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何智亞
????在他心底始終有一隅抹不去的記憶,那是早已灰飛煙滅的望龍門某處青磚大院,一扇黑漆的木門,門外沿江老巷子、高高的石梯及深深的老宅院……不知何時,這處家的記憶有些模糊。驀然回首,他才發現,自己已找不到那回家的路。
????于是,為了那些已經消失,或者即將遠去的家園,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他開始用鏡頭鎖定重慶老城,老街、老宅子、老建筑、古鎮民居。他的足跡遍布巴渝山水,影像,把那些已經逝去的城與人,定格在影像中。整整20余個年頭,他行數萬公里路,拍攝照片數千張,并深入考證、撰寫研究文字80余萬,先后出版了7本圖文集和著作,全方位展現了重慶老城老街老巷老房子和鄉土民居,記錄解析巴渝傳統建筑風貌特色,尋找出遺失在雕梁殘垣里的文脈……
????他,就是重慶著名城市規劃建設和歷史文化專家,兼任著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CIOB)中國西部區主席、重慶市村鎮建設與發展研究會會長、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的何智亞。
????“保護老城歷史街區是我們對自己歷史的尊重”
????人們曾這樣說,“重慶每三個月就需更新一版地圖。”城市建設的突飛猛進,讓重慶城日新月異,以至于“老重慶”不識重慶城。伴隨著大刀闊斧的城市建設,老重慶城的歷史遺跡正在消失,傳統鄉土民居和村落也加速湮沒在城鎮化浪潮中。作為當年渝中區主管建設的地方官,何智亞既感到惋惜,又無可奈何。他說,老街老巷、歷史建筑、鄉土民居、傳統村落是鄉愁的寄托,盡可能留住它們,才留得住我們的鄉愁,留得住我們正在遠去的精神家園。
????多年來,何智亞對重慶的老街老巷老房子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感情。在城市化進程中,為拯救那些正遭受毀滅的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老街區、老建筑,他以保護文化遺產,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和諧發展為己任,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何智亞認為:“城市的發展是必然的,城市的改造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過程中,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未來應當和諧共生。歷史文化遺產應該擁有自己的尊嚴,保護老城歷史街區是我們對自己歷史的尊重?!?/p>
????正是有了這份憂思和擔當,從20世紀90年代起,參與拆遷建設工作的何智亞,開始堅持利用工作之余,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傳統老街老建筑的風貌,將那些彌足珍貴的城市遺產記錄保存下來。從此,無論春夏秋冬,他都奔波穿行于重慶的街頭巷尾之間,將那些即將逝去不可再生的城市傳承、歷史文脈定格傳承,為一座城市曾經有過的文明留下記憶。
????“鄉土民居是我們的一筆寶貴遺產,是留住鄉愁的根基”
????如果說《重慶老城》是何智亞對重慶母城及主城地域歷史遺存的救贖和祭奠,那么,14年前在田野考察時的一次意外發現,讓他把鏡頭和筆觸開始伸向了廣大鄉村的民居建筑。2000年5月的一天,何智亞在江津雙鳳鄉山區看到一座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的莊園——王家宅,他被深深震撼,他沒有想到在偏僻的深山老林中,居然還有如此氣勢恢宏、規模巨大、建造一流的鄉土民居。
????于是,他開始將考察探索的足跡延伸到重慶廣袤的鄉間田野,當他躑躅于幽深的院落之間,揣摩那些浩如云煙的家族往事、悲歡離合的家族命運時,他發現一部鄉土民居的歷史,就是一部巴渝先民艱難跋涉的創業史,也是一部演繹社會變更跌宕的編年史。千百年來,正是它們頑強地以其震撼人們心靈的建筑形態和極富想象力的審美情趣,彰顯著先祖們創造的傳統文化和燦爛歷史,它們是延續城鄉歷史文脈、展現巴渝地域特色的根,是我們共有的歷史財富和精神家園。
????何智亞不僅是鄉土民居的記錄者,更是踐行者。隨著考察的深入,何智亞發現,歷史留下的足跡已漸行漸遠。“每次我找基層文管所提供一些建筑的人文資料時,往往只有只言片語,文字也只有幾百字甚至更少。要了解更多的,他們往往手一攤說沒有了;當我詢問有沒有知情人士或者老宅院的后人,他們一般都會說根本找不到,即使有后人,采訪后也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字資料?!庇谑牵沃莵喐械搅送炀葰v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認為,一位了解歷史的老人去世,就是一段歷史的消亡,再過幾年,當知情的老人們全部過世后,將很難再找到建筑的人文記憶。于是,他除了把一些典型的鄉土民居用鏡頭凝固下來之外,開始通過查找家譜、史志,與當地村民、老人交談,掌握第一手歷史和口述資料。
????何智亞開始挖掘那些古莊園、老宅院背后的人和事。通過他堅持不懈地對知情老人口述歷史的采訪搶救,使冰冷的建筑重新有了溫度和生命。2009年8月何智亞考察了萬州分水鎮譚家樓子,經多方輾轉聯系,他終于在2013年11月11日與遠在四川廣漢的譚家后人周玉茹聯系上。又如涪陵區義和鎮的劉作勤莊園(又稱劉家大院),“我兩次到劉家大院,從村民口中了解到劉家有兩個知情的后人,一個叫劉庶凝,一個叫劉從矩。劉庶凝遠在美國,劉從矩曾在長壽縣任縣政協副主席,但早已退休。經多方打探,終于找到現居渝北魯能新城的劉從矩,上門拜訪,才獲得了劉家一些珍貴的史料。”經3年多鄉村考察之后,何智亞擇取幾十個兼具建筑美學、歷史和文物價值的鄉土建筑案例,包括莊園大院、宗族祠堂、碉樓三類,構成最新的《重慶民居》專著。何智亞認為,相比于城市的高樓大廈,鄉土民居有著更為厚重的歷史積淀,傳承著更為深沉的文化信息。
