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大水如何造就重慶?來聽渝州講席解析重慶地理文化
2025-04-23 18:09:28 來源:重慶文藝網(wǎng)

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訊(王景行)重慶,這座被大山大水環(huán)抱的城市,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地理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shù)人的目光。大山大水究竟如何造就重慶?地理的力量又是如何塑造這座城市的獨特面貌和文化底蘊的呢?

_MG_3685

4月23日下午,由渝中區(qū)委宣傳部、渝中區(qū)文旅委主辦的“渝中講壇?渝州講席”第43期活動在渝州書房舉行。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yīng)用中心地理文化所所長張海鵬以《重慶的地理文化》為主題,通過“空間敘事”與“文化解碼”的雙重視角,帶領(lǐng)聽眾穿越時空,深入剖析重慶這座山水之城的自然肌理與文化基因。

_MG_3695

講座伊始,張海鵬從重慶獨特的“山水格局”切入,結(jié)合地質(zhì)演化史,揭示了“平行嶺谷”地貌的成因。他介紹,重慶的地貌形成經(jīng)歷了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三大構(gòu)造運動的推擠與重塑,最終造就了川東平行嶺谷的奇觀。這些相互平行的條狀山脈與寬谷交織,不僅塑造了重慶“山城”的空間骨架,更影響了城市的交通網(wǎng)絡(luò)與聚落分布。張海鵬以地圖為媒介,展示了中梁山、縉云山等山脈如何框定城市邊界,而長江、嘉陵江的穿行又如何在峽谷間孕育出重慶母城的雛形。

在“自然資源”篇章中,張海鵬以“水”為線索,串聯(lián)起重慶的峽谷、暗河與溫泉。他列舉了瀝鼻峽、溫塘峽等長江支流峽谷的分布,并解讀了巖溶槽谷地貌對地下水資源的影響。此外,他特別提到重慶“向斜成山”的特殊構(gòu)造——母城渝中半島正是坐落在向斜山體之上,這種“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格局,造就了重慶層疊錯落的城市肌理與“名城危踞層巖上”的壯美意境。

微信圖片_20250423160039

從巴郡古城的漁鹽經(jīng)濟到明清“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張海鵬以地理為軸,梳理了重慶的歷史脈絡(luò)。他指出,地理屏障既保護了巴渝文化的獨特性,也催生了“忠勇尚武”的地域精神。抗戰(zhàn)時期“愈炸愈強”的英雄氣概,以及火鍋文化的興起,均與重慶依山傍水、氣候潮濕的地理環(huán)境密不可分。“火鍋不僅是飲食,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符號。”張海鵬表示。

講座尾聲,張海鵬總結(jié)道:“讀懂重慶,需從山水起筆,在歷史中落墨。這座城的每一道褶皺,都藏著自然的饋贈與先民的智慧。”

本次活動吸引了近百名市民參與。聽眾王女士表示:“講座讓我重新認識了家鄉(xiāng),原來腳下的土地竟承載著如此宏大的地球故事。”

據(jù)悉,“渝州講席”將持續(xù)推出系列文化活動,以多元視角解讀重慶的人文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