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表達解構經典故事 實驗川劇《霸王別姬》首秀山城
2025-04-05 20:45:29 來源:重慶文藝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徐云卿)“楚歌血艷寄紅鳶,勝敗不過一棋盤……”4月5日下午,由重慶市川劇院打造的實驗川劇《新·霸王別姬》在重慶川劇藝術中心上演。這是該劇繼去年10月在中國香港首演之后,首次在家鄉(xiāng)重慶接受戲迷的“檢驗”。

“霸王別姬”這一脫胎于楚漢相爭之時霸王和虞姬末路訣別的經典故事,在戲曲舞臺上經久傳唱,其中以京劇最廣為人知。而當川劇高腔的蕩氣回腸遇上西楚霸王的末路悲歌,現代劇場的先鋒表達遇上傳統(tǒng)戲曲的寫意美學,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子弟兵,一哄而散;虞美人,舞劍訣別;烏騅馬,哀鳴投江;楚霸王,自刎謝幕……演出中,由青年演員趙幫杰飾演的西楚霸王身姿挺拔如松,氣勢雄渾似山,那極具穿透力的嗓音仿佛能瞬間將觀眾帶到那危機四伏的烏江之畔;“00后”川劇演員白孟迪飾演的虞姬,舉手投足間盡顯溫婉柔情,特別是舞劍自刎那一橋段,劍法剛柔并濟,身姿旋轉如蝶,細膩地詮釋出虞姬對霸王的深情以及在生死抉擇前的大義;而當青年演員楊鑫靈飾演的烏騅毅然決然別主投江之時,在場觀眾更是無不為之動容。

據悉,實驗川劇《新·霸王別姬》是2024年3月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帶隊赴中國香港參加“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2024”活動期間促成的合作項目,由市川劇院與香港團隊聯合創(chuàng)作。2024年4月開始,市川劇院青年創(chuàng)作團隊在借鑒香港西九文化區(qū)戲曲中心經驗的基礎上,歷時半年精心創(chuàng)排,推出小劇場川劇《新·霸王別姬》。

《新·霸王別姬》以川劇高腔為主體,采用高腔徒歌式演唱,使其更加符合英雄末路的悲壯決絕。并在保留傳統(tǒng)川劇精髓的同時,融入了現代的藝術元素和創(chuàng)新理念,故事中除了刻畫有血有肉的霸王與虞姬形象,亦加入同袍之情、主仆之義等內容,感情層次更加豐富。該劇還強化了川劇悲劇喜演的審美特征,在悲壯情節(jié)中加入丑角插科打諢,更加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小劇場演出,該劇角色設置高度精簡,全劇僅5位演員,分別擔當傳統(tǒng)戲曲中生旦凈末丑5大行當;舞臺上也只有七件道具,通過基礎道具的組合和變換,形成不同場景,這正是戲曲虛擬性和時空自由性的體現。

角色與道具設置雖然精簡,但是現代的燈光設計則巧妙地彌補了局限,不僅承擔起了劃分舞臺時空的重任,還極大地豐富了舞臺的表現力——當不同的燈光色彩將角色的影子投映在幕布上時,觀眾仿佛能透過影子觸摸到角色內心的情感波瀾。

“在進行《新·霸王別姬》的創(chuàng)作時,我始終堅持著’守正創(chuàng)新’這一理念。”《新·霸王別姬》編劇袁國虎分享道,“我之前就構想過從兩匹馬的角度寫一段霸王別姬的故事,恰好重慶市川劇院希望打造一部頗具現代意識、高度精簡的實驗川劇,我就把多年前的想法融入其中,將烏騅馬擬人化,賦予其臺詞和情感;同時,劇中設置了生旦凈末丑五個角色,大家對‘生旦凈丑’十分熟悉,但或許對‘末’有所不解,其實這一行當類似于說書人的形象,《新·霸王別姬》中的末角,就起到了串聯傳統(tǒng)與現代、將觀眾引入故事和拉出場景的作用。”

演出結束后,觀眾們反響熱烈。一位86歲的老戲迷激動地說道:“自從這部戲在香港演出后,我就一直期盼著能在重慶看到。今天看了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川劇的希望在青年!”一位來自江蘇徐州的20歲女生則表示:“我之前只在線上看過重慶市川劇院的直播演出,這次走進劇場,看到一個個鮮活的身影,當舞臺上的聲光電交織在一起的時候,那種幸福與激動是在手機上看錄像所不能比擬的。”

重慶市川劇院副院長徐超表示,《新·霸王別姬》是市川劇院的一次創(chuàng)新探索,從幕后創(chuàng)作到主演、樂隊,都充滿青春氣息。這部劇簡而精,能夠適應各種劇場,便于“走出去”,前往各地巡演,未來有望進一步推廣,讓更多人領略川劇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