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巴渝文化,源遠流長。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城市氣質。第1眼TV-華龍網策劃推出《渝見文化三千年》主題宣傳,系統梳理巴渝文化的“家底”,觸摸博大精深的城市文脈,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
大足鯉魚燈舞,名聲在外。
2019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大足鯉魚燈舞盡顯風采。
今年6月19日,大足鯉魚燈將首次走出國門,前往新加坡展示。

鯉魚燈舞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受南宋時期寶頂山石刻的啟發,大足萬古鯉魚燈舞從最初朝拜寶頂香會提著的紗燈演變而來,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一盞鯉魚燈,在光影之中,浸潤著文化基因,承載著超越物質層面的民間藝術精華,正走向廣闊的未來。
鯉魚成文化價值的生動載體
鯉魚,一直被視為吉祥、富貴的象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與歌舞成詩,早在隋代就出現。比如,詩人薛道衡就曾作《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竟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
繼隋唐之后,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青玉案·元夕》,膾炙人口,流傳千古:“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將滿城燈火、魚燈歌舞的元宵之夜的盛況訴諸筆端,堪稱婉約詞的巔峰之作。
從《詩經·陳風·衡門》中的“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到北宋《太平御覽》中的“鯉魚躍龍門”,小小鯉魚被引入詩詞歌賦之中,成為文化價值的生動載體。
民間智慧到藝術價值的升華
自古以來,鯉魚燈舞就受到人們喜愛。
1957年,大足萬古鎮的周樹人等民間藝人,根據鯉魚在水中生活的習性,在以前鯉魚燈舞的基礎上,提煉出“鯉魚卷草”“覓食”“漂江”“沖灘”“打挺”等表演程式,組合成《鯉魚搶寶》表演套路,帶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榮獲二等獎。
從此,大足鯉魚燈舞聲名鵲起。

1998年,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萬古鯉魚燈舞參加了展演;
1999年,萬古鎮被重慶市命名為“鯉魚燈舞之鄉”;
2004年,何定模、孫中霞、周克均等鯉魚燈舞傳承人組成了萬古鯉魚燈民間藝術團;
2008年,文化部授予大足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上,扎著鯉魚燈的重慶彩車在天安門巡游;
萬古鯉魚燈舞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重慶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
2023年,萬古鯉魚燈舞入選“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
經過歲月的歷練,萬古鯉魚燈舞先后入編《重慶市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四川卷),完成了民間智慧到藝術價值的升華。
道具制作工藝在傳承中創新
今年68歲的何定模,是大足區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萬古鯉魚燈民間藝術團團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與鯉魚燈舞打了一輩子交道。
今年的央視春晚、元宵晚會,大足鯉魚燈舞登上了舞臺。何定模在臺前幕后制作鯉魚燈道具,給年輕的演員傳授表演技藝,忙得不亦樂乎。
何定模從小喜歡玩鯉魚燈。30多歲時,他師從民間藝術家孫明才,開始系統學習鯉魚燈舞的制作、表演技藝。

“最先的鯉魚燈外形像泥鰍,燈形如湯圓,不好看。”何定模說,孫明才生前是裁縫出身,就將鯉魚燈的外形進行改編,讓鯉魚燈的魚形栩栩如生,舞動起來很好看。
不過,傳統的鯉魚燈道具是用竹篾綁扎成骨架,以白綾或皮紙裱糊彩繪而成,存放不方便,而且還容易斷,舞動起來靈活度也比較差。
2014年,何定模將鯉魚燈道具的制作材料改良,用編織帶加鋼絲作為骨架,解決了鯉魚燈道具存放易斷、舞動不靈活等問題。
從此,大足的鯉魚燈在舞臺表演中動作輕盈、優美,深受觀眾喜愛,屢次登上大雅之堂。
萬古鎮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每逢春節,家家吃魚,寓意“年年有余”。
萬古鯉魚燈舞作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其價值不僅在于藝術形式的獨特性,更在于它承載的文化記憶與集體情感。
鯉魚燈舞以一條道具魚為主,由雙人舞動,少則兩條,多則數十條。不受場地條件的限制,田間、院壩、街頭都可作為定點或流動的表演場所,其表演形式在全國獨一無二。
鯉魚燈道具看似簡單,其實很復雜。
何定模說,因為是純手工制作,做好一個鯉魚燈道具,需要花費4天時間,有200多道工序。鯉魚燈道具越小越難做,不僅卡手,而且也不好糊布。
為了傳承鯉魚燈舞,何定模參加編寫《萬古鯉魚燈舞的彩扎工藝和表演技巧》,組建萬古鯉魚燈舞傳習所,牽頭成立萬古鯉魚燈舞公司,注冊“萬古鯉魚燈舞”商標,租賃場所帶徒授藝,常態化開展萬古鯉魚燈舞進校園活動。

何定模告訴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他經常到大足中學給國際班的學生傳授鯉魚燈舞,通過學校的平臺和渠道,將鯉魚燈舞的技藝在國際上傳播。
除此之外,何定模還帶領萬古鯉魚燈民間藝術團的成員,應邀到全國各地演出。藝術團演出人員總共有40多人,常態化演出有20多人。年齡最大的有70余歲,最小的有20歲。何定模的兒媳婦、孫女也在其中。
一眼千年,萬古相傳。
鯉魚燈舞的傳承有成熟的體系,也有固定的演出團隊。因此,萬古鎮積極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打造鯉魚燈舞的文化品牌。
鯉魚跳龍門。
在傳承和創新中,萬古鯉魚燈舞正在煥發活力,登上更廣闊的舞臺。
文/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李天春 肖順財 胡珂瑞
視頻來源:大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聯動單位:重慶市大足區美術館(重慶市大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