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大門。(受訪者供圖)
采訪聞一多次子聞立雕(左一)。
11月7日至11日,由云南省委宣傳部和中央新影集團聯合出品的5集紀錄片《西南聯大》在CCTV-9連續播出,每集50分鐘。這部大氣磅礴的紀錄片由重慶導演徐蓓執導,重慶音樂人張蜀之獻唱。如何陳述西南聯大這段壯闊的歷史?珍貴的影像和照片從何尋找?蕩氣回腸的歌曲背后有怎樣的歷史?11月9日,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用5組共生關系講述當年歷史
梅貽琦、陳寅恪、聞一多,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 ……從1938年到1946年,盡管只存在了8年時間,但群星璀璨的西南聯大孕育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以及171位兩院院士和上百位人文大師,抒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為紀念西南聯大在昆明建校80周年,2016年,云南省委宣傳部向曾執導過紀錄片《大后方》的重慶導演徐蓓發出邀請,希望她能拍攝記錄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徐蓓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要展示西南聯大的成就與光輝,其難度與挑戰很大,自己一度比較猶豫,但好友張漫鼓勵自己完成這項工作,并發來一套研究西南聯大的書籍鏈接。這套書籍一共20多本,包括6本西南聯大的校史、梅貽琦校長的傳記《一個時代的斯文》、楊振寧和鄭天挺等西南聯大師生所寫《聯大教授》等書籍。徐蓓一口氣把這些書全買了回來。“這套書加上美國學者易社強所著的《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幫助我搭建起了紀錄片的框架思路——打破傳統的時間線索,設想出5組共生關系,定位西南聯大的價值坐標。”徐蓓說。
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這5組關系正是5集紀錄片的分集思路。第一集《八音合奏》講述清華、北大、南開的歷史淵源,第二集《剛毅堅卓》講述象牙之塔與戰火里的中國,第三集《大學之大》講述學術、教育與戰爭之關系,第四集《火的洗禮》講述抗戰烽火中的師生,第五集《嘉蔭長留》講述西南聯大與云南的關系。
用大師著作獨白還原當年情景
“5集《西南聯大》里面有許多珍貴的相片、日記片段、文字記錄,以及對許多聯大人的訪問,是一部史詩般的影片,記錄了聯大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貢獻。”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西南聯大校友楊振寧在觀看了紀錄片樣片后這樣評價。
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在兩年多的拍攝時間里,攝制組前往云南省檔案館、美國國家檔案館、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圖書館等館所,尋找到一些西南聯大珍貴的影像和照片。
在11月7日晚播出的第一集里,就有兩段特別珍貴的影像:1937年清華大學建校26年校慶閱兵,以及蔣夢麟、梅貽琦、胡適等人和外國來訪者的影像。“這些是大家以前沒有見過的影像。”徐蓓說,攝制組還找到大師后代和西南聯大學生捐贈的一些照片,比如當時很愛照相的聯大學子沈叔平和同學的合影、1945年愛國民主運動現場的照片等。
如何在宏大歷史背景下敘述好人物故事和呈現細節,也是一大難點。徐蓓的處理手法是,除了紀錄片的背景采用第三者敘述外,關于當時生活、學習的場景,以及大師們個人的生活經歷,全部采用他們著作中的原文,用獨白方式進行展現,以構筑還原當時的情景、氛圍。
眾多性格鮮明、魅力獨具的大師形象也是該片突出的亮點與特色。“我們找到了目前健在的西南聯大學子、教師后代進行口述。”徐蓓說,紀錄片采訪了不少聯大學子,最年輕的采訪對象都已經90歲高齡,通過他們的記憶重現了當年的歷史和校園生活。
重慶音樂人為紀錄片獻唱
在11月8日播出的第二集《剛毅堅卓》中,三首歌曲均由重慶光榮之下青年劇團藝術總監、音樂總監張蜀之演唱。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這首聞一多先生的詩《也許》原本是為紀念自己夭折的女兒所作,蒼茫悲傷。“偉大、勇敢、堅強……這首詩里蘊含著群山般厚重、江河般深情的多種情感。”張蜀之說,因此自己為這首詩作了曲,然后由臺灣金馬獎最佳配樂得主范宗沛先生完成編曲。
《迢迢長路聯合大學》則是清華大學國學院趙元任先生將一戰名曲《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重新填詞,獻給西南聯大湘黔滇步行團的一首詞作經典,表達了戰火中不畏艱辛、艱苦跋涉的雄壯之情。
“看晚星多明亮,閃耀著金光,海面上微風吹,碧波在蕩漾……”這首意大利名曲《桑塔露琪亞》歌唱了山河的美麗和壯觀。在學校南遷途中,聞一多曾激情演唱過這首歌曲。片中,張蜀之也用飽含深情的演唱,演繹出學子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這部紀錄片是近年來與眾不同表現歷史的誠意之作,用全新角度述說那段歷史風云。”央視紀錄片頻道副總監馮雪松評價道。