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10月11日10時45分訊(記者 陳發源)近年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致力于鄉村振興工作,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充分發掘深度貧困鄉(鎮)特色文化資源,通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揮文化扶貧優勢,與鄉村旅游扶貧、中小學生素質課堂教育、文化遺產研學實踐等方面深度融合,增強深度貧困鄉(鎮)文化自信。
頂寨建筑基址及道路遺跡。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高度自覺 責任擔當
2017年9月,重慶市文物局向市內具有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資質的單位發出參加深度貧困鄉鎮文化脫貧攻堅公益活動的倡議。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本著高度文化自覺的責任擔當,積極響應號召。12月7日,重慶市文物局召開深度貧困鄉鎮文化脫貧攻堅重點文物保護項目規劃設計編制工作任務專題會,交辦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巫溪縣頂寨遺址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規劃、劉明楚莊園修繕設計方案以及酉陽縣何土司城遺址保護與展示利用規劃編制等三處文物保護單位規劃設計編制任務。會后,該院積極籌備,迅速組建專業隊伍奔赴三地開展田野調查、測繪、航拍以部分區域試掘工作。
頂寨調查、試掘工作。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時值深冬,大雪封山,寒風凜冽,道路險絕,食宿不便,供給困難。工作隊克服艱苦的工作條件,發揮吃苦耐勞,團結一致,圓滿完成三處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劃設計編制任務。
何土司城遺址布設探溝試掘。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頂寨遺址位于巫溪縣天元鄉象坪村,為當地著名鄉紳劉明楚建于清代嘉慶年間,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不僅分析和評估了頂寨遺址本體及環境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規劃策略和措施,指導當地相關部門保護和展示利用工作;劉明楚莊園位于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為劉明楚所建,在當地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該院對劉明楚莊園文物本體進行了詳細勘察,厘清了本體范圍和病害情況,使莊園真實歷史遺存得到保護,對莊園空間環境進行優化整治,使得莊園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發揮出其應有的社會效益;何土司城遺址位于酉陽縣車田村黃壩村,是酉陽境內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土司遺址之一,該院對其進行了田野調查和局部清理,厘清了遺址的分布范圍、功能布局和文物本體現狀,為下一步的保護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明楚莊園附屬建筑-染坊正立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我從小也在農村長大,能夠用到自己的專業致力于鄉村振興工作,想到自己的努力也許會為鄉村今后的生活帶來更好的改變,讓我自己深深地感到驕傲和自豪。”參與此次工作的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慧這樣說到。
天元鄉群眾參觀文化遺產成果展覽。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天元鄉位于重慶市巫溪縣大寧河上游西溪河畔,面積213平方公里,轄9個自然村,有2226戶、8883人,是巫溪縣貧困程度最深的鄉鎮之一。全鄉人民以開發扶貧為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集鎮建設為龍頭,牽動各村亮點建設,努力將天元鄉建設成為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生態明珠鄉。
天元鄉群眾參加文化遺產有獎知識問答。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2018年9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巫溪博物館發起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結對子,種文化”精準幫扶活動,走進了巫溪縣天元鄉,面向當地群眾開展了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文化遺產知識有獎問答等活動,助力當地美麗鄉村建設。
活動期間,山雨不歇,但天元鄉群眾參與積極性高漲。大家或矗立在展覽前,仔細觀看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幅圖片,贊嘆家鄉歷史文化的厚重;圍著到場的專家熱烈地進行著交流,并提出很多文物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期待著專家的解答。大家在歡樂的氛圍中學習到了現實生活中的文物保護故事,對文化遺產保護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有了深入直觀的了解。參與有獎競答的群眾還得到了答題正確的小小獎勵,歡笑聲此起彼伏。
專家為天元鄉群眾講解文物知識。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我一直都對文物充滿著興趣,可惜一直沒有機會走到縣城的博物館好好看看,感謝這次活動把‘文物’送到鄉下,讓我們可以不出家門就了解到巫溪的文物,也感謝你們在天元鄉的工作,讓我們知道頂寨和劉明楚莊園保護的重要性,知道文物就在我們身邊。”當地村民姚彬萬分激動,這是第一次了解到巫溪文物成果。
天元鄉群眾參加文化遺產有獎知識問答。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此次活動得到了天元鄉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人員為了活動的順利開展,克服道路阻斷,交通不便的困難,幾進幾出天元鄉,深入基層,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助理林必忠研究員表示該系列活動還將繼續在貧困鄉鎮推進,全力滿足貧困鄉鎮人民對于文化牙祭的需求,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增強文化遺產造血功能。
拓片課堂。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關愛貧困學生,走進高樓小學
高樓小學位于巫溪縣天元鄉象坪村,地處偏遠,是一個寄宿制小學,在校學生243人。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積累了公眾考古活動走進學校的豐富經驗,并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為這些身處大山之中的孩子們帶去了一堂難忘的課堂。
“同學們,請大家歡迎來自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老師們,他們今天將為我們帶來一堂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古代的復印件‘拓片’。”高樓小學教導大隊茍文玲老師對孩子們熱情地介紹著。
與學生互動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孩子們好奇地低著頭看著那些奇奇怪怪的工具——漢磚模板、拓包、拓板、打刷、鬃刷、宣紙等,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這門傳統手藝。
完成拓片作品。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孩子們認真地聽著關于拓片PPT的基礎講解,等到動手體驗環節終于到來的時候,他們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裁紙、上紙、上墨、揭紙等步驟。課堂的時光過得飛快,一張張漂亮的拓片做成了,一個個笑容綻放在孩子們的臉上。文化遺產帶去的不僅是歡樂,更重要的是給這些難有機會接觸文化遺產保護的孩子們埋下了興趣的種子。也許今后,他們之中也有人投身到祖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來。
合影留念。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華龍網 發
活動結束的時候,孩子們圍著工作人員要求合影,工作人員向學校贈送了一千冊重慶圖書館館藏少兒圖書,并為每個孩子贈送了一件文化衫作為紀念。孩子們依依不舍地道別著,毫無疑問,他們度過了學生生涯中最為難忘的一天。高樓小學校長田火平說,“這樣的活動不僅深受貧困學生的歡迎,對于他們具有特殊的意義,希望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能夠持續地開展這樣的活動,將文化遺產知識帶進更多的貧困鄉鎮,與鄉村教育、研學教育深度結合,種下文化種子,在不久的將來開出希望之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