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10月21日18時30分訊(記者 劉思然)17日,2018渝魯共建彭水自治縣非遺傳承人群培訓開班暨蘇州工藝美術學院駐“彭水苗繡”傳統工藝工作站授牌儀式在彭水自治縣苗繡非遺館舉行。
市文化委副巡視員易念才、彭水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譚毅力、市文化委非遺處處長王發榮、山東省文化廳財務處副處長董桂林、蘇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刺繡教研室主任馮雨以及重慶市文化研究院、彭水自治縣文化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和來自彭水自治縣各鄉鎮的60余名建卡貧困戶和刺繡傳承人參加儀式。
儀式上,重慶市文化委、山東省文化廳和蘇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分別并被授予彭水苗繡非遺館“山東省重慶市共建非遺扶貧工坊”、“蘇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駐彭水傳統工藝工作站”和“重慶市非遺扶貧就業工作坊”牌匾,彭水縣文化委與重慶市榮玉苗家刺繡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簽署了渝魯共建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協議。
“舉辦彭水苗繡培訓班,考慮了項目自身文化藝術價值、保護傳承狀況,和兼顧農工、適合家庭生產等多種優勢,是實施魯渝文化扶貧協作重要項目?!币啄畈胖赋?,希望學員們掌握過硬本領,并帶動更多群眾發展。
之后,譚毅力介紹彭水非遺保護工作情況,對彭水苗繡工作站的發展與建設作出了期望與規劃。王發榮對培訓學員提出珍惜機會、認真學習、遵守紀律三點具體要求。馮雨談到用心靈去刺繡,用一生來守護,傳承在身邊,保護在車間等觀念,給傳承人群很大啟發。
此次活動,旨在加大貧困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力度,弘揚非遺技藝,助力鄉村振興。針對傳統工藝品與現代生活脫節、從業者無以為繼的問題,在尊重傳統基礎上,讓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讓傳統工藝在當代生活得到新的廣泛應用。
讓傳統工藝獲得新生
彭水苗繡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工作基本路徑定為“研究+培訓+設計+N”,即文化部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框架下支持工作站開展整建制培訓,培訓以“知情、知藝、知辨”為教學目標,讓傳承人和手工藝者加深對自身技藝的理解、拓寬知識領域、掌握靈活創作的方法。
“以前只知道這樣做,現在發現還可以做得更好,以前只知道可以做這個,現在發現還可以做更多。”這是很多第一次走出家門參加培訓的手工藝人的心聲。彭水苗繡傳統工藝工作站繡娘與設計師合作,將傳統苗繡圖案運用到筆記本、耳機、包飾等生活用品上,產品深受歡迎。
傳承人李紹玉曾到北京服裝學院研習,“我不但看到了從沒見過的色線,還學會了更實用的輔助技藝。”她很自豪地看著自家的花長在了城里人的衣服上,苗家的蝴蝶飛進了商場和秀場。
截至目前,在彭水苗繡在設計師和手工藝者合作中,共研發出100余種走進現代生活的實用產品,推動了傳統工藝發展。
以點帶面 助力扶貧 筑建振興傳統工藝平臺
彭水苗繡傳統工藝工作站建立后,將培養出一批帶頭人,以點帶面,帶動傳承人群和貧困戶就業。彭水非遺苗繡館接到訂單后,通過組織繡娘一起工作,實現產值,增加傳承人群經濟收入。
同時,彭水苗繡宣傳將以新設計、新產品理念,讓非遺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理念最直觀呈現在公眾面前,產品走入市場,手工藝者成為直接受益人。用苗繡精美的作品向人們解讀一個理念:非遺即生活,非遺是以更美、更精致的方式生活。
傳統工藝工作站是一個匯聚力量的平臺。每一個工作站,都是建站單位與地方政府、文化部門合作基本單元,在這個平臺上,各方又吸引更多資源參與其中,取長補短,互利互惠,為工作站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