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10月26日21時10分訊(記者 張義)26日下午,由俞可、馮博一聯合策展的“十面埋伏——另一種社會視覺的介入”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陳界仁、陳文驥、丁乙、繆曉春、宋冬、徐冰、尹秀珍、張大力、張恩利、張曉剛等10位國內當代藝術領軍人物的作品集中亮相。
記者 張義 攝
本次展覽以“十面埋伏”為主題,呈現了10位參展藝術家近年的繪畫、雕塑、裝置、影像、新媒體等的代表性作品約60件。展覽為什么叫“十面埋伏”呢?對此,策展人之一馮博一解釋,“這些藝術家從20世紀80年代,就潛隱在當代藝術生態,江湖險惡,藝術家被不斷地淘汰。但是他們能夠一直堅持創作,做得還比較好,從這個角度來說,實際上他們就是在做埋伏。”馮博一說,埋伏的目的就是反擊,就是不斷實驗、不斷推進的過程。
記者 張義 攝
走進展廳,觀眾就會被兩塊巨幅的大屏吸引,大廳右側播放的是繆曉春的影像作品《Restart》,正前方是另一件影像作品《無始無終》。記者了解到,從2005年的《虛擬最后審判》開始至今的十多年里,繆曉春一直致力于嘗試用數碼技術將人腦與電腦,人手與鼠標協作起來,共同作出一種新的藝術表達方式,他稱之為算法繪畫。在《Restart》中,繆曉春選用了《雅典學院》《死亡的勝利》等幾十幅古代繪畫作為素材,借助高科技將二維平面變成三維,靜態變成動態。繆曉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雖然他的作品選用了許多古代的繪畫,但作品題材其實是關注當下的環保、科技等現實問題。
記者 張義 攝
記者 張義 攝
“這幅作品創作于2015年,當時有好幾個朋友相繼離世,對我觸動很大,所以作品思考的是關于‘死亡’這個問題。”張曉剛在他的作品《重生之門》前向記者介紹,死亡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束。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他開始畫“重生”系列,為什么叫“重生”呢?就是想通過死亡重新理解生命的概念。
記者 張義 攝
張曉剛接受媒體采訪。記者 張義 攝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26日,免費向公眾開放。此外,徐冰和繆曉春的部分影像作品也同時在位于海王星的星星藝術空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