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7月11日21時56分訊(記者 吳思佳)舉辦一場用自己親手制作的三圓琴演奏的音樂會,身患骨癌中晚期的“木匠教授”何夕瑞終于實現了心愿。今(11日)晚,何夕瑞制琴五十周年專場演奏會在重慶愛樂工廠音樂廳奏響。
????身患癌癥 終圓開一場音樂會的夢
????今年,何夕瑞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委員會與《中國民樂》雜志聯合評為2017年中國民族樂器十大改革家。但不久,一個噩耗傳來,何夕瑞被查出身患骨癌,已至中晚期。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坦然接受。但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希望舉辦一場用自己制作的提琴演奏的音樂會。
????經過精心籌備,當晚的演奏會上,重慶愛樂樂團的成員們用何夕瑞親手制作的提琴進行獨奏或合奏,《騎士舞曲》《間奏曲》《思念》《悲歌》等8首經典曲目輪番演奏,贏得了在場觀眾陣陣掌聲。
????作為壓軸節目,小提琴家廖昊月用一把“何氏三圓琴”獨奏了《e小調協奏曲》第一樂章。曲目還未演奏,觀眾席就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該曲高亢激昂,讓觀眾猶如在明媚的陽光下,徜徉在蔚藍的海洋里。演奏會結束后,廖昊月加演了一曲《沉思曲》,表達對何夕瑞的敬意。
????演奏現場,重慶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楊礦說:“這是一場特殊的音樂會,何夕瑞50多年來專心制琴,燃燒自己,照亮藝術,填補了中國民族樂器無低音的空白。由于何夕瑞身患重癥,不能來現場與大家分享他的樂器帶來的快樂。”楊礦對到場的觀眾表示謝意,希望大家能通過聆聽音樂的形式,表達對一個藝術家的敬意。
????潛心鉆研 制造出“中國元素”提琴
????何夕瑞12歲輟學,跟著一個鄉下木匠學手藝,出師后在一個廠里制作模具。常年的木工活兒雖然辛苦,但也練就了何夕瑞的一雙巧手。
????上世紀60年代,樂器成了緊俏商品,何夕瑞開始琢磨動手做琴。他將人生的第一把小提琴做出來,跑到四川音樂學院找教授點評。老教授嘗試拉了幾首曲子后,又拿出一把制作精良的歐洲小提琴。“相比之下,我自制的小提琴差遠了。”何夕瑞頗受打擊,他還記得當時老教授說:“你這個琴不叫提琴,叫板胡。”
????于是,他開始自學木材學、地質地貌學、氣象學、人文學等學科,從基礎學科入手,開始研究小提琴制作。同時,他還自學樂理、樂器知識。
????2003年,何夕瑞制作出了能完美展現高中低音的自制小提琴,他將它命名為“何氏三圓琴”。該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琴身由上大下小三個圓弧構成,故名“三圓琴”。“何氏三圓琴”木材選用中國泡桐樹,琴頭做成“如意”的造型。此外,其側板一邊厚一邊薄,將高音做薄、低音做厚,讓高音更集中,同時增大了低音共鳴,讓高音清澈透明、低音渾厚有力。同年,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聘請已躋身中國著名制琴師之列的他為提琴制作專業教授。
????2007年,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師克萊默來華,在試用了何夕瑞的三圓琴之后說:“沒想到中國還有這么好的提琴,我很喜歡這種有東方色彩線條的造型。”他甚至把“何氏三圓琴”稱作“東方維納斯”。如今,“何氏三圓琴”已越來越受到音樂界人士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