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9月26日7時30訊(記者 張義)25日下午,重慶市振興傳統工藝研討會在奉節召開。傳統工藝從業者、專家、學者圍繞推動傳統工藝振興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流。
據了解,目前重慶已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4項,市級非遺項目511項,建成1個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8個非遺項目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命名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87個、109個市級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建成3個非遺特色小鎮,非遺帶動就業人數超過50萬,全市的非遺保護事業與非遺產業正逐步呈現“兩促進、雙豐收”的喜人局面。
傳統工藝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作支撐,是非遺中最能覆蓋千家萬戶、帶動就業、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保護理念的項目。2018首屆重慶“夔州工匠杯”中國傳統工藝展覽會,推出一百項傳統工藝,讓大家在欣賞、選購傳統工藝精品力作、參與互動體驗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
“作為企業自身,我們要不斷創新,讓傳統工藝走進大眾生活。同時,我們也希望各位專家、教授可以多提寶貴意見,多多指導。”來自墊江縣的一參展商家說道。潼南區從事石刻的一位商家也有同樣的困惑,“我們目前存在的問題也是最缺乏技術指導,現在還處于自己摸索階段,希望多一些機會可以參加相關的培訓、學習,交流更多經驗。”會上,參展商家代表、區縣文化管理部門代表等結合自己當地的傳統工藝經驗、項目情況和今后打算發言。
聽取發言后,與會專家孫闖、柳孔文、潘啟慧、張壓西、蒲江也依次對傳統工藝振興、非遺產品傳承與開發進行了交流發言。專家們一致認為,振興重慶傳統工藝行業,要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點和民族傳統,保護文化多樣性,弘揚傳統工藝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價值,發掘我市傳統工藝蘊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提升設計制作水平和產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需要。
奉節縣政協副主席周太平,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院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劉德奉參加研討會。重慶市文化委非遺處處長王發榮主持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