的重要推手,更是以深邃的思想、犀利見解和獨特個人魅力著稱的文化引領者。
在此次講座中,李敬澤分享道,讀書這件事,在于的是人,是我們自己,需要不斷磨煉心性,在閱讀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專注,更有耐心,在不斷淬煉中得到成長,對世界、對自己有新的看法。

李敬澤認為,都是讀書人,需要思考作為讀者,作為一個文學讀者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限的,我們的經歷,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年齡,我們的職業,我們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無處不活在有限之中。”
李敬澤說,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我們一方面有限,另外一方面我們又要努力地去克服有限,有的時候甚至是超越有限。所以正是人類通過閱讀的能力,通過想象的能力,通過傳承經驗,同時去思考人類生活、人類道德、人類情感的諸種可能性的能力,使得我們超越和克服有限性。
如今在AI、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高速發展的沖擊下,我們是否還需要閱讀?李敬澤談道,閱讀不是是否讀書的問題,而是在閱讀中獲得和生成基本的心智和能力,所以說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我堅信,不管時代怎么發展,不管技術有多么創新,我們永遠不會失去人之為人的根本條件,這個根本條件就存在傳承于閱讀的能力之中,這里包含的是一種對于經驗的學習,對于未來的想象,對于世間萬物的共情和同理的能力,把所有這些能力綜合起來,最后落實為文字,在文字中,在語言中。”
李敬澤說:“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自己變得寬闊,不僅超越自己的有限性,而且關鍵人在這種過程中,還獲得了創造世界,創造自己的能力。”
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要繼續做一個寫作者,在這個時代,我們也應該繼續沉著地做一個閱讀者。什么叫做理想讀者?李敬澤說,理想讀者源于最早的巫,也是最早追逐鹿的獵人,他們某種程度上就是最早的理想讀者。可以說,幾乎人類文明所有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最可靠的辦法是閱讀。在閱讀中,我們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寬闊的人,更年輕的人。

在講座期間,不少讀者向李敬澤進行了請教。其中一位讀者這樣問道:“AI時代的來臨,如何看待小說的情景和未來?AI時代的小說寫作,又會尋找怎么樣的新路徑?”
李敬澤說:“我不能想象一個作者能夠把自己的語言交給AI,反之,我更相信在未來會存在人機協作的作品,就是作者和AI嘗試相互協作來完成一件作品。但其關鍵還是在于人,AI能夠生成什么內容,關鍵取決于你的指令和提問的能力,倘若是一個毫無藝術感的人,沒有任何想法,和AI合作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對作者來講這是一個新事物,存在著挑戰,也需要去摸索。”

此外,此次講座還發布了“百本好書送你讀”第55期推薦書目(2025年3月),其中包括了作家李敬澤的演講集《空山橫》,中國小說學會年度長篇小說獎得主范遷的《驚鴻》,茅盾文學獎得主劉亮程《我把故鄉藏在身后》等10本書籍。
圖/重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