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黃靜)4月26日上午,來自西南大學、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第二師范大學等高校的60余名師生相聚于北碚縉云山下,展開一場以詩為橋的文化傳承盛宴——2025青春詩會。活動由西南大學張秋麗與侯宗平兩位老師主持。

活動伊始,西南大學董小玉教授以“詩是什么”為引,以徐志摩《想飛》中“制造翅膀”的比喻,闡釋詩歌作為“想象載體”的內涵。“詩是樹梢的鳥鳴,贊頌著綠芽的生長;是清晨的露珠,訴說著夏夜的清涼”,她以詩意的哲思,將詩歌升華為承載生命重量的精神圖騰。面對AI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她呼吁青年在算法與代碼的洪流中,“永遠保留凝望露珠的清晨”,在慢節奏中體悟生命的悸動,追尋靈魂覺醒的密鑰。“詩歌始終是可以隨身攜帶的故鄉。當AI能夠復刻詩句的韻律時,詩歌的真諦仍在于那顆具有人性的詩心。”
活動現場,四川外國語大學吳樾,西南大學李應杰、郭藝帆三位老師率先以《我們把春天吵醒了》點燃詩會熱情。他們以明快的語調展開一幅春意盎然、萬物萌發的壯闊圖景。重慶大學徐杉老師朗誦《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她以溫柔的聲線勾勒出“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春日浪漫。西南大學秦紅雨、毛春、黃建華、楊季鋼四位老師聯袂呈現的《老師對我說》,以極具創意的方式將學術思考化作詩的韻律,彰顯教育傳承的力量。研究生劉又靜、何艷、王碩、張靜康、叢宇闊、何雨軒、潘昱竹則以《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等詩句,鋪陳千年前的詩意畫卷,表達出對自然的哲思與共情。研究生吳寒、衛天海、吳佩霖、李晨雨、馬曼琳演繹的《致親愛的老師》,以真摯情感勾勒出教育的溫度。教師“如春天的微風,拂過心間便生萬點新綠”。博士生王鵬輝與研究生付麗峰演繹的原創朗誦《春天的詩行》,以“春芽”“夏熾”“秋實”“冬藏”四個篇章,將教育者的堅守與熱望凝練成一篇詩意的故事。袁騰宇表演的京劇《鎖麟囊》選段,將傳統戲曲的美學特質在春日詩會上綻放出新的光彩。
西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秦紅雨以“教師·書籍·春天”為關鍵詞,串聯起本場詩會“三重傳承”的重要意義。他談道:“教師是春日里的播散者,將文明的基因植入求知者的心田;書籍是時光的種子庫,存放著人類璀璨的思想火種;而春天帶給我們破土而出的勇氣,亦是文化生生不息的見證。”
活動尾聲,張秋麗帶領在場師生齊誦《讀書人是幸福人》,將詩會推向共振的高潮:“我常想讀書人是世間的幸福人,因為他除了擁有現實的世界之外,還擁有另一個更為浩瀚也更為豐富的世界”。
西南大學周安平教授在總結中以“詩會·閱讀·共享”為關鍵詞,勾勒出文化傳承的價值與意義。他指出,“詩會是‘以詩相會、以詩會友’的精神驛站,既是中國千年文脈的流動載體,亦是當代青年叩擊文化根脈的儀式場域。”談及“閱讀”,周安平以四月“中國閱讀月”“世界讀書日”為引,將書籍喻為“駛向精神深海的方舟”,他呼吁讓閱讀突破校園圍墻,讓傳統文化的雅韻浸潤田間地頭,讓經典書籍的哲思點亮市井煙火,使文字為舟楫,載著每個求索者駛向“認識你自己”的精神彼岸。最后,他寄語師生,以詩會為薪柴,以閱讀為火種,以共享為火炬,共同照亮這條“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傳承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