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虎做客“發現重慶”歷史文化大講堂 探秘湖廣填川歷史中的建筑文化基因
2025-03-24 19:00:36 來源:重慶文藝網

近日,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重慶市渝中區母城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中心承辦的“發現重慶”歷史文化大講堂2025第2講——《“湖廣填川”視野下的巴蜀地區傳統建筑》在枇杷山書院舉行,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館(重慶市沙坪壩博物館)副館長李盛虎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活動現場,李盛虎以建筑形制為切入點,系統闡釋了湖廣移民帶來的空間營造智慧。其展示的清代民居測繪圖顯示,典型移民建筑采用“前廳-堂屋-后廳”的遞進式格局,與“天地君親師”牌位的空間配置形成文化同構。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分享中披露的《四川通志》移民數據顯示,清康乾時期湖廣籍移民占四川總人口40%以上,麻城孝感鄉作為重要中轉站,現存238個姓氏族譜存錄,為尋根提供了重要文獻支撐。

在互動環節,聽眾的家族記憶為大講堂提供了鮮活注腳。有觀眾分享了祖輩口傳的“藏寶筑墻”防匪智慧,印證了客家建筑技藝的防御特性;湖南籍觀眾發現的民俗相似性,則揭示了文化基因的跨地域傳承。特別是一位年輕女性分享的“背金骨”故事,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其家族在交通閉塞的年代,恪守客家人“二次葬”習俗,歷經艱辛完成先人遺骨歸鄉,展現了中華文明慎終追遠的精神傳承。

這些散落民間的文化記憶,恰是解讀巴蜀建筑的重要鑰匙。當代人在鋼筋森林中尋找家族印記的過程,本質上是對文化根脈的自覺追尋。本次活動也進行了線上同步直播,反響強烈,得到眾多留言和互動。未來,主辦方也將持續開展此類文化溯源大講堂,助力公眾在建筑遺產中讀懂“我們從何處來”的歷史命題。
文圖/渝中區母城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