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連日來,由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推出的群展《身份臨近:超現實劇場與自我倒影》、《鹽殿——在消逝與永恒之間重構文明肌理》黃靖博個展受到廣大藝術愛好者追捧,展覽以當代藝術的視角為觀眾呈現了豐富多元的藝術世界,展覽如同一面折射文明進程的棱鏡,為觀眾帶來了視覺與心靈雙重震撼的同時,更揭開了對藝術、文明與人性的一次深刻探討。

當下,“身份”問題已經無法避免,它一會在遙遠的地平線上閃現,一會又在我們身邊悄然隱匿。正如米蘭·昆德拉在他的中篇小說《身份》描述的那樣,“身份”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尋——它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奇異荒野,時而像荒草叢中蜿蜒的小徑,時而如同一面永遠無法清晰反射的鏡子。
在展覽《身份臨近:超現實劇場與自我倒影》中,青年藝術家們通過一系列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作品,構建了一個充滿奇幻與哲思的劇場空間。藝術家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將現實與虛幻、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微妙關系進行深刻剖析。

走在展廳中,觀眾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幻般的世界,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關于身份、自我認知與存在的奧秘。這些作品通過光影交錯、空間變換與材料的巧妙運用,營造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圍,讓人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不禁對自我和周圍的世界產生新的思考。

例如,青年藝術家朱小坤創作的“共生”系列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精準地捕捉到了當代人在多重身份中的生存狀態。畫面中糾纏的肢體、模糊的面容、交織的色彩,構成了一幅幅令人不安的身份圖景,折射出這個時代特有的精神困境。

與朱小坤不同的是, 作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崔明明時常對他者眼中的自我產生質疑。她的裝置作品《最終幻想》構建了一個關于身份、自由與存在的寓言。作品中的轎子既是物理空間的載體,也是精神困境的隱喻,折射出現代社會中女性身份的復雜處境。
與《身份臨近:超現實劇場與自我倒影》聚焦身份屬性不同的是,同期開幕的《鹽殿——在消逝與永恒之間重構文明肌理》展覽,則通過一系列與鹽相關的藝術作品,探討了文明的起源、發展與變遷。

鹽,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不僅承載著生活的必需,更見證了文明的興衰與更迭。展廳中,旅美青年建筑師、藝術家黃靖博試圖以極簡的形式構建一座充滿悖論的“神殿”:展廳中矗立的四根形似古希臘愛奧尼亞式的柱子由冰、不銹鋼、硅膠構成,柱頭以硅膠澆筑,柱身為包裹著不銹鋼結構的冰塊,地面的晶體結構以鹽(NaCl)堆砌而成,勾勒出簡潔而又神圣的四方空間。
黃靖博以鹽為媒介,通過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將鹽的自然屬性與人文內涵完美結合,展現出一個既古老又現代、既脆弱又堅韌的文明世界。在這里,觀眾可以感受到鹽的純凈與力量,也能體會到文明在消逝與永恒之間的微妙平衡。

在作品《鹽殿》中,黃靖博運用了哪些元素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嗎?據黃靖博介紹,有以生命之源水、生命的必需品鹽、象征工業時代的不銹鋼以及硅等元素作為創作素材,充分利用鹽的物理特性,如結晶、溶解、吸濕性等,使其成為具有動態變化、產生偶發效果的藝術媒介,在展館穹頂下冰及鹽的物理變化,造成“神殿”向“廢墟”轉化的過程。
黃靖博進一步解釋道,在“鹽殿”內,監控系統將實時記錄冰塊融化、鹽分溶解的過程以及觀眾的行為,比如,觀眾走動時帶動的氣流、呼吸、觸摸影響溫度所觸發的冰與鹽的形態變化,形成“人—鹽—環境”的閉環互動及視覺反饋,在溫濕度變化中不斷剝落重構,恰似數字時代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思考。

展覽開幕以來,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觀眾們在藝術作品的引領下,展開了一場關于藝術、文明與人性的深度對話。許多觀眾表示,兩場展覽讓他們對藝術與文明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展覽不僅展示了藝術家們的卓越才華與創造力,更讓大家在欣賞藝術的同時,對自我、文明與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悟。
據悉,群展《身份臨近:超現實劇場與自我倒影》將持續展出至4月30日,《鹽殿-在消逝與永恒之間重構文明肌理》黃靖博個展將持續展出至4月16日,市民朋友可以前往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