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王景行)你知道南岸區黃葛古道作為成渝古道重要支線,被稱為“重慶古代通南達海大道”嗎?九龍坡區白市驛作為成渝古驛道“五驛”之首,是明清時期西出重慶城的首座官方驛站嗎?
3月31日下午,由渝中區委宣傳部、渝中區文旅委主辦的“渝中講壇·渝州講席”第42期講座在渝州書房舉行。重慶市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地圖編制分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助理黃小龍以《華陽分巴蜀 古道連成渝——成渝古道地圖編制分享》為題,通過《成渝古道地圖冊(重慶段)》的編制成果,帶領聽眾穿越千年時光,解碼成渝古道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

黃小龍介紹,成渝古道是明清時期四川省境內連接重慶與成都的官馬大道(驛道),全長約510公里,重慶市境內約195公里,形成于明代,又稱“東路”“川東路”“東南路”,是四川境內連接盆地東西兩大都會重慶與成都的官馬大道。作為古代四川盆地東西交通的“大動脈”,這條全長千余里的官馬大道,跨越中梁山、縉云山等險峻山脈,串聯起重慶通遠門、佛圖關、二郎關、白市驛、來鳳驛等關鍵節點。

"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這句鐫刻在地方志中的古語,生動勾勒出成渝古道商旅輻輳、燈火映天的繁華勝景。
講座中,黃小龍以郭沫若《初出夔門》的細節描寫和民間掌故為例,還原了百年前古道的市井煙火:商賈絡繹的“老關口”如何成為成渝分界地標,青石板路上“背二哥”的號子聲曾怎樣回蕩山間,沿線古鎮如何因鹽茶貿易而興盛……他特別提到,成渝古道不僅是貨物通道,更是一條“文化走廊”,佛教造像、詩詞碑刻、會館建筑等遺存印證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懊恳欢螝埓娴墓诺?、每一處斑駁的遺跡,都是成渝雙城千年同頻共振的見證?!秉S小龍說。

如何讓湮沒于現代交通網中的成渝古道重煥生機?黃小龍分享了《成渝古道地圖冊》的編制歷程。團隊歷時多年,結合古籍方志、古舊地圖、游記文獻及實地踏勘,將散落的歷史碎片整合為系統化的視覺表達。地圖創新采用“古今疊加”手法:以現代測繪技術為基礎,融入傳統山水輿圖的寫意風格,突出古道線路的整體性。驛鋪、關隘、城池等符號設計分級呈現,輔以500余張實地照片與2萬字科普文字,構建出“可讀、可游、可感”的古道圖景。黃小龍特別提到:“石板路或許僅存百年,但線路承載的歷史記憶才是真正的文化基因?!?/p>
如今,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這條古道正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新角色煥發活力。黃小龍說:“保護古道遺存、挖掘歷史故事,是文旅融合的關鍵。我們希望通過地圖,讓公眾重新發現‘家門口’的老路,助力古道成為區域文旅新I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