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文博會以“交流·交易·交融”為主題,有來自云南、西藏、廣東等25個省區市和香港、臺灣地區,我市渝中、江北、渝北等23個區縣的1000余家客商,以及5個國家駐渝(蓉)領事館參展。4個國家的民間文化團體也在文博會上一展風采。展會共設5個主題展館,展覽面積近6萬平方米,比去年擴展了1萬平方米,以融合創新的形式,全面展示文化產業成果。
科技與智能結合
今年N1館為文化成果館,主要展示重慶大型文化單位成果、互聯網及非遺文化等。記者留意到,今年參展的區縣,除了攜大量的文創精品之外,在展館的設計上也是腦洞大開,特色鮮明個性十足,多個展館各項高新科技和創新元素迎面而來,讓市民直呼過癮。
前不久的智博會上,一大波“黑科技”的亮相,吸引了超過50萬人次的觀眾觀展。本屆文博會中,也有很多讓人驚奇的“高精尖”技術亮相了文博會。以渝中展館為例,出展的“飛躍解放碑VR”互動體驗項目在展會期間非常火爆,記者數次路過展館前,都能看到排著長隊等待體驗的市民。
“生活中經常聽說‘VR’,只是從來沒有體驗過。今天坐了一把‘飛躍解放碑’,過程中竟然也感受到了過山車的失重感,我覺得,科技改變了生活。”在文博會開幕當天體驗過該項目的張女士興奮地告訴記者,她戴上VR眼鏡后,瞬間就感覺翱翔在解放碑上空,自由穿梭在高聳入云的樓宇中。“這種感覺很奇妙,讓人有些恍惚。”
而在紅巖聯線展館,VR、AR、全息體驗、虛擬漫游、互動觸摸體驗……多個項目讓紅巖文化與科技融合,為現場觀眾帶來非凡體驗。9日,文博會已進入“收官”階段。可是記者當天上午在紅巖聯線展臺看到,游覽市民仍然絡繹不絕。
看、品、購紅巖文創產品,觸摸“玩轉”珍貴文物 ,乘一回民國吉普車,在紅巖聯線精心打造的沉浸式VR場景里,體驗一把渣滓洞越獄的驚險……“數字博物館”建設成果首次集體亮相文博會,讓市民真切體驗到“動起來的紅巖文物”、“飛起來的紅巖景區”和“活起來的紅巖展覽”。來自江北區的張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到渣滓洞、白公館、紅巖村等景點參觀過很多次,但以高科技方式看這些景點,還是第一次,感受更真切,更炫酷,有“穿越”之感。
指紋解鎖、密碼解鎖,門一打開,紅外線檢測儀就能識別到家里有人,于是自動打開玄關、廊燈、窗簾。當人移動到客廳、臥室時,各個位置的燈會相繼亮起……這些在電影里出現的情節,現實生活中也能實現。在N6的家居文化館中,重慶家適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智能家居方案,讓你能夠用手機就控制幾乎所有家居設備。
傳承與創新并舉
文化之重要,不僅在于文化強大的內生動力,更在于對科技、金融、旅游、制造業等其他產業的滲透和融合。文化產品是精神產品,不僅要為文化消費者提供資訊,還要滿足人們的娛樂需要和審美需要,突出文化產品的內容創意和價值引領。
非遺“活”起來,才更有生命力。可如何“活”,是個技術活。本屆文博會,在重慶本土文創品牌“阿僅”的展位上,設計師何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夔梳,經過設計之后,價格可以翻數倍并且不愁銷路。比如,展出的一對夔梳,可以拼湊成蝴蝶形狀,其用途是情侶對梳,不禁讓人聯想到“梁祝化蝶”的故事。何洋解釋,傳承人手藝精湛,但他們的審美可能已經與時代脫節,他們要做的事就是通過設計讓手工產品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定位。
在N3工藝美術館,“集結”了來自全國的工藝美術精品,其中不乏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經典作品,多元的審美、精湛的技術,讓重慶市民大開眼界。重慶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兼重慶山神漆器創始人蔡澤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文博會為工藝美術品提供了展示的機會,是成本最低的推介方式。他表示,工藝美術品也要接受市場的檢驗,作者在文博會上可以真實地聽到消費者的評價,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這對工藝美術品的發展至關重要。
同時,在文博會期間,30多家重慶網紅品牌進駐現場,它們全部與重慶本地文化息息相關,覆蓋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們依托熱門景點、重慶特色,將文化創作收納其中,讓觀眾能夠親身接觸到在重慶文化里扎根發芽的文創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