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11月1日21時30分訊(記者 李坐堂)今(1)日,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與市曲藝家協會共同舉辦的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重慶獲獎作品研討會在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龍興酒店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余名專家、藝術家,圍繞剛剛獲得牡丹獎的兩件重慶作品,就推動重慶曲藝進一步發展展開了深入探討。
10屆中國曲藝牡丹獎 我市7位曲藝家先后摘得“牡丹”
據介紹,中國曲藝牡丹獎是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共同主辦的全國性曲藝專業獎項,每兩年評選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過10屆。本屆牡丹獎經過層層評選后,共評出節目獎5個,表演獎6個,新人獎5個,文學獎4個。
市曲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劉靚靚告訴記者,本屆牡丹獎,重慶共報送了7件作品參評,有6件作品進入全國復賽。最終,何菊芳、袁國虎分別憑借四川竹琴《生日禮物》和四川評書《書生“說書”》斬獲表演獎和新人獎,為重慶曲藝添彩。此前,重慶已有凌宗魁、徐勍、劉靚靚、凌淋、吳文等5位曲藝家摘得“牡丹獎”。
“中國曲藝牡丹獎是曲藝界的最高獎。從第九屆開始,設置的獎項數量減少了一半,在這種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重慶能斬獲兩項牡丹獎非常不容易”。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衛洪說,本次研討會從思想性、藝術性進行探討,進一步擴大重慶優秀曲藝家和優秀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大力助推優秀作品質量提升,促進優秀文藝人才成長,加大文藝評論對文藝創作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專家齊聚探討如何做好曲藝發展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長春師范大學吉劇研究中心副主任閆淑平在研討會上表示,近年來重慶曲藝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她說,重慶曲藝在以后的創作過程中,好的劇本要加大力度創作,多舉辦大型賽事以便發現更多的優秀人才和好的作品,作品呈現形式上一定要接地氣,與老百姓相結合,創造老百姓喜歡的作品,要經常到基層采風,扎根老百姓。
“‘天賦、勤奮、積累、人格’, 是一個文藝從業者具備的基本素質。”著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陽曉說,每種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是為觀眾而生,老百姓喜歡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四川竹琴”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市三峽曲藝團客座教授劉國福在發言中談到,作為一個普通民間曲藝人,從十幾歲就開始拜師學藝。他說,在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把竹琴曲目自原創開始至聲調設計,擊琴技法,技巧熟練等方面,不斷深化創新,增進竹琴表現藝術的完美,融入新時代,讓聽眾喜歡,服務社會,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與發揚,為曲藝事業的繁榮,發揮正能量,鼓與呼。
四川省曲藝研究院非遺辦主任,著名竹琴專家羅大春說:重慶"四川竹琴"的傳承創新意識很強,這次獲獎就是很好的證明,四川竹琴《生日禮物》在表演中音樂的加入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它的獲獎也是對傳統藝術創新的肯定。
重慶市文聯副秘書長、理論研究室主任程汪紅,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彭逸林,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秘書長佟長江等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評論界、曲藝界二十余位專家、藝術家出席本次研討會并做了精彩發言。(本文圖片由市評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