????何智亞說,城市的存在以鄉村為基礎,鄉村是城市的源頭活水,村落和民居是組成鄉村的基本單元。鄉土民居是我們的一筆寶貴遺產,是留住鄉愁的根基。政府相關部門應對它們加大保護、維護和傳承力度,以盡可能留下歷史文化的記憶。
????“對有歷史人文價值的傳統街區不搞大拆大建”
????隨著渝中區城市面貌的改變,不少歷史文物、抗戰遺址正日漸消逝。對此,何智亞深有感觸,他說:“作為重慶城市的名片,渝中區集中凸現了重慶的歷史文化沉淀,是重慶歷史文化遺產的富集區,是具有三千年輝煌歷史的文化名城的發祥地,是重慶永遠的母城?!?/p>
????1986年從工廠調入渝中區工作,何智亞這個在渝中區望龍門、來龍巷長大的老重慶人,從此與渝中區結下不解之緣。由他主持的重點工程,不論是解放碑步行街還是朝天門廣場,以及湖廣會館、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每一個項目建成后均成為重慶這座城市新時期的地標性建筑。
????曾在來龍巷住過的何智亞,小時因為家里貧窮,買不起鬧鐘,他經常從家里跑出去看解放碑大鐘上的時間。30多年后,重慶市第一條步行街解放碑步行街工程開工,當年那個看鐘的小男孩,成了負責現場工程的常務副指揮長。回想起解放碑由舊城變為大都市的進程,何智亞記憶猶新。他表示,直轄之初,百廢待興,政府財力緊張。如今,解放碑步行街是全國特大城市中的首條步行街,先于北京的王府井商業街和上海的南京路,是重慶人第一個“城市客廳”。
????何智亞坦言,當初自己拍攝記錄老建筑,只為了留下一些記憶。但隨著城市的發展變化,人們開始懷念逐漸逝去的老城記憶,這些記錄的價值便凸顯出來。何智亞認為,“無論怎樣發展開發,渝中區作為重慶市的母城、渝中區的人文歷史是永遠替代不了的。”因此,他認為應加強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建設,他建議城市改造應該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對有歷史人文價值的傳統街區不搞大拆大建,善待老建筑,注重保護、修繕、使其盡可能延年益壽。
????“工業文化遺存應當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已退休的何智亞,心里還揣著一個讓他牽腸掛肚的事,那就是他退休前就提出并極力推進的構建重慶工業博物館,他的設想是利用重鋼環保搬遷后的部分工廠原址來規劃建設。何智亞說,有著近120年歷史的重慶鋼鐵公司是重慶和中國工業發展的典型和縮影。重鋼前身是1890年9月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1938年,為保存我國僅有的民族基礎工業,國民政府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上海煉鋼廠的主要設備拆卸,遷至重慶大渡口,設立了軍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廠,恢復了戰時軍事工業生產能力,為堅持抗戰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何智亞指出,重慶是一座有著豐厚工業文明歷史積淀的名城,自1891年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森昌泰火柴廠誕生以來,在100多年工業化建設中,重慶工業經歷了開埠時期的發展、抗戰時期的中興、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奠基和三線建設時期的重點發展,從而使重慶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因此,工業文化遺存應當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應當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構建重慶工業博物館,就顯得意義重大。”何智亞說。
????為了吸取發達國家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理念和方式,并說服有關領導和同事重視重慶工業遺址的保護利用,何智亞考察的足跡涉及英國、德國、丹麥、捷克、匈牙利等國和國內大城市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
????通過專題考察,何智亞認為,西方國家在工業文化遺產傳承和利用方面有幾點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在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中學習借鑒:一是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急于變現,倉促開發。英國許多城市至今仍遺存有大量老工業建筑遺址和設施,許多廠房一擱十幾年,幾十年仍然沒有被拆除;二是將工業建筑遺產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文物。國外有的工業建筑遺址經改造開發后,成為了標志性的城市名片。三是國家鼓勵企業、民間保護組織、各類基金會、信托公司、福利彩票參與工業建筑遺址開發項目。
????在他的構想中,未來的重慶工業博物館將重點展示重慶開埠時期、民國時期、抗戰時期、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三線建設時期5個階段的發展經歷。建造的方式是讓老建筑和新建筑融合在一起。經過何智亞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爭取,如今,有關項目已得到業主單位和市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市政府也正式批準建設重慶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并即將啟動相關項目,何智亞表示,他仍然會繼續跟進和關注此項目。
????(本版圖片均由何智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