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從拒絕一雙象牙筷子開始,從舉報一條非法交易鏈接開始。司法是底線,而你我的選擇是希望。”5月22日,正值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重慶自然博物館聯合重慶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總隊、重慶市榮昌區公安局共同主辦的《司法守護·我們在行動——2025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展》在重慶自然博物館開幕,通過70余件罰沒標本、多起典型案例及趣味互動設計,系統展示中國司法實踐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創新路徑與顯著成效,向公眾呈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

據了解,本次展覽分為“司法護航·中國實踐”“以案為鑒·生態警示”“行動之約·人人可為”三個單元,現場陳列了70余件罰沒標本,種類涵蓋陸生、水生等多領域。其中,有非法收購來的1149克象牙制品及獅制品,這些曾在黑市交易的珍貴標本,如今成為破壞生物多樣性行為的直觀見證。還有來自海洋的硨磲、紅珊瑚標本,其精美的形態背后,是非法交易等行為對海洋生態造成的沉重創傷,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的嚴峻現實。

展覽精心挑選多起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全方位呈現。在陸生生物保護方面,1983年“中國盜獵大熊貓第一案”,詳細闡述了該案件如何推動相關立法完善,凸顯大熊貓保護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歷程中的標志性意義。水生生物治理案例中,全國首例海事法院提起的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非法買賣海龜案,被告人不僅被刑事追責,還面臨著312.36萬元的生態修復補償金,讓觀眾清晰了解到法律手段在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關鍵作用。

此外,在水生生物治理的另一個案例,全國首例非法捕撈販賣食用長江鱘重大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案,涉及非法捕獲、買賣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等行為,經鑒定對生態造成嚴重損害,被告需繳納賠償金用于生態修復。

值得一提的是,為增強公眾參與度與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知識的了解,此次展覽還設置了豐富的互動裝置。“翻一翻:法律紅綠燈”以趣味問答形式普及法律知識,拋出“小區撈蝌蚪是否違法?”“可以向長江放生礦泉水嗎?”等貼近生活的問題,激發觀眾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思考日常行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聯。“轉一轉:保護行動輪盤”則列舉拒絕野生動物制品消費、舉報非法交易等12項日常行動,觀眾轉動輪盤,便能獲取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建議,輕松將保護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市民可前往重慶自然博物館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