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贊話劇《誰在敲門》:用細膩筆觸描繪鄉土畫卷
2025-03-28 21:05:56 來源:重慶文藝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3月27日晚,話劇《誰在敲門》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開啟巡演,為四川的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心靈的戲劇盛宴。此前,該劇已在重慶成功首演,并引發熱議,被譽為“現代鄉土社會的精神史詩”。

圖片 1

3月28日上午,話劇《誰在敲門》專家研討會在四川省文聯舉行,來自文學界、戲劇界的專家與院團代表們齊聚一堂,圍繞話劇《誰在敲門》展開了深入探討。專家們普遍認為,《誰在敲門》是一部具有深刻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它以“真”為底色,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充滿煙火氣的鄉土畫卷,劇中人物鮮活生動,情節跌宕起伏,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圖片 2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原副秘書長毛時安談道,話劇《誰在敲門》具有創新性敘事和川東方言色彩,是兩地文藝院團精心推出的力作,該劇展現了普通人的內心沖突和掙扎,具有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色彩。他強調話劇需要多演,通過邊演邊聽意見,不斷改進,以呈現出更加精彩和完善的作品,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劇體驗。

圖片 3

一級導演查麗芳認為,話劇《誰在敲門》改編自小說,具有挑戰性,主創團隊在受限條件下創造出了有生命力的話劇。同時,她認為這部話劇整體有看點、嚼勁和挖掘空間,演員表現出色,導演功不可沒。她特別提到人性描寫的重要性,并對劇中部分情節印象深刻,值得一看,祝賀該劇出了很多好演員。

圖片 4

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丁鳴對話劇《誰在敲門》在成都巡演表示祝賀,并分享了感受。他說,這部話劇呈現出幾個特點:藝術形式成功轉化、忠于原著主題表達、真實反映川東地區生活時代特征、舞臺呈現趨向精美。他認為,該劇成功地將60多萬字的小說壓縮并搬上舞臺,跨越藝術形式語言,深刻描繪了時代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變化。“期望這部戲能走得更遠,有這么優秀的小說作為支撐,能夠成為兩地院團保留的經典劇目。”

“昨天看完這部戲的時候,有觀眾說演了三個小時,但整個觀劇過程完全沒有感覺到有這么長的時間。”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若鋒在分享時認為該劇舞臺表現完整,演員融入角色,讓人忘卻時間。

圖片 5

李若鋒贊賞該劇將63萬字小說巧妙改編為3小時舞臺劇,結構巧妙,詩意與寫實結合,讓人看了不顯疲憊。他認為,即使不懂中國文化的人也能通過人物關系感受到民族文化積累,導演讓角色自然流淌,不故意添加,使非四川人導演的作品仍具四川特色,展現出人物背后的時代變遷和文化積淀,令人敬佩。

分享會上,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教學督導委員會總督導蔡雅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副主編、《阿來研究》主編陳思廣,當代文壇雜志社執行主編(主持工作)趙雷,四川文學雜志社執行主編卓慧,知名影視編劇賴繼也相繼做了分享。

圖片 6

 

重慶市話劇院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張劍表示,自3月18日在重慶舉行話劇《誰在敲門》研討會后,再次在四川組織了一場研討會,各位專家集思廣益,對劇目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圖片 7

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羅鴻亮向毛時安老師不辭辛勞從上海來到四川參會,向省作協提供此次研討會環境表示感謝。他說,之所以選擇“如何實現文學成果轉化為戲劇影視作品”為研討主題,其意是促進戲劇與文學的深度融合,期待通過共同努力,為觀眾帶來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努力探索戲劇與文學的更多跨界融合的機會。

圖片 8

四川省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張穎在講話中指出,如何將63萬字文學作品濃縮于3小時話劇中,這非常考驗導演與創作班底的功力。他強調,文學被譽為藝術之母,文本轉化為其他藝術形式仍需努力。這次研討會深入探索文學作品在話劇上的轉化,并探索新時代文學作品的發展路徑。張穎希望此次研討所取得的成果,能夠更好地推動文學作品向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形式轉換。

圖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